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时要像个天才,说话时应像个孩子

2022-05-30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随想录演讲者天才

成尚荣

写了近两年的“随想录”了,快哉。

写“随想录”的快乐在于“随想”。“随想”不是随便想,而是在情境中即时想,发生联想;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想,产生猜想。无论即时想还是联想、猜想,总之是由此及彼地想,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随想让我思维激荡。

教育需要想象,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教育中想象的意识很淡薄,想象力培养也很缺失,因而创造力培养亟待加强。我深以为,让教师写写“随想录”,也许会让教育有无法预料的精彩;也让学生写写什么奇思妙想甚或胡思乱想之类的“随想录”,说不定“伟大潜水者”(雨果对想象的比喻)会浮上水面,激起创新的浪花,导向创新的彼岸。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思考时像个天才,说话时像个孩子》,这个题目特别有意思,充溢着哲理的张力。这句话出自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其原话是:“我不是一个沉闷的演讲者,我是一个糟糕的演讲者,一个可悲的演讲者。我未经准备的演讲录音不同于我书写下来的散文,一如幼虫不同于成虫。”他又说:“我思考时像个天才,写作时像个杰出的作家,说起话来却像个孩子。”这篇文章抨击了一种现象:今天的作家似乎总是喜欢到处演讲,其中有个目的—推售自己的作品,不过他们往往把这一目的隐藏于谈笑之间。“说起话时像个孩子”实际是对这些演讲作家的批评:说话不加思考,没有条理,逻辑不清,像个孩子似的简单、粗糙,甚至有点信口开河。有位哈佛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观察到这一现象,不客气地请这些作家“闭嘴”。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解药”,是把说的认真落在纸上。

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的确,孩子说话时常常没有想好就要发言,发言时又结结巴巴,还有不少的病句,也会有错误的表达。但这正是孩子表达的特点。想说话,说明孩子有表达的欲望和勇气;说话时往往边想边说,边说边想,但说不定会不时“蹦”出点精彩无比的话来,让我们在忍俊不禁时领悟到什么。此时,孩子的脑子里滚动着多少奇思妙想啊,激荡着多少独特的见解啊,可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说不清楚。这就是孩子。

如果反其義而用之,从积极方面去看“说话时像个孩子”,那么这既点明了孩子说话的特点,也在肯定孩子的优点—勇敢、率真。他们没有一些成人的顾忌、圆滑,不像某些成人巧舌如簧,也不会像有的成人喋喋不休……这些正是孩子说话表现出来的品格和优势,值得肯定、赞美。当今,我们需要这样的特质和品格,少点花哨,少点作秀,少点客套,少点刻板,少点浮夸,少点“教训腔”“表态腔”“标题党”……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只停留在孩子表达的层次和水平;相反,要在保持孩子表达品格和优点的同时,在淬炼中凝练、在凝练中掘深、在掘深中提升格调,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像孩子那样说话,是让我们永葆一颗童心。童心,即赤子之心、智慧之心、创造之心。孩子其实是天才,他们思考时也像个天才。每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都会安排小科学家专场,邀请一些中小学生参加。讨论时,这些孩子坐在桌边,桌子上铺着白布,他们想到什么就随时写在白布上面,或是一个短语、一个小图标,或是一个标题、一组数字……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灵感的火花。顶尖科学家们说,这些孩子代表着未来的模样。国际上还有一项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DI头脑创新大赛(也叫“目的地想象”)。大赛要求参赛者利用竞赛组提供的材料,开动脑筋,在最短时间里进行作品组装,向目的地进发。“目的地想象”为孩子们提供了进行天才思考的场景与平台,孩子们表现出的无限创意令人钦佩不已。

要让孩子思考时像个天才,说话时像个孩子,关键在于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应当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第一法则”,而解放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老师们、家长们,还有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是不是也应该思考时像个天才而说话时像个孩子呢?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教育的智者。

反其意的“随想录”,真好!

(编辑 王淑清)

猜你喜欢

随想录演讲者天才
党天才
天才or怪咖
从巴金《随想录》浅析现代教育
圆 满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生日快乐等2则
天才的童年
雕塑随想录
巴金的晚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