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课堂节奏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022-05-30王丽玲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除数教科书情境

王丽玲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成了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交往互动模式。在这种“自由”、自主的课堂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教学气氛非常活跃,但也存在教师在课堂中放任、迷茫与低效等问题。因此,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追求。只有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还能掌握学习方法,习得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所渗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唱好“导入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艺术,唱好“导入曲”,使学生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学习。

(一)设置疑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年和闰年”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明明有个可爱的弟弟,他是2016年出生的,2018年时,他为弟弟买了一份礼物,并在弟弟当年生日那天送给他。可是,明明在 2018年的年历上怎么也找不到弟弟的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学生会非常惊讶;怎么可能找不到弟弟的生日呢?不是每个人每年都会过一次生日吗?是不是明明没有仔细找?各种疑问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瞬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处于激活的状态,求知欲就会非常强烈。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列举和故事、贴近生活的场景,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时,教师可以用“小精灵探索数学城堡”的场景引入:数学城堡里藏着很多小秘密,今天小精灵邀请大家一起探索数学城堡。城堡第一道门的密码是一个两位数,由1和2组成,这个密码可能是多少?这样的场景一出现,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进城堡探索秘密,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对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当学生回答密码是21、12时,教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数字的不同点,由此渗透“排列”的思想方法。接着,教师告诉学生,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中较小的数。学生马上就知道了密码是12,从而打开了数学城堡继续探索秘密。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调动情绪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需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激情。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时,我创设如下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有一天,天气炎热,唐僧叫猪八戒去买一个西瓜。一会儿功夫,猪八戒就带回来了一个大西瓜。孙悟空对大家说:“咱们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四分之一,怎么样?”猪八戒一听就急了:“为什么我找来得西瓜,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太少了,不行!不说八分之一,我至少要六分之一才划算。”听了猪八戒的话,孙悟空哈哈大笑地说:“行,你功劳最大,就给你八分之一。”猪八戒听了非常高兴,可当孙悟空把八分之一的西瓜给他后,他傻眼了,为什么八分之一那么小呢?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你们愿意帮助他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昂,纷纷表示愿意帮助猪八戒解决问题。

二、唱好“主题曲”, 给予学生自主空间

“主題曲”是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唱好“主题曲”是指学生要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信得过”“放得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同时,这种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需要适时地、切实有效地点拨、引导,使这样的课堂活动才能高效进行。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或故事情境,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相等吗?0.30和0.3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看法。此时,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直觉发现,不必评价学生回答得对错。然后,再让每个学习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习工具(一把米尺、一张数位顺序表、两张方格纸),选择其中一种学习工具来验证他们的猜想。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工具并积极自主地学习起来。在小组学习讨论时,教师还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尽量使学生的选择多样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

(二)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自己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提倡质疑、鼓励探究、重视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算式,然后观察每道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会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结论。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不多做评价而是让学生再次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能不能是4根、5根、6根……。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出了余下的小棒数如果是4根、5根、6根……还可以再分,直到分到不能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所以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质疑、验证获取新知,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探究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三)给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创造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教学中我们应尽量给学生多留些自主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6.3×25+3.7×75。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有一个学生却提出:能不能用(3.6+3.7)×(25+75)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地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这时,我没有急于否定他,而是先表扬了他这种大胆设想很有创意,然后再让学生想想:这样计算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方法?这样就既保护了学生刚萌芽的创新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研究学生发现了许多种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如:6.3×25+3.7×75=6.3×25+3.7×25+3.7×50=(3.6+3.7)×25+3.7×50; 6.3×25+3.7×75=6.3×75-6.3×50+3.7×75=(3.6+3.7)×75-6.3×50等。这样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给学生留足创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中,在学生主动获取的基本知识得到巩固后,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开放题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唱好“总结曲”,活跃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具有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的年龄特点。课到尾声时,学生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分钟的学习,大脑较为疲劳,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易低落,学习效果易变差。这时,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就能重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唱好“总结曲”,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还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一)顺利结尾

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能顺利完成,在课的结尾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收获、谈谈想法,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交谈中梳理归纳本课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让学生自己为本课学习划上句号的同时巩固新知。

例如,在顺利完成北師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线段”的新课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收获,从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一是什么是线段?二是线段为何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三是如何用尺子画或量线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悬念结尾

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学内容出现不到位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这时教师要迅速找出原因整理问题,把问题交给学生,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时,课尾我提出问题:“21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肯定是闰年。”这时已经快下课了,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讨了,所以我就让学生回去查查万年历,解决问题:2100年的二月有几天?是平年还是闰年?为什么?这样,就把课堂教学中的缺憾转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尾学生大脑疲劳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的结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思未止”的效果,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高效而精彩。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除数教科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护患情境会话
余数比除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