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心理控制对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2022-05-30查嫣芸

关键词:高职生

摘  要:在新冠肺炎期间,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安全感量表》对广东省某高职院校6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职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父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显著高于母亲。高职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感与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心理控制感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从家庭视角出發,探讨提升高职生心理安全感水平的路径,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心理安全感;新冠肺炎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现代职业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格外值得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给人们的心理安全感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容易引发人们的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反应[1]。家庭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家庭关系是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子女个体成长影响深远[2]。父母心理控制是一种侵入性的教养方式,指父母侵扰子女内心世界、破坏孩子自主性发展的控制,包括父母干涉、引发内疚感和爱的撤回等[3]。父母心理控制是一种不当的教养方式,父母心理控制会减少个体对生命的掌控感,增强个体的内心冲突感,造成个体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等[4]。父母的心理控制与个体的负性情绪和消极行为显著相关[5],如:抑郁[6]、焦虑、手机成瘾[7]、攻击行为[8]等。

心理安全感是指个体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的有力或无力感[9]。个体的心理安全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10]、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11]。心理安全感水平高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人际安全感和内心确定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12]。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缺失会造成高职校园心理危机事件易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隐患。

因此,本文将探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父母心理控制对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以期从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找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2021年4月20日至2021年5月25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用方便抽样法,利用互联网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在校学生发放电子问卷。共610名学生自愿参与了电子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00份。

(二)研究程序

通过网络生成电子问卷,被试扫描微信二维码或点击网址链接直接填写电子问卷。邀请学生自愿填写,最终收回有效问卷600份,采用spss20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工具

1.通过问卷调查被试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三项人口学变量。

2.在调查问卷中设置“在家庭环境中,我受父亲/母亲的影响更多”“父母对你的期望高于/符合/低于我自己的实际能力”两个调查问题。

3.问卷中父母心理控制采用Shek修订的《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共20个题目,总分越高,表示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每个题目有“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个等级选项。本研究中《父母心理控制量表》信度系数为0.957,信度良好。

4.问卷中心理安全感采用丛中、安莉娟修订的《安全感量表》,该量表共16个题目,每题均采用5点计分。得分总分越高表示被试的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安全感量表》信度系数为0.951,信度良好。

(四)样本分布情况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00份,其中女生356人,占59.3%,男生244人,占40.7%;非独生子女489人,占81.5%,独生子女111人,占18.5%;生源地为农村的高职生共433人,占72.2%,生源地为城市的高职生167人,占27.8%。利用spss20软件Q-Q概率图对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总分和心理安全感总分进行正态分布检测,经过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和心理安全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性别

本研究中总计高职女生356人,男生244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以父母心理控制总分和心理安全感总分为检验变量,高职生的性别为分组变量进行检验。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在父母心理控制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的心理安全感总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2.是否为独生子女

本研究中总计非独生子女489人,独生子女111人。分别以父母心理控制总分和心理安全感总分为检验变量,是否为独生子女为分组变量进行检验。由表2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为独生的高职生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心理安全感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3.生源地

本研究中生源地为农村的高职生共433人,生源地为城市的高职生167人。分别以父母心理控制总分和心理安全感总分为检验变量,生源地为分组变量进行检验。由表3结果可知生源地为城市或农村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心理安全感上均不存在明显差异。

(二)父母性别在高职生心理控制感上的差异

对父亲心理控制总分和母亲心理控制总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由表4可以看出父亲与母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存在明显差异,父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显著高于母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

(三)不同性别高职生在家庭环境中受父母影响情况的差异分析

根据“在家庭环境中,我受父亲/母亲的影响更多”调查问题的回答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高职生,在家庭环境中“受母亲影响更多”的人数占比大于“受父亲影响更多”的人数占比。但是,采用独立样本四表格卡方检验发现在家庭环境中,父亲和母亲对男女生的影响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四)高职生的实际能力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比较分析

根据“父母对你的期望高于/符合/低于我自己的实际能力”调查问题的回答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由表6可以看出有39.5%的高职生认为父母的期望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54.2%的高职生认为父母的期望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仅有6.3%的高职生认为父母的期望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

(五)父母心理控制与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相关分析

对父母心理控制总分与心理安全感总分进行皮尔逊双变量相关分析,由表7结果可知高职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总分与心理安全感总分在统计学水平上显著相关。

(六)父母心理控制与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心理控制总分为自变量,心理安全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系数图中,整个回归分析的t检驗显著性水平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本次回归方程的系数是显著的。父母心理控制对心理安全感的解释率为32.1%。

三、讨论与分析

(一)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和心理安全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高职生的性别在父母心理控制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总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研究结论与传统刻板印象相反,但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13]。这可能与男生自身更容易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心理控制有关,也可能因男生被更多要求世俗上的成功有关。虽然社会刻板印象普遍认为女性更容易受他人思想的影响,但实际生活中父母对男生在成长过程的学业成就和事业成就方面给予更多要求。因此,男生会感受到更多的父母心理控制。高职男女生在心理安全感上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性别并不是影响高职生个体心理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2.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在高职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和心理安全感上均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感和个体心理安全感水平的高低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并不显著相关。

3.生源地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高职生生源地为城市或农村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心理安全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生源地并不是影响父母对子女心理控制和心理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二)高职生父母在心理控制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父亲与母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感存在明显差异,父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显著高于母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14]。这可能与女性比男性更加擅长情感表达,母亲倾向于对子女进行情感上的抚慰和行为上的委婉指导;而男性更注重自身权威的树立,父亲可能通过贬损对方,情感疏离的方式教育子女,从而让子女感受到了心理上的控制感。

(三)不同性别高职生在家庭环境中受父母影响情况的差异分析

在家庭环境中,高职生觉得受母亲影响更多的人数占比大于受父亲影响的人数占比,但是父亲和母亲对男女生的影响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现实生活中,女性直接参与子女照料更多。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同,父亲采用间接的方式参与子女照料与教育。因此不同性别的高职生在受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上其实并无差别。

(四)高职生的实际能力与父母对子女期望的比较情况分析

超过半数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相符,但39.5%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部分高职生学习成绩不良,或曾经历严重高考失败,自信心受到挫伤,自我评价较低[15]。因此,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高职生更可能感受为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五)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与心理安全感在统计学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父母心理控制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高水平心理控制的父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子女,通过对子女进行指责、情感贬低以及爱的撤回等方式以达成自己的目的。遭受到情感贬低和爱的撤回会使子女不能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爱与关怀,子女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内心缺乏控制感[16]。

(六)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总分与心理安全感总分的回归分析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生父母心理控制对心理安全感的总解释率为32.1%。这说明父母心理控制能较好地预测高职生的心理安全感,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职男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父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显著高于母亲对高职生的心理控制。2/5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高职生认为受母亲影响更大的人数占比多于受父亲影响的人数占比,但统计结果显示父亲和母亲对高职生的影响其实并无显著差别。父母心理控制感与高职生的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心理控制感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二)改变父母心理控制以提升高职生心理安全感

高职生是社会技能型人才,大国发展不可缺少的中流砥柱。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民众心理普遍受到冲击,心理冲击波及至人际交往。家庭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最普遍也最特殊的人际关系尤为值得重视。亲子关系是高职生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父母是高职生的重要“他人”。大部分高职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并未独立进入社会,尚未从原生家庭中真正独立出来。父母的心理控制仍然对该群体不断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疫情期间,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与高职生的心理安全感显著相关,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这提示通过改变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或可以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安全感。

(三)优化父母教养方式,减少父母对高职生不良心理控制

本文研究结果对父母应该采用何种教养方式有启发意义。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应特别注意与高职生的互动方式和教育方法。父亲要避免采用贬低子女、爱的撤回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建议采用温和言语和子女直接沟通,减少子女的心理控制控制感,让子女在自主、关爱、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对于不同性别的高职生,父母应注意给男孩子更多心理上的自主空间,减少对男生的心理控制。作为高职生群体的父母,要合理评估子女的真实能力,对子女的发展寄予恰当期望,避免期望过高。过高的期望会让高职生产生心理压力,感到被心理控制,降低心理安全感。由高职生认为受母亲影响更大的人数占比更多可知,母亲能通过陪伴、教养等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发展。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应关注女性的素质提升。通过提升母亲的素质,为下一代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四)家庭关系视角下实践中多渠道提升高职生心理安全感

在实践中,从家庭关系的不同主体出发,可以关注父母和高职生两个不同群体。让我们分别从这两个不同的主体视角思考如何改善父母心理控制对高职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于父母群体,人并不是生来就知道如何养育下一代,成为称职的父母也是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应在社区中开设父母学堂,普及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子女沟通的模式。特别注意纠正父亲与子女不正确的互动方式,注意引导父亲多用言语直接、正面表达对子女的关切。关注母亲综合素质的提升,母亲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道德品质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应避免将女性仅仅作为子女的衣食照料者。基础教育学校中,要加强家校沟通和学校对父母的教育,帮助父母学习如何正确教养子女。通过对为人父母的教育,减少父母心理控制对子女心理安全感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于高职生群体,应关注提升学生的家庭沟通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学生的家庭沟通能力可以从主动理解父母和增加父母对自己的理解两个方面出發。通过学校和社区文化教育让学生明白男性和女性的沟通方式各有特点,父亲和母亲可能采用不同的沟通、教养模式。而父母由于自身成长环境和文化水平的关系,其教养方式确实可能存在不恰当的情况。父母对子女的关切有可能通过不正确的方式表达,甚至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高职生要尝试主动理解父母,常怀感恩之心。作为子女也要主动与父母沟通,增加父母对自己的理解与支持。高职生还应该提升自我心理调试能力,遇到家庭人际沟通中的挫折,面对父母消极的心理控制要善于自我疏导,必要时向家庭以外的社会力量寻求帮助。学校可以开设关于家庭人际沟通、亲子关系与高职生心理调适的选修课程,在校园中开展一系列亲子活动,帮助学生获得良性亲子互动,关注亲子关系和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对学生的教育也要入心入情,日常生活中应对学生的亲子状况进行关注。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不良亲子关系影响时,要及时介入给予帮助。引导学生摆脱消极父母心理控制,自觉抵制父母不合理的期望与要求,有意识提高自身的人际安全感和生活控制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避免心理控制对高职生的消极影响,增强高职生的心理安全感,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确保家庭的和谐稳定,保障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稳定,多方共同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婷,陈莉.新冠肺炎期间疫情起伏与民众心理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04):350-352.

[2]陈霞.郑爱明.成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9):1320-1323.

[3]赖雪芬,张卫,鲍振宙,等.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03):293-302.

[4]卢星辰.父母心理控制与自尊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

[5]周婷.父母心理控制与高职生习得性无助的关系[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6]李贝.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抑郁的关系[D].郑州:郑州大学,2020.

[7]孙丽君.父母心理控制对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8]李宣琳.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D].郑州:河南大学,2020.

[9]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02):3.

[10]韩梦梦,束娇娇,陈红,等.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J].社区心理学研究,2021(01):15.

[11]孟海英,王艳芝,冯超.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7880-7883.

[12]韦耀阳,喻淑雅.大学生完美主义,人际容纳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02):6.

[13]罗小漫,何浩.父母心理控制、社会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羞怯水平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1):4-7.

[14]刘颖.父母心理控制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15]张利.高职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西教育,2015(47):22-24.

[16]朱志红,孙配贞,郑雪,等.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09):695-699.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查嫣芸,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课题“父母心理控制对高职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心理安全感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课题编号:KYYB2021038)成果。

猜你喜欢

高职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对高职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成本收益分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