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化学创新课堂教学探究

2022-05-30陈春燕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二氧化硫苯酚化学

陈春燕

新课程标准指明,课堂教学要以“素养为本”,改变传统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课堂上要注重以生产生活实际为情景创设问题,注重概念的分析和引申,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过程,强化学科思维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更新科学教育辦学理念,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

例如,在学习《苯酚》一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苯酚的化学性质,我在教学中增加了钠与苯酚反应的实验,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问题一:苯酚是一种晶体,如何让苯酚与钠反应呢?问题二:苯酚熔点比较低,能不能加热?即先将苯酚融化,再跟钠反应?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讨论,有的说将苯酚溶于热水,配制成溶液,再跟钠反应;有的说将苯酚加热变成液体,再跟钠反应。这时,老师引导:①钠也能跟水反应,配制成水溶液,究竟是水跟钠反应,还是苯酚与钠反应?②苯酚不稳定,易被氧化,加热过程中易被氧化造成变质。此时,学生恍然大悟,苯酚配制成溶液或加热变成液体都不太合适。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资料表明,苯酚易溶于乙醚,钠与乙醚不反应。这时,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结论,将苯酚溶于乙醚中,配制成溶液,再跟钠反应。通过课堂创新实验,进行问题分析、引导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己在科研学习工作中的内心体验,提升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例如,如在选择性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高分子材料》教学中,本人结合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尿不湿、人造皮肤、高分子分离膜”引入,引导学生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应用,体会有机化学里面“结构、性质、应用三者的关系”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学科素养的发展。再从课本里面的实验探究“比较高吸水性树脂与餐巾纸的吸水效率”,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保鲜膜和餐巾纸二者同样为高分子材料,为什么一种不可吸水一种可吸水?”“高吸水性树脂比餐巾纸的吸水率强?”再次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基本观念,激发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问题为导向,指向核心素养

我在讲“浓硫酸氧化性”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那它跟浓硫酸能不能发生反应?”然后由老师现场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自己得出结论。问题又来了,反应过程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该怎么办呢?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答案: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好生成二氧化硫的体积,并进行尾气处理,那尾气又如何处理?虽然教材中有对应的实验装置可以控制二氧化硫的生成量,同时证明有二氧化硫生成,并检验其漂白性,但实际上却难以操作,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改进?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问和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用化学用语把这一过程表示出来,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体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分析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情况,从宏观的现象,逐渐转向微观的分析,实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教学目标。

四、补充传统文化内容,为化学课堂“添彩”

我国不少重要古籍文献、经典诗词、谚语中都蕴含化学知识,如汉代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本草纲目》也多次记载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已经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1939年,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1965年,我国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屠呦呦等科学家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等等,这些成就都可让每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补充已有的传统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热情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实现“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为化学课堂“添彩”。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二氧化硫苯酚化学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3-氟-4-溴苯酚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显色法快速检测10种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试方法
负载型催化剂(CuO/TUD-1,CuO/MCM-41)的制备及其在一步法氧化苯合成苯酚中的应用
4-(2,4-二氟苯基)苯酚的合成新工艺
上海建苯酚丙酮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