APP下载

军民融合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用

2022-05-30任玺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方法论社会科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为社会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搭建出了一个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科学论证体系。军民融合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灵活应用,更是我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丰富,综合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指导性。结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具体的实施,对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和价值进行探究,为我国军民融合的研究与丰富提供进一步的资料支持。

关键词:军民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用;价值

马克思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中提出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作用,积极正确的意识会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对物质世界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同时提出,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人民群众所推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并非是单一层面的影响,而是多元要素综合之后所产生的影响,是多领域、多主体互动的集合。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新产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军民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是对国际局势变幻的有效应对,不仅有着积极深刻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体现出党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历史创造者和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的地位,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主体,形成军队、人民等多元主体、多元领域和多元层次的融合,形成多种资源的对接和共享机制,推动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发展相融合,实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人才、经济、科技等资源的集聚、共享,为我国军队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我国军民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发展路径和选择。

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应用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视角来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集中体现出了以客观现实为根据的客观性原则、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军民协调一体化的系统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客观性原则是指以客观现实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要求策略内容符合现实发展要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本身就是依据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国防建设高质量转型的要求,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各种资源在军民融合战略中集聚与发展,既在客观实践中不断揭示和总结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现实规律,同时也结合军民融合战略的创新探索,不断完善和丰富军民一体的理论与实践。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统筹,突出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战略实施,以及细节性的调整,充分兼顾到了普遍性的需求和地方性的特殊性要求,与本地经济发展、军事发展相符合,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践,推动军事需求满足、市场经济繁荣、人民美好生活愿望不断实现,以统筹和协调的方式,带动综合体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要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本质上也是对人民利益的充分尊重和保障,不断放宽市场主体融入军队发展的限制,放宽人民参军的相应限制,并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作为保障,支持和鼓励优秀的民营企业主体参与到军工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为社会资本融入军工发展中提供了适应性的环境保障、健全的制度保障,有效吸引了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集聚,为我国军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三)系统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体现在要以问题的核心、目标为引导,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究,将问题看作是一个统一发展和总体运行的过程,将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与组合,以此来揭示事物发展的总体规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系统性原则的实践和应用,能够从多元视角、多元需求以及多种要素集合的角度出发,推动军民一体化的发展,确保各个要素和主体能够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一方面,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推动传统领域中军民融合发展能够不断的强化,稳固相应的基础,并寻求协同创新发展,健全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并围绕军民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逐步开放相应融合发展领域;另一方面,在新兴发展领域中,结合了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的规划,实施军民融合的创新与探索,在卫星、航空、网络安全等领域中,不断提升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力度。

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军民关系体现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所提及的军民关系,也集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例如其中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军民关系进行的探讨,提出了军队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人民群众的发展也不能脱离军队的保护,人民群众为军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为强军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支持,而强军发展的成果又能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安全保障,人民与军队是同向而生、相互作用,这也是社会主义军队之所以为人民军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因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提出,广大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在人民军队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人民军队存在的意义、发展的动力和产生的根本因素之一,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发展的根本力量,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人民军队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前进、提升,这也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力量,为人民军队的发展提供了堅实的物质基础,包括军队的战略装备、军队人员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助力。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培养出了两者之间的军民鱼水情,军民联欢的情谊,又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军队精神和文化领域的建设,为世界一流军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精神层面支持。

(二)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的坚实依靠

近代以来我国发展的社会历史实践证明,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是国家和人民发展的有效保障。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的人民军队始终保持保家卫国的初衷,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国家发展的成果以及国家各项战略的稳步推进,更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障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深入化发展,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积极履行自身的责任,同时,国际不安全因素仍旧存在,人民军队的强军建设是国内安全发展的重要后盾。人民军队的发展始终将保护人民群众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这是人民军队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国家主人的地位,在社会安全保障、救灾的一线,始终是人民子弟兵,这也是人民军队价值的体现,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的坚强依靠,成为国家发展的坚强支持和保障。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解决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提出了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等方法,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丰富,能够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出有效的方法论和解决思路支持。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利益问题是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社会运行的主题之一,社会的利益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解决利益矛盾和分析利益关系,以此来探讨利益问题的解决对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应的环境。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既定的利益问题,部分军地部门尚未完全解放思想,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认识仍旧不足,存在着融合发展以利益关系为驱动,不愿主动放开融合发展的“大门”,融合发展的限制性问题和矛盾相对较多。按照马克思主义利益矛盾和利益分析方法,就是要结合实际的调查,分析各个主体利益矛盾背后的成因,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握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关心点,寻找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搭建出科学完善的利益评价、表达、协调和补偿机制。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社会矛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社会矛盾有着特殊之处,即便是相同或者类似的社会矛盾,也会在不同的时间和阶段体现出差异性,这就要求在社会矛盾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具体的矛盾与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确保解决方法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对应性。从当前我国军队建设的现状来看,在世界均是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局势局部动荡的情况下,我国的部队建设要考虑到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的需求,通过军事科技能力的不断强化,提升高新军事科技的研发能力,解决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军工技术中低端化、供给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对不同领域、矛盾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办法,推动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前进。

(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从社会历史主体出发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矛盾。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主要包括军队和地方两类,其中,人民群众是核心的构成,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就要能够充分发挥两大主体的作用,不断扩展军民融合的领域,吸引优势社会资本融入到军工研发与生产领域中,发挥出社会资本和两大主体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序运行中的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用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启示

(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形成的基础,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重要标尺。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实践,以我国具体的国情、世界发展的局势为依据,对提出的理论、政策进行不断的检验,并在检验中进行不断的发展,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不断提炼与我国发展相符合的军民融合发展规律。

(二)坚持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作为一个健全的系统,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相应的矛盾,如果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出现矛盾扩大化等问题,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不断地出现矛盾,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矛盾进行研究,把握矛盾的重点与核心,从辩证的思维出发,对相应的矛盾进行系统的解决,从而为军民融合战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与保障。

(三)重视社会主体的历史性活动

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重视社会主体的历史性活动,结合我国国防战略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趋势进行预见,在社会历史性活动中总结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规律,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对战略内容进行调整,为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四)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世界发展历史综合体现出了利益分析、矛盾解决,并对事务发展的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有着发展性和视野宽阔性等的集合特点。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能够结合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和现状,通过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践等,努力走在国际军事发展的前列,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本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我国军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思想的丰富和现代化发展,更是对我国强军建设的战略指导。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下,要能够积极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出多元资源对强军事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发挥出强军成果对人民群众和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践中,要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指导,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人公地位,系统贯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打造与军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发展路径,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支持强军事业、推動强军事业。在国际局势变动的背景下,我国要能够积极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发展的创新路径,充分发挥出人民军队对改革开放成果的捍卫和保护作用,打造出全要素、多领域和深层次的军民融合体系,为“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于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军民融合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军转民,2022(8):34-35.

[2]陈宝,韩海冬.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6):20-24.

[3]刘阳.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1.

[4]赵淑蕊.马克思恩格斯军队学说视域下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D]. 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21.

[5]吴海阳.“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论述探析[J].创造,2020(8):4-9.

[6]夏振鹏.习近平关于军民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20.

[7]赵洋.中国共产党军民融合思想理论溯源及其实践[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4):35-44.

[8]王建卿,安家康,卓倬.恩格斯思想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启示[J].军工文化,2018(5):30-32.

(作者简介:任玺,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方法论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