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在二轮复习中指导学生备考

2022-05-30张启亮张晓英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乙卷目录学命制

张启亮 张晓英

备考是一项系统而艰辛的“工程”。尤其是进入二轮专题复习阶段后,长时间的习题训练,容易使部分学生感到厌倦,从而产生懈怠的情绪。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从试题命制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备考,高效复习。

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为例。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二轮复习时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阶段:充分准备。教师仔细审读、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相关内容,明确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考生的要求:“在熟悉论述文本的主要文类、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大核心素养。明晰了考查的内容后,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开展教学活动作准备。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测试,以此来了解他们的得分情况,供后期进行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备考的时间是极为宝贵的,教师在设计活动前需明确试题考查的要点,尽可能设计出符合学情的活动。

第二阶段:明确“考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真分析、解读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了解此类题型的考查形式、选项的拟定方式及设误类型等。

考查形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三道题分别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

选项的拟定方式:“理解题”中的选项一般是对原文中各个语句的整合(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题的A选项:《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或者是对语句的同义转述(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题的D选项: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或者是对语句含义的概括与分析(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1题的C选项:《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或者是对概念的“变形释义”(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1题的C选项: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等“分析题”中的选项一般是对某个段落中的观点的概括(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2题的A选项: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或者是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2题的C选项: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或者是对论证方法的判断(如2020年全国II卷第2题的D选项: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或者是對论证语言的分析(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2题的D选项: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或者是对论据的分析(如全国乙卷第2题的B选项: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等“推断题”中的选项一般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判断(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3题的C选项:《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或者是对文本观点的陈述(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3题的A选项: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或者是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3题的B选项: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等。

设误类型:1.范围不清,即有意扩大或缩小范围,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2.混淆时间。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定事实。3.张冠李戴。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4.条件错误,条件不充分或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5.因果混乱,因果颠倒,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6.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有意加入毫无根据的内容,从而造成干扰。7.曲解原意,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的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等。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了解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明晰命题人常用的设误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推断等能力,从而提升其得分率。在透彻分析真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让他们知道模仿,才能命制出相应的试题。

第三阶段:命制试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了解,以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或乙卷语文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为阅读对象,命制1至3道选择题。引导他们统一阅读文本,有助于后续进行比较,也可节省其阅读、熟悉文本的时间。对命题的数量并无严格的要求,因为我们需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合理地布置任务,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

第四阶段:互答互评。教师鼓励学生组建研习小组,每4至6人为一组,交换自己命制的试题,并作答、评阅。对存在争议的习题或选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师开展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在语言表达、语句理解、逻辑架构、推断评价等方面的情况。

第五阶段:测试反馈。教师另外寻找难度相当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来对学生进行检测,看看他们的得分相较于之前是否有变化。

通过分析学生命制的试题,了解他们的作答情况,笔者发现这一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备考效率。对于学习基础不太牢固,语感较差,理解、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能学到知识的活动。对大多数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个活动有如下作用:

1.能加深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了解

从学生命制的试题来看,他们普遍明确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方式及常见的设误类型。如“对语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和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的抽象表示,需要计算机作进一步的解读”属于偷换概念,“要解读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出的统计分析结果和分析古生物化石一样有挑战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属于无中生有,“因为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精神并无特别之差异,所以只有采用姚明达的‘主题分述法才能让读者明晰其中的变化”属于强加因果。通过拟写选项,他们对以“复位比对”为核心的答题策略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能培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是“新课标”的要求。在命制试题的过程中,学生想要拟写出有质量的选项,就需对文中的概念、词语等有准确的理解,在转述的时候还需注意内容是否一致、陈述的角度是否一致……这样,他们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如“姚明达认为,传统目录学受到了《别录》与《七略》的影响,无法突破其基本模式”,该生利用“无法突破”与原文中“没有重大突破”的差别,设置了“陷阱”。又如“《结论篇》居于书尾,阐述姚明达对传统目录学和未来目录学的个人看法与认知,收束全书”,该生有意将“古代的”与“传统的”两个定语进行调换,拟写出了干扰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有分辨概念、勾画重点的意识。

3.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在閱读论述类文本时,学生要结合已知概念、现象、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得出结论,准确作答。他们想要拟写出有质量的选项,就必须仔细审读文本,关注其中的逻辑关系。如“要想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只有弄清计算机远读与人细读之间的差别”,该生利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设置了选项。又如“文章首段通过论述学者莫莱蒂的设想,说明在以往作为辅助手段存在的计算方法,在现代人文研究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该生错误地概括了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完成了对选项的拟定。再如“作者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论点,中间运用了对比与举例论证的方法,在结尾处总结观点,收束全文”,该生不仅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总结了论证的方法,而且通过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设置了干扰项。在斟酌、辨析的过程中,他们也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激发备考的兴趣

笔者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胜心强”这一特点,帮助他们完成了由“考生”到“命题人”身份的改变。他们迫切地想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自己的同学设置阅读“陷阱”。在活动中,他们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此外,他们以命题人的身份走进文本,也不再畏惧阅读原本枯燥难懂的论述类文本了。

5.能提高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率

笔者以本班学生为测试对象,在活动前后分别筛选了难度适当的三篇论述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限时训练。其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如下表:

综上,在语文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中,教师要充分准备,勇于尝试,争取找到更多、更合适的方法带领学生备考。

猜你喜欢

乙卷目录学命制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2022年全国乙卷化学模拟试卷
202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乙卷)评析
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
——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
勘误说明
破解高考词汇障碍之熟词生义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