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2-05-30水婷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摘  要:文章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通用教学模型”ADDIE,设计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专业课程体系思政建设流程图,并尝试将该流程应用于高校德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思政建设,旨在将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如春风化雨般地融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反思和优化课程体系思政建设,为后续进行课程思政体系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校德语专业;课程体系思政建设;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81-04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建设要求。2021年11月,教育部与新华网共同举办了线上“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活动,将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引向新一轮高潮。目前,全国高校各专业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几乎全部一线教师都参与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且初见成效。以高校德语专业本科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黄琴琴等“初级德语”[2],次晓芳“中级德语”[3],林芳“高级德语”[4],俞洁琼“大学德语”[5],以及孟小果“德语文学”[6]等探索了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不同专业课程的路径和方法。其主要方式是以挖掘现有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主,如《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当代大学德语》《新编大学德语》中所蕴含的中德文化异同处,旨在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然而,专业课程思政素材不应局限于现有教材,与课程主题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很多,有待教师们深入发掘和灵活运用。特别是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母语——德语,作为专业教研对象的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相较于其他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在思政教育方面本应具有更多优势,譬如《共产党宣言》德语原著,即是很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材料。

要在德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使上述思政素材发挥最大效用,需要进一步考察教学各个环节,甚至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统筹规划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研究还较少,且集中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7-8]。为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本文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拟建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流程图”工作模型,进而探索高校德语专业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思政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一、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及工作模型

关于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国内外有诸多不同定义。然而,其内涵大都一致,均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认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评价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简言之,是一套针对特定教学活动而开发的动态、持续、不断优化的系统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教学设计领域就开始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模型,至20世纪末已有不同教学系统设计模型问世,如Kemp模型和Smith & Ragan模型等[9]。现阶段教育领域的“通用教学设计模型”ADDIE(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包括系统化教学设计中的五个关键环节: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由于其简明和易操作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思政课程建设,如尹苗等和刘宗瑶等[10-11]。但是,目前为止该模型仅被用于具体课程或课堂设计。实际上,根据教学目的的三个层次,即院校、课程、课堂,亦可以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拓展应用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关键在于将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贯穿始终,纳入教学系统各个环节。图1为基于通用教学模型ADDIE所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思政建设流程图”工作模型。

二、高校德语专业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思政建设路径

(一)分析

首先,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根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外语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和专业能力,掌握相关知识的外语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12]。其中,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心所在,但是对于学生价值的引领和塑造往往因缺乏具体考核形式或无明确目标而流于形式。而《纲要》针对此问题,为文史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且内容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

其次,是对当前课程体系的分析,为下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制定教学策略奠定良好基础。目前我国高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采取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所开设专业方向均可视为大的“模块”。例如,北京大学德语专业本科高年级专题研究型课程包括德国思想和文化研究、德语文学史、德语文学专题、中德互译和文化交流、语言学五个版块;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开设了德语文学、德语语言学、德语翻译、德国外交、德国经济以及跨文化交际六个专业方向……然而,要将思政育人元素之“盐”充分融入每个模块中,需要进一步细致规划与设计。

(二)设计

根据《国标》对外语专业人才及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可将德语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四大模块:德语语言技能、德语文学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复合专业涵养。其中每一模块包含若干培养相应能力的具体课程名目。在确认专业人才培养技能(大模块)、具体学科知识(课程)后,根据不同课程的属性,设计相应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内容。拟构建高校德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思政建设详表(见表1)。表1中,最后一个模块为开放式模块,各校可根据其自身办学定位和德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增减。表中所列课程思政各项内容均可按照实际教学安排进行相应调整。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德语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不同,该课程体系并未包含如基础德语和高级德语等精读课程。此类课程一般集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为一体,其思政教学元素可从“德语语言技能”模块等相应方面汲取,融汇于实际课堂教学中。而表中所列思政教育元素亦可在教学实践中增减、修改并完善,以期获得更佳的思政教学效果。

(三)开发

课程思政建设最终效果一般显见于课堂内外教学实践。然而,在实施教学行为前,细致规划每门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教学设计也是成功的课堂不可或缺的。譬如,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思政育人”项目栏,包括“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示范性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该项要求可以帮助任课教师明晰课程思政育人的具体目标,加强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意识,从而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自觉进行相应教学调整,以达到思政育人的更优效果。

然而,不同課程的思政育人重点不同,因此有必要在课程体系层面对不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联系,使其相互补充,形成全面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表1中,“德语文学素养”模块侧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跨文化交际模块”则侧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模块“德语语言技能”下分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课程,虽各有不同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但综合看来,包括了《纲要》对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各项要求。

(四)实施

每门课程都需要根据学情,包括学科属性、课程阶段、学生已获知识、教学环境等,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内外教学实践活动,以达到或超标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中级德语”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为例。首先,带领学生阅读德语经典原著——《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座丰碑,长期以来《宣言》的政治因素遮盖了其文艺色彩。而德语原文笔锋犀利、比喻形象、文字流畅,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德语语言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优质教学材料。通过“课外阅读+课上导读”的形式,带领学生精读《宣言》部分章节。一方面学生的德语水平有所提升,专业技能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学生也对我国政治制度理论基础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党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强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同时还提高了爱国热情。其次,阅读中华经典德译本——“Das Groβe Lernen (Daxue)”(《大学》)。该德译本由德国著名出版社Reclam发行,译者Ralf Moritz是德国著名汉学家。译文紧扣《大学》原文,文笔简练且不失原文意蕴,对于德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好的学习材料。通过阅读德译本《大学》,学生不仅提高了德语阅读能力,同时借助他者视角,对本国文化有了更加细致入微和深邃的思考,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生发出更多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再次,中华传统故事创意写作活动。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不断加深,包括对本民族历史上重要人物事件的充分认知和了解。通过让学生用德语书写我国历史上重要人物和故事,在帮助他们学习用德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并提高其德语创新写作能力水平。在该写作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写故事包括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荆轲刺秦王、王子猷雪夜访戴和谢安咏雪等。

(五)评价

目前,我国关于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相关研究凤毛麟角。如万瑾等研究者主要是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绩效进行评价、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13-16]。评价所划分的层次、包含的维度及设立的指标均涉及教学系统设计全过程,或再纳入教学团队、师德师风、社会评价等评价项。因此,从实践课程体系思政建设出发,以“专业课程体系思政建设流程图”(图1)为依据,置评价于整个流程的诸环节,或可自成评价体系。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专业课程体系思政建设各阶段进行评价——专业课程完成时进行总结性评价必不可少,但是建设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亦不可忽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也应结合使用,以保证教学设计每一环节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此处,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评价项对于后续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考核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专业课程体系思政建设流程图,不仅可以更高效地指导具体课程思政建设,亦可以为进行课程思政体系评估提供一定参考,进而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其次,由于当下我国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落于具体课程层面,于课程体系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有待完善。最后,本文尝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流程图应用于德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化思政教育之盐于营养丰富的学科专业教学之汤中”,在增添教学趣味的同时,切实向“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迈进扎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2022-01-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黄琴琴,唐斐斐. 德语课堂的“思政融入”——以初级德语为例[J]. 空中美语,2021(02):540-541.

[3] 次晓芳. “中级德语”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思政元素探究[J]. 科教文汇,2021(02):186-188.

[4] 林方. “高级德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9,31(02):158-162.

[5] 俞洁琼. 大学德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21(04):83-85.

[6] 孟小果. “课程思政”在德语文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格林童话》为例[J]. 戏剧之家,2020(03):135-136.

[7] 于歆杰,朱桂萍. 从课程到专业,从教师到课组——由点及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模式[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3):92-98.

[8] 罗杰,何曦,刘彬. PBL结合CBL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思政建设研究[J]. 科学咨询,2021(18):68-69.

[9] 李向明. 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1):73-76.

[10] 尹苗,史洁,李逢庆,等. 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型的智慧课堂教学——以“真菌”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19-25.

[11] 刘宗瑶,张龙慧,容慧,等. 基于ADDIE模型的新能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 电脑与信息技术,2020,28(04):87-89.

[1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5.

[13] 万瑾,马燕婷.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课程思政” 绩效评价研究[J]. 理论经纬,2017(01):294-300.

[14] 徐妍艳.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12):20-25.

[15] 苏小菱,洪昀. 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2):150-152.

[16] 许祥云,王佳佳. 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体系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J]. 高校教育管理,2022(01):47-60.

(荐稿人:邓涛,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2021年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国际化应用型德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JGZM202104)。

作者简介:水婷(1989—),女,硕士,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和德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