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探究

2022-05-30古剑文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技能生活教学

古剑文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自身缺陷,各方面能力发展滞后,较难融入社会生活。教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围绕衣食住行等,锻炼提升学生生活自理、基本劳动技能、语言交流与沟通、规则秩序感与行为规范、自我健康安全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能力,为其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一、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智力障碍学生对各种刺激反应较慢,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中,可基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创设趣味游戏情境,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比如颜色变魔术、会动的纸鱼、燃烧的方糖、浮起的鸡蛋等。活动中,对学生反复强调关键词,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语言理解能力和规则领悟力得到了锻炼,生活适应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开展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比如“餐厅点餐”“超市购物”“医院就医”“银行办业务”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场景表演,体验各种职业的特点和岗位要求,获取间接生活经验,学习生活场景常用的文明用语和交际对话用语。可根据教学内容自制实物教具,把握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使抽象问题直观化,提高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情绪情感表达和控制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运用多重感官教学,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刺激其各领域功能,让他们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深入感知事物特性。比如在“认识味道”主题单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嗅一嗅、舔一舔、尝一尝来感受柠檬、山楂的酸,哈密瓜、西瓜的甜,苦瓜的苦以及大蒜、生姜的辣,强化学生感官,形成深刻鲜明的印象。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成长的宝贵瞬间,引用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素材。家长经常会在班级群分享一些家人出游、孩子做家务劳动的照片,教师要留心定期下载保存,储备教学图片资源。这些生活照片来自学生的生活,能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制作PPT时,应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图大字少”原则,尽可能把易引起学生关注的无关细节做相应处理。

二、优化教学内容,对接时代发展,呼应生活需求

环境是一种课程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学校要为智力障碍学生创设锻炼生活自理技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比如将水杯、洗手液、纸巾、毛巾等生活用品放置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区域,在教室布置中体现主题教学相关元素,突出环境的教育性、引导性、实用性和可探索性,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认知,夯实生活技能。

健康安全和休闲娱乐两方面对于提高智力障碍学生日后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健康安全是个体参与社会的基本保障,学校教育中需注重对学生加强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防溺水、防诈骗等方面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提高生活适应性。学校可开设非洲鼓、葫芦丝等校本课程,激发学生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多元化、趣味化的休闲娱乐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幸福指数,让其成为热爱生活的社会人。

组织编排教学内容时,本着知识结构体系间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关联性,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内在序列性和连贯性,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感知到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与编写原则。教学中,还要考虑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无论是内容的呈现、知识的容量、拓展的广度还是练习的难度,都要根据学生的障碍程度与个性特点进行调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教师应根据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精准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教育契机,注重言传身教,增强情感体验

教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平时在学生有表达欲望时,多抓住机会和他们聊天,通过追问、引疑、纠正与反复强调,让学生表述的句子结构生动丰富、完整流畅。智力障碍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时经常只是说出只字片语,比如看到小蜜蜂在花丛间飞舞,兴奋地说出“蜜蜂”,这时要引导他们表达“蜜蜂在采蜜”“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地采蜜”等。这样的语言训练看似简单,但长期坚持,必能补偿孩子的语言缺陷,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从小处抓起,于细微处育人。教师平时悉心照料学生,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影响下热心班务。可尝试让学生轮流做劳动委员,增强他们的责任心,锻炼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组织统筹能力,真正将生活适应课生活化、日常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阳光心态,形成爱国、爱校、爱家的情感和观念,遵守规则礼仪,成为合格、独立的社会公民。

教学中将知识、行为、情感等目标有机进行整合,加强对学生情绪、行为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平缓不良情绪,和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获得情感回馈与心灵慰藉,使自身焦躁情绪和心理焦虑得到缓解,人际交往自信心得到增强,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教师应避免将生活适应教育理解为枯燥刻板的技能学习,要让学生在活動中感受、体验、适应不同的社会生活、风土民情、情绪情感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社会适应类知识与技能,还应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学会在各种情境中与不同的人、事、物打交道,不但感受生活中的美,而且参与创造生活中的美,真正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以劳动种植课为例,可带动学生亲身体验农作物从种植、养护、采收到制作成食品的全过程,了解农作物生长知识,感知大自然的规律,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体悟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明白“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减轻社会适应障碍。

四、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开放课堂,拓宽成长平台

学生的社会化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的多方协同联动、合力共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发、统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资源,带领学生广泛参加各类有益身心的融合活动,与社区和兄弟单位建立长期友好联系,凝聚社会爱心力量,共建劳动实践基地,让孩子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拓展学习平台与空间,完成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可充分利用和发掘学校资源和职业院校、公司企业等当地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针对学生能力和兴趣,设置多元化的生活核心主题统合课程,如洗车、手工、烹饪、超市理货、酒店服务、蔬菜种植等。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知识传授与铺垫后,带学生走出机械枯燥的课堂、训练室,真正走进公园、农庄、市场、超市、商场、银行、医院、餐厅、车站等生动多彩、开放活力的生活场景,到实地去实操与感知,切实促进其智能发展和个性释放,为他们体验生活和锻炼技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校外学习资源,让学生看到了外面更大更精彩的世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给原本平淡单调的课堂学习赋予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让更多的生活元素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所以生活适应教育中尤其要争取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教师要定期向家长发放家校联系手册,布置居家生活技能训练计划,说明训练内容和方法,指导家长陪同学生居家训练,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照顾,如家居环境布置与清洁,衣物穿着、清洗与叠放,食物料理、生活规划等,从而丰富孩子的生活,提高居家生活质量。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时,邀请家长参与,有利于家长近距离了解到学校的教育内容与成效,看到孩子当下阶段存在的不足,从而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可协同家长引导学生先从社区适应开始过渡,通过接触和了解社区生活的内容与规则,逐步拓展延伸、泛化迁移到社会生活中,进而达到融入社会大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培智学校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育契机、整合多方资源等方式,对接时代发展,呼应生活需求,构建开放课堂,不断拓宽学生成长平台,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使其掌握必备的适应性技能,逐步适应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以及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技能生活教学
秣马厉兵强技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拼技能,享丰收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画唇技能轻松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