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2022-05-30朱秋华

师道·教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时代传承

朱秋华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个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在新媒体技术和新传播方式的共同影响下,其传承路径产生了极大变化。高效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极大的丰富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宣传,同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基于此,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研究,包括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原则,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持续承的方法,希望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传承下来的重要遗存,而手工艺类非遗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发展情况,为更好地研究人类文明发展与变化提供关键依据。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手工艺类非遗的特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喜欢非遗,利用新媒体自觉的传承手工艺类非遗。因此,针对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原则

准确定位是手工艺类非遗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传承基础,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平台或渠道作为传播手工艺类非遗的媒介,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对手工艺类非遗进行关注并产生兴趣,使手工艺类非遗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为实现手工艺类非遗的创新性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时俱进,适度传播

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手工艺类非遗需要始终秉持着与时俱进、适度传播的原则。其中,与时俱进要求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播手段、传播形式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积极地迎合社会民众的合理需求,保证手工艺类非遗传播范围的覆盖性,可以适时、适度的进行包装传播,充分满足多样化需求[1]。适度传播要求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播需要坚持其不可替代性,避免出现过度包装、同质化等问题,以免影响手工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文化感染力以及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因此,在利用新媒体技術传播手工艺类非遗的过程中,应注重展现手工艺类非遗独特的表现力和传承性。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获悉,2021年7月19日和23日晚,利用新媒体线上直播培训的形式,对手工艺类非遗短视频传播技巧进行了培训,系统地讲解了如何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为手工艺类非遗实现适度传播加强了理论指导。

(二)保持原真,合理传播

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遗”传播是在表现方式与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通过新媒体传播让手工艺类非遗更加广泛地进入社会大众视野,使手工艺类非遗在保持其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最大范围的合理传播,以此增加手工艺类非遗实现现代化传承的群众基础。例如,2021年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趣玩木活字,新春送祝福”移动端H5专题页面,将中国传统印刷技艺与新媒体H5进行结合,通过互动让传播受众可以感受到木活字印刷技艺从撰写、刻字、捡字、排版、印刷的过程,领略老宋体印刷古朴庄严的魅力。

二、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机遇

1.政府扶持,提供政策保障

手工艺类非遗传承是一项需要政府支持、多方共助的重要工作。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地政府对“非遗”传承格外重视,为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以及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手工艺类非遗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例如,我国黑龙江省文旅厅多措并举,建设了手工艺类非遗展示中心,举办了手工艺类非遗文化节,并且扶持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并帮助其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手工艺类非遗,同时在新旧媒体、多种终端持续加大手工艺类非遗传播宣介力度。另外,该省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积极构建新媒体传播平台并对原有传播渠道进行拓展,推出一系列“非遗”节目和活动,使该省各类非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介。

2.技术进步,增强创新能力

新媒体技术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传播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便捷性、互动性、广泛性、个性化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在手工艺类非遗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实践的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日渐显现[3]。例如,利用直播APP软件进行手工艺类非遗传播,可以在直播时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使传播过程的趣味性显著增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非遗传承人更加全面、细致地讲解手工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有助于提高手工艺类非遗传播的效率。

3.多元参与,实现共同发展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促使传播主体得到极大地扩大。对于手工艺类非遗而言,非遗传承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社会机构等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手工艺类非遗进行传播,且不同传播主体的角度不同,能够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影响也不同,而这将大幅提升手工艺类非遗传播的广泛性,有助于手工艺类非遗实现市场化、品牌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浙江省2022年“非遗购物节·浙江消费季”活动,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非遗”进行推广。其中,线上部分创建“共富指南”数字服务专区,将电商和社交平台的入驻方式、入驻流程制作成短视频并投放至该专区,便于非遗传承人有效拓宽展销渠道。截止6月13日,销售非遗产品及相关衍生品(文创产品)共980余万件,销售额35624.95余万元。

(二)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挑战

1.传统生产方式衰落

受社会转型发展和不断进步的直接影响,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逐渐衰落已成为必然。伴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持续升级,传统手工艺生产关系因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生产而变得举步维艰,自然经济正被商品经济以极为高效的速度被取代,且取代后将不可逆转。因此,根植于农耕社会的手工艺类非遗正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与消极影响,部分手工艺类非遗一度濒临失传。另外,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且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动物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正逐渐增强。受此方面因素影响,个别手工艺类非遗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这也是导致相关工艺逐渐失传的关键原因之一。

2.传统传播方式局限

手工艺类非遗具有极为显著的本土化特点,拥有强烈的区域性色彩。长期以来,非遗传承人学习手工艺类非遗主要以口口相传、家族传承、作坊学徒等形式方法为主,传播方式存在局限性[4]。近几年,许多非遗传承人已经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传承工艺的威胁,迫切地需要多方的支持与保障。手工艺类非遗逐渐开始进入学校、博物馆、文化馆、艺术展馆等,并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加大宣传。传统媒体利用其公信力、影响力,使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但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交互性、表现形式、信息传递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局限。

3.新媒体运用不足

现阶段,手工艺类非遗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最大挑战就是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不足,无法充分展现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积极影响,对新媒体技术、平台、渠道的灵活运用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手工艺类非遗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例如,我国黑龙江省文旅厅,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手工艺类非遗传播的主要渠道,并创建了多个与“非遗”相关微信公众号,如“龙旅非遗”“文旅龙江”,但实际的传播受众依然有限,难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和影響。

三、新媒体时代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

(一)抓住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契机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因而对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手工艺类非遗应抓住发展机遇,利用新媒体产业发展高速期,在保证手工艺类非遗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适度地增加新媒体传播次数,逐渐形成手工艺类非遗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在此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按照不同新媒体平台规则,调整手工艺类非遗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同时从资金、人才资源、组织机构等多方面,为手工艺类非遗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提供支持与保障,从而传播出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手工艺类非遗[5]。另外,要对培育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进行重点规划,鼓励非遗传承人对工艺技艺进行传授讲解,既要支持现有的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也要加大力度培育新一代的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使我国的手工艺类非遗能够实现代代相传、历久弥坚。

(二)激发传承人运用新媒体热情

手工艺类非遗想要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应充分激发非遗传承人高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热情,而非遗传承人需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做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非遗传承人。例如,宁古塔彩灯制作工艺传承人马积瑞先生,将失传已久的无骨彩灯制作工艺进行录制并上传至某视频渠道,引起了多方的广泛关注,众多年轻人纷纷表达了想要学习制作工艺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对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加强新媒体技术和知识的培训,邀请行业专业人员对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指导,以此促使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充分地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使手工艺类非遗在各个新媒体平台渠道得到广泛传播。

(三)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承的途径

手工艺类非遗缺乏可靠的传承途径,多数依然按照家族继承或是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将手工艺类非遗作为私有物,且传内不传外的理念根深蒂固,导致手工艺类非遗的工艺技艺出现单传甚至是失传的局面。随着“非遗”保护与传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手工艺类非遗进行市场开放性的传承探索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6]。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市场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保障手工艺类非遗得到更加有效地广泛传播,使传播受众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将更多的爱好者逐渐变为传承者,以此扩大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人群范围,拓展传承途径。同时,市场资源也能从经济、人才、科技等方面对手工艺类非遗给予相应扶持,促使其实现更好的传承。基于“新媒体+非遗”市场开放性,可以逐渐转变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人的私有观念,将更多的“非遗”带向社会、面向世界,从而实现手工艺类非遗现代化的开放性传承和发展。

(四)形成非遗传承的品牌化特色

基于“新媒体+非遗”理念,手工艺类非遗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利用技术性、开放性、品牌化的传播方法,打造手工艺类非遗传承新格局和新特色,形成具有区域性特点的手工艺类非遗品牌形象。在品牌形象中要充分保留手工艺类非遗的原真性和文化内涵,适当适度的调整美化品牌形象,提高手工艺类非遗的区域性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在构建“新媒体+非遗”平台的促进作用下,手工艺类非遗利用新媒体传播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明确品牌名称,给手工艺类非遗产品命名一个记忆点明显,且具有传播效果的名称;二是细化品牌标志设计,要体现出手工艺类非遗产品的区域特色、民族文化,并与目标受众的喜好、需求等相契合,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三是创新品牌宣传语,要体现出新媒体传播的特点,选择朗朗上口、传播性强,且具有辨识性的宣传语。

(五)创新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形式

选取合适的手工艺类非遗和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使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例如,利用AR技术,对手工艺类非遗的工艺技艺进行程序编写,并通过影音视频、图像动画、3D等组合形式,将工艺技艺进行拟人化的动态演示,提升手工艺类非遗工艺技艺的趣味性和交互性,激发受众群体的好奇心理。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是因为其能够充分结合当下的实时热点,从不同角度对传播内容进行融合,以此增强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客观系统地利用新媒体技术,与手工艺类非遗的工艺技艺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各项优势,使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传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长期坚持,借助新媒体手段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关注到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为手工艺类非遗实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实现传播促进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宏浩.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技艺的发展与传承[J].数字通信世界,2021(07):169-170.

[2]邹建军,甘小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科技化途径[J].民间文化论坛,2021(06):99-106.

[3]李岩岩,林燕.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1(21):116-118.

[4]曾晶芳,马玲玲,冯德岭.新媒体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21,4(21):123-124.

[5]唐伟军.“互联网+”背景下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2):18-20

[6]吴师彦.新媒体视野下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9(50):282-283.

【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课题编号ZD201906353)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时代传承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