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粤港澳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途径与方法

2022-05-30唐富满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唐富满

摘  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突显出地方特色,是一项既符合教学考试大纲要求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粤港澳地区拥有丰富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将粤港澳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在了解本土历史的基础上学好“四史”、厚植爱国情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在把握适度融入、有效融入、精准融入的原则上,可综合运用穿插讲授法、专题教学法、体验式实践教学、欣赏娱乐式教学、网络平台式虚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在吸引力、增强课堂实效。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粤港澳历史文化;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目前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任务。《纲要》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1]。《纲要》教材(2021年修订版)将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中国近代史(从1840鸦片战争到1949年开国大典),第二个阶段为中国现代史(从新中国成立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教材内容大多带有综述性和概括性,较难呼应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的关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教材内容加以提炼和取合,将学生熟知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便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亲临其境、用心感悟历史,增强教学效果。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粤港澳地区即处于反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重要前沿阵地、近代新思想和新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窗口、近现代重大政治运动的策源地,在很多方面引领着近现代中国的发展。研究在充分挖掘与提炼近代粤港澳地区大量而丰富的地方史资料基础上,就近代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思考,以便进一步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融入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提高《纲要》课教学效果

(一)粤港澳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历史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察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窗口。中国地域辽阔,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梁启超说:“二三千种十余万卷之方志,其间可宝之资料乃无尽藏”[2]。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来深受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粤港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灿烂文化。它在近现代中国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下:

第一,粤港澳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广州自唐宋以来对外贸易发达,被称为“千年商都”。在海洋文化的影响下,近代粤港澳地区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的杰出人物。政治军事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洪秀全、洪仁玕、丁日昌、伍廷芳、邓世昌、唐绍仪、孙中山、蒋光鼐、蔡廷锴、杨匏安、彭湃、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思想文化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朱次琦、郑观应 、康有为、梁启超、陈垣、王宠惠、张竞生、商承祚、陈序经、钟敬文、张荫麟、饶宗颐等;科学技术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邹伯奇、詹天佑、冯如、丁颖、陈焕镛、梁思成、吴大猷、钟南山、丘成桐;文教艺术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容宏、唐国安、丘逢甲、钟荣光、何香凝、苏曼殊、冼星海、关山月、马思聪等;工商实业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徐润、唐廷枢、何贤、霍英东、李嘉诚、曾宪梓等[3]。

第二,粤港澳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成为近现代新思想、新文化及其它新生的事物的中转站。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使广东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梁廷枏参考西人著作撰写《海国四说》,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洪仁玕提出了向资本主义学习的《资政新篇》;近代中国留学生之父容宏自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积极倡导留学运动;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并积极宣传三民主义。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谈到近代的历史变革时,就几次强调广东的特殊地位:“中国与外人之接触,以广东为最早,人民之通知外情,也以广东为最”[4]。

第三,粤港澳地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近代以来,岭南最早受到外来列强侵略。为反抗列强的入侵,粤港澳地区涌现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战争。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关天培在虎门抗击英军;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近现代发生在粤港澳地区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如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在华南地区领导的多次武装斗争及辛亥革命、广州起义、蔡廷锴和蒋光鼐率领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东江纵队的抗日斗争、邓小平南方谈话及改革开放,等等。正是因为如此,粤港澳地区有着大量的革命遗迹、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其它历史文化遗址,如广州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遗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中共“三大”会址、国民党“一大”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公社旧址、广州起義烈士陵园、黄埔军校以及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深圳的东江纵队纪念馆;东莞的虎门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鸦片战争博物馆);惠州的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韶关的红军长军粤北纪念馆;肇庆的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海丰的海丰红宫红场旧址;汕头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香港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港九大队、达德学院;澳门的冼星海纪念馆、澳门叶挺故居、镜湖医院等。以上历史文化资源,是对《纲要》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如能合理地融入到“纲要”课的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摆脱教学困境,激发粤港澳青年的学史兴趣

第一,引入区域史可避免不同课程间的内容重复问题。首先是中学阶段历史教育和大学阶段《纲要》课相关内容的重复问题。中学阶段的历史教材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都有较为详细地论述。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具体情节的介绍甚至比《纲要》教材更为深入。其次,《纲要》教材内也有不少重要内容,如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等内容,同另一门大学生公共理论必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相关内容交叉重复。正因为重复的内容较多,如果教师在《纲要》课教学活动中没有补充新的资料、新的理论的话,这很容易降低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学习兴趣。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5]。将我国地方史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中,不仅无碍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整体规律及发展脉络的把握,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避免可能出现内容重复的明显缺点。这非常符合我国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纲要》教材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知与理解。《纲要》教材侧重于对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史实的介绍比较抽象,有些甚至一笔带过。在《纲要》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如果不结合具体而生动的案例的话,很难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众所周知,地方文化资源在时空方面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甚至能够触手可及。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地融入地方史,能使抽象而枯燥的理论顿时变得鲜活起来,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

第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历史教学的阵地。党和国家在相关文件中也一直非常提倡和支持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中。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已的故乡开始的”。对青年大学生们来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离他们最近的,也是最亲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与国是不可分的。地方史教育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中,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四史”知识的掌握,明白自己是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又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抵制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实践基础与应用价值

进入新时代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蓬勃发展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的建设实施和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三方在科研教育方面的合作蒸蒸日上。一方面,港澳许多知名高校在粤纷纷建立分校。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在广东省珠海市创办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开创了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大学的先河。近几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公开大学(肇庆)等先后创办。另一方面,广东很多高校每年都招收了一定数量的港澳生。华南师范大学在1985年,利用毗邻澳门的地缘优势和学缘优势,依托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率先面向澳门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在全国最早开展了与澳门合作办学工作。从1993年起开始在澳门招收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生。目前近七成澳门中小幼教师曾受过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近几年暨南大学每年招收的港澳台侨本科生达到了2000多名的规模。“截至2020年7月,内地高校共有380所获得了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其中广东地区共有52所本专科院校招收香港学生,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港澳生越来越多”[6]。

将粤港澳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纲要》教学实践中,极大地丰富了《纲要》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粤港澳地区的青年学生加强对“四史”的学习热情,加强“爱国爱港爱国”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二、粤港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路径

(一)穿插讲授法

课堂教学是《纲要》课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先从整体上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述,然后再将与之相关的地方史实穿插进去,以此来拓展教学内容。这是将粤港澳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纲要》课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路径。如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对应教材的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太平天国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对应教材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活动以及黄花岗起义对应教材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黄埔军校及北伐战争对应教材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等。

(二)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即从每章节中,提炼出一个最能贴近主题的专题去讲解。2021年新修订的《纲要》教材共十章。平均每一章可以总结一至两个专题。在每个专题教学中,老师要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既把宏观性的历史背景、基本史实、基本观点讲清楚,又结合粤港澳地方性历史文化资源的个案,把大历史的宏观性、整体性与粤港澳地域性个案结合起来,增强生动性与感染力,达到入脑入心的教学目的。例如,当讲到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时,教师可在第一节课中对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进行串讲;第二节课重点讲一个专题:岭南地区与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通过讲述近代粵港澳地区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讲授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时,教师可提炼出“近代岭南杰出人物对近代中国的思考与实践——以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为中心”这一专题。这四位人物都是近代岭南杰出人物的重要代表,分别代表了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近代中国的思考与探索。在讲授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时,教师则可以专门讲解专题“特区精神”。该专题以深圳为中心,思考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重要成就的经验。

(三)体验式实践教学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理论,其核心为“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它们,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注意这些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7]。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8]。在《纲要》课体验式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提炼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参观粤港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据广东党史网数据统计:“广东省革命史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就有15家、省级56家,市级72家。广东革命史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10家、省级11家、市级57家”[9]。比较著名的有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邓世昌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洪秀全纪念馆、农讲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等。实践教学过程上,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撰写相关论文及学习心得,将之记入平时分。学生在参观、调查及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家乡的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信。

(四)欣赏娱乐式教学

鲁迅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10]。今天,鲁迅的预言正变成现实,影视资料正被引入各类课堂。这里所说的影视资料,不仅仅指电影,还包括纪录片、历史文献片、电视等常见影像资料。在纲要课中恰如其分地直接引入一些相关知识的图片影视资料,可真正把过去教材内容中那种静态、平面、无声化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转化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声、光、电、影,这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11]。教师在开展欣赏娱乐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插入一些经典影视作品,或者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岭南特色或与广东地域史密切相关的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如近代中国100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库中的《林则徐》(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孙中山》、《冼星海》(珠江电影制片厂)、《鸦片战争》(峨眉电影制片厂)、《詹天佑》(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影片。另外,《建党大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三部典”以及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近代中国》纪录片也有很多内容来自近代粤港澳地区。这些影视作品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再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使静态、枯燥的文字历史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具震撼力和冲击力。

(五)网络平台式虚拟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平台必不可少,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纲要》课2个学分,16个教学周,共32课时。仅靠课堂里的专题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很不够的。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前,还需随时将大量经过精挑细选的粤港澳历史文化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还需利用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在课后与学生进行各类教学互动,帮助学生解疑释惑,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效,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三、将粤港澳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一)适度融入

现行《纲要》课教材讲述的是从1840鸦片战争到现在刚刚发生的历史,时间跨度较长,达180多年之久,而目前课堂教学一般只安排32节课。要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在将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近代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如果未经选择地传授给学生,不仅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还有可能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另一角度看,将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课教学,并不能解决《纲要》教学中的所有难题,其作用不能抬得太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沉溺于对乡土历史本身的渲染,不能将过多的课时安排在地方史教学中,否则学生容易形成比较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这就要求《纲要》课教师在准备开展教学活动前,要精心备课,合理配置和调整讲授地方史的课时比例,做到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在吸引力。

(二)有效融入

一是把準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教材的对接点,确保精准对接、精准融入。二是注意发挥地方资源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三是创新融入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演讲比赛,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拍摄微视频,等等。四是不可人为地割裂地方史与《纲要》教材内容的联系,做到粤港澳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的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

(三)准确融入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实才是历史的生命。《纲要》与粤港澳地方历史资料相结合,只有坚持客观性、真实性,才有说服力和信服力。地方史资源来源广泛,其中不乏一些未经考证的野史及民间传说。任课老师在对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的基础上,要认真鉴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教师在讲解地方历史时,也要坚持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秉持客观公正的心态,实事求是,不要任意夸大,也不要恶意贬低。为追求客观性,《纲要》课的老师在使用影像资料时还须对其进行甄别,认识到西方著名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所提及的“像写历史”与“真实历史”的差异性[12]。同时对其中的偏差做出符合历史真相的说明,对片断的影像资料补充完整的背景。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混乱。

总之,鉴于《纲要》课程的性质以及粤港澳地区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在《纲要》课教学中恰当地融入岭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纲要》课的教学仍需以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积极探索将粤港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的教学方法,不断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詹小美,陈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9.

[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6:362.

[3]先导.影响中国近现代化的岭南著名人物[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8.

[4]张贝.广东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2018:114.

[5]列宁.列宁全集: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6]大公网.教育部扩大招生规模 支持港生湾区升学[EB/OL].(2020-10-16)[2022-06-20].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09/2020/1016/508995.html.

[7]贾秀堂体验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的应用——以“角色扮演”为研究个案[J].沧桑,2011(02):172.

[8]吴玉林.体验式教学方法初探[J].沧桑,2009(04):197.

[9]广东党史网.广东革命史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表[EB/OL].(2010-12-30)[2022-06-20].http://www.gddsw.com.cn/hsl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2.

[10]张海涛.论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今日南国,2008(11):68.

[11]李淑蓉.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12]黄芸.论海登.怀特的历史真实观[J].理论月刊,2009(04):55-59.

责任编辑  宋  猛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