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有效作业实践探究

2022-05-30姜萌王旭楠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有效作业初中地理核心素养

姜萌 王旭楠

摘要:在落实“双减”政策和用好地理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通过探索有效作业设计的多种方式,可以丰富地理有效作业的内涵。通过开展有效作业设计来增强地理作业的多样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同时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探究地理教学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有效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有效的作业设计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点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看来,大多数地理作业都是多次机械复习书上的知识点,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性。在新课标改革下,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师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本文通过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有效作业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地理作业对于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力等方面的不足。

一、依托地图绘制,设计专题性作业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通过绘制地图,学生不仅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在绘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有效提高区域认知这一地理核心素养。

为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及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学校地理组在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间展开了主题为“心怀世界,手绘地图”的地理课堂实践活动。

老师们首先选择出书中适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然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点讲详讲细,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识结构。然后在下笔进行地图绘制时,采取教师讲解—独立绘制—小组合作—教师点评的模式,提升学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相对地理位置牢固掌握之后,结合七年级上册书附页的地图,在进行绘制地图时,进一步将自己的地图进行完善。

大连南金实验学校地理组的教师们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教材,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兴趣。学生有了主动性就会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依托地图绘制设计专题性作业,让学生不仅在绘图中获得了快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地加强和巩固了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自己主动学习。

二、依托社会实践,设计跨学科作业

地理知识大致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个部分,学生对于一些自然地理的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呈现的文字内容,缺乏一个直观的学习感知,例如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要素。没有实际运用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地学会了知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不仅体现在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体现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相联系并加以运用,这才算是真正学习到了知识。

大黑山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因山石多呈淡黑色而得名,被誉为辽南第一山,是大连古文化的发祥地,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身。大黑山自然风光秀丽,山体纵横交错,山在城中,城依山建。我校位于大黑山脚下西南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教师将课堂教学和地理实践融会贯通,在实践活动中将课堂知识融合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大黑山为例的实践课程作业设计对学生来说十分直观。

为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更具条理地进行实践记录,教师设计了实践手册。通过实践手册的使用,学生更加明确本次课程的实践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更加专注,对于收集到的信息梳理更加清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和手册完成度进行自我评价(见表1)。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只看成绩高低,而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关注学生综合发展,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合作意识、知识活学活用能力、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于现阶段学情进行多方位认知,对教学活动进行查缺补漏。

教师首先要基于地理实践活动进行综合性评价,还要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参与有关于大黑山的社会实践,学生不仅直观地看到了家乡的好山好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了亲身观察和实践。本次大黑山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位置优势,并结合政治、历史、生物学科的相关内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活动更加充实和丰富。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学懂知识并会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力。

依托社会实践进行设计的跨学科作业,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在课堂中学到过的地理知识与方法,从而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深刻理解学会将地理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如何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山体部位、气温随海拔的变化、比例尺量算、判别方向等。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中植物的辨识,帮助学生加强对于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的认知;结合政治学科中对于大黑山环境的实地考察,加强学生对于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结合历史学科中对于大黑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与实地探访,加强学生对大黑山人文景观的切身感受,打开学生的综合视角。

三、依托时事热点,设计综合性作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教师设计与时事热点结合的作业,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同时有效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契合地理课程的课程理念。

大连南金实验学校地理组的教师积极关注时事热点,结合初中地理知识点,集思广益,在教学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题内容:特殊地理现象、自然灾害的成因、珠峰测量等。

特殊地理现象出现的频率不多,如果能和课堂所学地理知识相联系,会使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背后成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如2020年6月21日我国各地出现可观测“金环日食”,这是一场十分壮观的天文现象,教师可以结合地球公转图让学生判断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什么位置,或让学生在“这一天的澳大利亚昼长夜短”“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赤道上”“这一天正好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极会出现极夜现象”等选项当中判断正确的一项。

有关于自然灾害的考察较为常见。如根据2020年6月四川丹巴县发生泥石流和滑坡来考察该地地形、气候及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等知识点;根据同年夏天我国南方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影响,且此次洪灾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145.9千公顷,教师可以考察受到影响的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这一知识点。一批救灾物资乘火车从北京运往广州,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沿途路过的地形区有哪些。

“珠峰测量”这一热点事件中,教师可以举例:2020年5月27日,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重新测量珠峰高度,其不断抬升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不同高度位置气温有怎样的差异。

学生可以通过作业中有关时事热点的试题,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且要真正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活学活用。在做题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快速、精确地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时事熱点综合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地理视角与地理思维去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这一变化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弊,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提升综合素质。

四、依托模型制作,设计趣味性作业

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当中,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章节“地球和地图”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不仅能够在地球仪上说出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半球的划分等,还要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也是后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世界五带的划分、各区域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等重要知识的基础。而地球经纬网的相关知识常常是学生在整个初中地理学习阶段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到了初二学考之前仍未能熟练掌握。

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南金实验学校地理组结合了模型制作的地理教学方法,设计了“简易地球仪模型制作”的作业,学生在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中,对经纬网、大洲大洋轮廓等地球的相关知识拥有更具象的认知,从而更快掌握相关知识。

实际教学环节中,在学习完地图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后,七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时间完成了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并在地球仪上绘制了具有代表性的经线、纬线,以及各大洲轮廓,从而熟练地掌握了各大洲的相对位置及我国在亚洲的位置。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各个大洲的轮廓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

通过设计模型制作的趣味性作业,不仅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也获得显著提升。在后续相关知识点的练习当中,教师发现体验过地球仪模型制作的学生在答题准确率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收获了地理知识,也提高了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五、依托科学纪录片,设计思维图作业

在如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逐渐深入生活的背景下,观看科学纪录片成为学生获取更多地理知识、快速提高地理思维的有效方法。科学纪录片中相关的地理内容能形象直观地展现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观看纪录片时能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领略不同地方的大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不仅提高了精神体验层次,也提高了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地理是需要“走出去”的学科,虽然客观条件限制我们无法时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但通过科学纪录片的视频呈现,学生仍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与美好。教材七、八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分别是世界区域地理和中国区域地理,有了课堂上积累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再加以观看地理相关科学纪录片的辅助,学生更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得到思想上的提升,从而达到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同时,观看纪录片不能走马观花,学生需要在观看之后进行相应的思考。思维图的作用此时显而易见。

思维图又叫心智图,是一种可以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思维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中心主题与各级内容的关系以及层级简单有效地表现出来。学生使用思维图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理解和记忆能力。学生边观看纪录片边绘制思维图,将知识进行串联起来,知识脉络会更加清晰。

因此,我们在七年级选取了《蓝色星球》《地球的力量》《玩转地球》等优质纪录片,八年级选取了《航拍中国》系列海南、黑龙江、陕西、上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科学纪录片,利用每周五中午的时间全年级播放,并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绘制出思维图。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常常会有令人惊喜的作品出现,在绘制过程中学生也常常激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延伸(见图1)。

从地理的学科特点来看,教师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途径的方式来设计个性化有效地理作业,特别是实践类作业,能帮助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知识点的逻辑与关联性,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广标.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的品、味、效[J].教学与管理,2020(19).

[2]许建刚.论初中地理作业生活化教学实现路径[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4).

[3]秦超.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地理作业优化研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1(37).

[4]苏娟.“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的优化设计[J].学园,2021(14).

[5]洪招政.高中地理有效作业设计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8, (9).

[6]刘建慧.浅析初中地理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探究[J].魅力中国, 2019(4).

[7]陈长明.高中地理实践作业的核心素养有效培养[J].新课程, 2020(15).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有效作业初中地理核心素养
谈如何走出初中数学复习课误区的策略
语文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研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