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守正与创新探究

2022-05-30王万成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

王万成

摘  要:高校异地办学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向。由于异地办学校区远离校本部和主校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文章基于浙江大学舟山校区的实证研究,探究了高校异地办学校区在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具体路径,以保持名校人才培养的高水准,从而充分发挥异地校区的特色与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3-0022-05

高校在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设立异地校区,在世界上有着诸多成功的实践。如美国的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拥有十个校区的大学系统,拥有超过238,000余名在校学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立教育系统之一。美国的加州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先在本州内的异地设立分校区,而随着这些分校区的快速发展,这些分校区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办学的高校,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等[1]。另如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公立大学系统之一,拥有“公立常春藤”的美誉。其三个校区分别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大学城厄巴纳-香槟、芝加哥市以及伊利诺伊州州府斯普林菲尔德市,并逐渐发展成了颇具实力的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伊利诺伊大学斯普林菲尔德分校(UIS)[2]。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水平大学异地办学情况越来越多,如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等。上述高水平大学在异地兴办的校区,保持了和校本部相同的规格与学术要求,為非独立法人机构,所培养学生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均由高校校本部统一颁发。

国内重点高校的主校区大都位于省会和中心城市,而其异地办学的新校区则往往位于经济发展迅速但高教资源相对短缺的沿海新兴城市。重点高校异地办学是利用高校的品牌和智力优势,实现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社会资源的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亟须的各种形式的高教资源和服务[3]。一方面,新兴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亟须高水平大学的加盟;另一方面,高校也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并积极探索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新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一、高校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高水平师资保障方面的挑战

能否办好学校,关键在于学校能否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担当立德树人重任的师资队伍。名校异地兴办校区,由于是在全新的高起点上开始办学,在师资配置方面理应具有一定优势。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异地校区建设一支与本部教师水平相当的教师队伍并非易事。这主要有如下原因:首先是交通问题。大学的异地校区大多远离主校区,本部的教师无法经常往返于两个校园之间,尤其是距离远、交通不便的情况。一般说来,校本部教师资源对于异地校区的供给能力,与校本部到异地校区的距离是成反比的[3]。其次是异地校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越容易吸引和集聚高水平师资,反之亦然。因此,如何保障异地校区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异地校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方面的挑战

高水平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贯通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4],这些构成了一个严密运转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生态系统。高校异地校区远离校本部,由于物理距离的限制,难以被这一育人生态系统所覆盖,异地校区如何立足自身力量,构建与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也是一大挑战。

(三)深厚的大学文化根植与传承方面的挑战

在异地办学的名校,除了拥有显著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一般也有着悠久的校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体现在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上。大学文化、大学精神都是经过长时间的传承而积淀形成的,高校异地办学校区作为一个新兴的校园,如何将母体厚重的大学文化和精神进行根植和传承,形成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也是一大挑战。

二、高校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守正探究

高校异地办学校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守正”,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守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在育人方面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文化。具体浅析如下。

(一)着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4]。异地校区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等不利因素,在现实中存在着较大的挑战,这需要高校在人事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对异地校区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事业留人、平台留人、待遇留人、氛围留人等多种举措,确保异地校区能建设起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如浙江大学舟山校区通过实施人才引育“鲲鹏计划”,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大力建设涉海学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41%,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5%。专任教师中约55%的教师为海外引进人才,各类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30%[5]。

(二)着重汇聚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各方资源

高校异地校区构建与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一系列资源的投入与保障。异地校区应大力争取办学所在地的资源支持,积极争取属地政府对办学运行保障经费、学科建设配套经费、研究生创新创业资源的制度性支持等。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公立高等教育属于公益事业,不能通过向受教育对象收取高额学费实现自身的运转(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除外),因此高校在异地兴办的校区在办学资源保障方面离不开作为母体的校本部的大力支持。异地校区应积极争取校本部对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工作的经费保障、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使异地校区能够保持高水平的办学条件。此外,异地校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积极争取外部的相关经费和资源支持,如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大型涉海实验设施群的建设就争取到了教育部相关专项经费支持。

(三)大力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与文化

高水平大学的一大优势在于其优秀的学术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实现异地办学校区能传承和弘扬学校的精神与文化,是异地校区办学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6]。高校异地校区在办学过程中,应注重将母体积淀形成的大学精神文化在异地校区落地生根、发扬光大,通过大学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异地校区的学生获得和校本部学生同样的文化滋养与浸润,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如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十分注重传承和弘扬母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大学精神,在硬件建设上,落成了竺可桢老校长铜像、杰出校友雕像、院士校友长廊、大学精神石、建院铭记石、校训牌坊、校史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校园文化景观元素。在软件建设上,通过校史專题教育、主校区讲座报告视频同步直播等途径,使位于异地校区的学子打上同样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烙印。

三、高校异地校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探究

高校异地办学校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创新”,就是要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创新、跨越发展,突出育人的特色和亮点。

(一)突出为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服务

高校异地校区要发挥人才培养工作的后发优势,必须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突出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发展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前沿学科,为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如浙江大学舟山校区瞄准国家和区域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涉海学科,突出为国家和区域海洋事业发展提供科教支撑。

(二)突出为属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经济发展迅速而高教资源相对短缺的沿海新兴城市主动引进高等学校办学,不仅仅是希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更希望借助引进高校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发展原动力。因此,高校异地办学校区应主动融入属地,依托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从而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互利共赢。

(三)突出与主校区的紧密联系和同频共振

我国高水平大学在异地办学,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历时尚短,因而异地校区与主校区相比,无论在办学规模、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还是在文化生活、校园氛围、周边配套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现实的差异,很难在短时间里完全赶上主校区。因此,异地校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尽力避免闭门造车,要突出与主校区的紧密联系和交流互动,努力使主校区的相关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辐射到异地校区,这样也能避免在异地校区培养的学生的心理落差。异地校区要争取做到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与主校区优势互补、同频共振,为高校构建一体化卓越育人生态贡献自身的独特力量。

四、案例分析——基于浙江大学舟山校区的实证研究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高起点,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海洋战略

高校异地校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在于立足高起点,紧紧抓住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在办学过程中凸显自身特色。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是浙江大学在杭州本部以外建立的首个异地办学校区,2015年9月正式从省会城市杭州入驻国家级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办学,以“高起点、强辐射、可持续、国际化”为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和区域海洋战略为人才培养的定位。

舟山校区现有全日制涉海专业在校学生14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00余人,研究生占比超过70%,校区研究型特征鲜明。校区在办学实践中以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和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为初心使命,先后创设了全国首个“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全国首个“海洋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全国首个海洋电子信息学系,构建形成了以本科生培养为基础、涉海专业研究生培养为重点、高层次继教为拓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海洋技术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应用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海洋工程3个学科领域方向;并在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信息等4个领域培养专业学位工程博士,在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信息等5个领域培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拥有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本科生实行“2+2”培养模式:即一、二年级在本部校区完成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习,三、四年级在舟山校区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研究生培养全部在舟山校区完成。舟山校区现建有海洋科学系、海洋工程学系、海洋信息学系和港航物流与自由贸易岛研究中心,设有9个涉海研究所。

围绕国家海洋战略目标和舟山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舟山校区建设了消声水池、波流水池、操纵性水池、60MPa压力筒、双六自由度仿真实验平台等十余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能满足多种海洋试验需求的大型实验设施群。现有海洋工程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海洋感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海洋电子信息技术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和海洋电子信息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现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7],2019年5月浙江大学正式获批增列“海洋技术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为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扎实基础。“海洋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由浙江大学舟山校区负责建设和发展,拥有海洋技术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浙江大学舟山校区主动适应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建设“海洋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海洋科学与工程及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多年的系统发展和积累,舟山校区已具备国际一流科研设施和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学科研实验设施与条件、行政支撑保障和政策设置等方面均日趋完备,为“海洋技术与工程”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人才培养的保障:大力汇资源,充分共享利用学校本部及其他优质科教资源

从现阶段来看,高校异地校区需紧紧依托作为母体的校本部,才能实现自身的良好运转。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共享利用校本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校本部建立起了资源共享、管理协同的“公转”机制: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远程共享。如通过“学在浙大”互联网课程平台实现了优质课程的异地同步共享,通过“浙大钉”App实现了讲座报告的远程共享;二是舟山校区行政部门积极与校本部相应部门保持紧密工作联系,对学校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第一时间在校区作出积极响应;三是校本部与舟山校区师生的互动交流频繁,通过文体活动、师生互动交流等,实现了校本部与异地校区的同频共振。跨校区资源共享、管理协同的“公转”机制有效促进了异地校区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

浙江大学舟山校区还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起了“联盟式”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已成为当前各大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对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联合办学经验,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积极合作,汇聚优质科教资源,实现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健全了校所联动的“联盟式”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十余年来,双方在研究生培养、科教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了紧密合作、互补协同关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累计培养研究生200余人次,包含20余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国际化办学特征鲜明。

(三)人才培养的路径:拓展新思路,探索具有异地校区特色的涉海人才培养路径

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对复合创新型海洋专业人才的需求,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理念,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人格”俱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拓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构建了“1+5+N”的涉海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体系。“1”是一种能力综合体,由“家国情怀、专业理想、知识运用、分析判断、设计开发、研究探索、项目管理、环境适应、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等12种要素组成;“5”是五位一体的能力培养体系,遵循学生学习体验和发展规律,从层次递进的指导理念、梯度衔接的培养阶段(时间)、多元切换的模拟场景、逐步升华的学习内容、与时俱进的制度保障等五个维度,创新拓展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系;“N”是综合能力的多种培养路径,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优势和资源,通过“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课赛相长、学践交融、海陆联通、科教融合、校企联盟、内外结合”等多种路径,实施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最终培养出富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专业理想,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知识运用、分析判断的能力,可从事设计开发、研究探索、项目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并保持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海洋创新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创建了各类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平台。一是作为发起单位,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水下机器人竞赛”。浙江大学舟山校区通过打造课赛结合的“水下机器人设计”综合设计训练型课程,创办“水下机器人”学科竞赛,以课程为载体将多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以竞赛为牵引让学生经历从设计、制作、集成、调试到竞赛、答辩等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从“珍珠到项链”的串联,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2017年创办了“水下机器人”竞赛,至今已举办4届校级赛、2届全国赛。二是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红+蓝”思政育人模式。利用属地丰富的红色思政教育资源,建立了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开展了“不忘初心·向海图强”“学党史·悟思想”等一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了“海洋大讲堂”“海洋科技文化节”“博士生走向海洋”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海洋大讲堂”迄今已举办了50讲,邀请了院士、载人潜器总设计师等众多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做客大讲堂,并且通过对大讲堂活动的线上直播,使大讲堂活动在校园内和社会上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博士生走向海洋”社会实践活动已累计覆盖了500余名在校博士生,在校博士生的足迹最远到达了南极洲,最深下潜到了马里亚纳海沟南坡海底8462.2米。

(四)人才培养的导向:大力做贡献,通过校地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属地经济社会发展

舟山群岛是我国第一大群岛,舟山市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和唯一以群岛设置的地级港口旅游城市。浙江于2003年提出了建设“海上浙江”的战略目标,“海上浙江”建设最大的亮点在舟山[8]。作为国家海洋强国和浙江省海洋强省战略实施的桥头堡,推动海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直是舟山市的建设重点。作为坐落于舟山的浙江大学异地校区,浙江大学舟山校区在办学实践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舟山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校地政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持续为舟山导入优质的人才与科教资源,推动舟山海洋人才高质量集聚、海洋经济加速度发展。舟山校区通过深化校地人才合作机制形成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引领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舟山群岛新区全面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集聚校内外更多高水平人才,增强涉海学科建设和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力量,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服务产业及新区建设实际工作中去。舟山校区大力开展科研服务地方行动和师生涉海科研成果在属地的转化。近5年来,舟山校区累计为舟山当地的企业解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师生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并入驻当地科技园达10余项。此外,浙江大学舟山校区还积极与舟山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等,引导学生发挥所长、服务舟山。

五、结语

高校在兴建异地校区时,应充分调研和论证异地校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异地校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着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着重汇聚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各方资源、大力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与文化,要突出为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服务、突出为属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与主校区的紧密联系和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异地校区的特色与优势,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广宽,钟灿涛. 美国加州大学多校区系统的发展及其总分校关系的演变[J]. 高校教育管理,2013,7(05):54-61.

[2] 刘慧. 从伊利诺伊大学看美国的高等教育[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01):47-49.

[3] 王景瑞. 中国大学异地办学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7.

[4]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5]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简介[EB/OL]. (2021-12-31)[2022-04-05]. http://oc.zju.edu.cn/xyjj/list.htm.

[6] 孙辉,汪瀛. 关于异地校区资源优化的研究[J]. 中国市场,2017(10):235-236.

[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8年现有学位授權自主审核单位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EB/OL]. (2019-05-06)[2022-04-05]. http://www.moe.gov.cn/s78/A22/tongzhi/201905/t20190524_383153.html.

[8] 周国富. 做好建设“海上浙江”和“山上浙江”大文章[J]. 今日浙江,2008(17):12-13.

(荐稿人:王晓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创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