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处觅得半点愁

2022-05-30陈凤

课外语文·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愁情全词叠音

陈凤

一首《声声慢》以其出奇的行文特色和新颖的表达技巧,写尽了李清照晚年愁苦忧思的凄清生活,作品被冠以“古今第一悲情之词”的称号,李清照也凭借这首《声声慢》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才女”。

细细品读《声声慢》全词,节奏缓慢哽咽,如泣如诉,道不尽词人的愁情万丈,行文中处处皆是女词人的玲珑智慧和细腻愁怨。

让后世最叹服的不仅是全词精妙的语言组织,精巧的结构设计,精湛的表情达意,最关键的是,全词前文不着一个“愁”字,却使每句诗行都饱蘸愁情,让人读来哽咽悲戚。词人仅在全词结束处点睛“怎一个‘愁字了得”,给人以无限遐思,而整篇的“愁”不留痕迹,却声声泣血,让人读来拊掌叫绝。

一、中心思想,难言愁,字字写愁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之作,何来如此旷世奇文,要从她不平凡的人生说起。

李清照年少时就早有诗才之名,与丈夫赵明诚两人都是才华不凡,彼此惺惺相惜。然而,好景不长,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乱世之下,国家已经动荡不安,偏逢家中也有灾厄发生。就在这一年的三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母亲亡故,南下金陵,回家奔丧。五月亡国,更是无法归还。赵明诚让李清照赶快来南方与他会合,于是当年八月,李清照不忘载书十五车与丈夫相聚。可是,国之将倾,如覆巢之下皆无完卵,赵明诚青州的家也因兵变被焚,一同被焚烧掉的还有李清照费尽千辛万苦带来的十几车书籍,从此,赵明诚便一病不起。建炎三年(1129)八月,赵明诚终因病不治去世,那时的李清照也只有四十六岁。正值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李清照尽管伤心不舍,也不得不在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一路上的辛苦和磨难,时时发生的哄抢和躲避,让李清照把所有的珠玉珍玩、贵重物品全都遗失殆尽。

绍兴二年(1132),孤独无依的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却不想遇到了“中山狼”,短婚不久后马上选择离异。就这样,李清照一生无儿女,到了晚年也没有再婚嫁,孑然一身独自生活。然而,这样一位“天下第一才女”,最终还是败给了物质。因为没有收入,她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悲苦孤寂而死。

这首《声声慢》凝结了李清照半生疾苦,这里有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所有深刻的愁情怨恨凝集心头,越积越深、越累越浓,浓稠得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无法排遣,她的笔墨饱蘸着血和泪,终于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声声慢》。

二、行文结构,层层愁,愁上加愁

李清照开篇连用七个叠音词直接攫住读者眼球,这样的开篇之法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让人读来瞬间进入词人为我们营造的凄清悲苦、怅惘无依的世界。

“寻寻觅觅”,似在寻觅希望,又似在寻觅寄托,丈夫离开许久,他的灵魄是否感受到了这个寡居妇人对他的深切想念?在这方寸之地可曾再次留下一点点回忆的余温?

然而“冷冷清清”,她没有李白“举头邀明月,对酒成三人”的浪漫情怀。在没有爱人的世界里,再多的花好月圆,都成了对她此时孤苦凄零的残忍嘲讽。屋内因为只身一人,温度也显得比寻常人家低了几许。“冷冷”是体感温度,“清清”却是心底的无限悲凉。

由物质生活的现状,词人转到了情绪和感知的变化。“凄凄惨惨戚戚”便是李清照悲苦情感的三个层次。“凄凄”是于其身,夫死再嫁,遇人不淑,空有满腹诗书才华,终归于茕茕孑立,悲苦无依;“惨惨”是哀其家,少小富贵,才思敏捷,婚姻幸福,中年却遭遇国破家亡,奔流迁徙,家财散尽,无儿无女,过着寄人篱下的寡居生活;“戚戚”则是恸其国,国君被俘,山河破碎,流民迁徙,余生戚戚而悲,提心吊胆,生怕仅有的平静生活再遭外族侵扰。

上阕景中有情,触景生情,分三个层次表现她内心难以言表的苦楚。“乍暖还寒”的不仅是季节更替、时光变迁,更是人生不测、命途多舛,因此这“最难将息”是因世事无常而带来的悲苦无奈。想要举杯浇愁,可是愁更愁,秋意渐浓,这“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为何而淡?是酒淡,还是人情淡?想那张汝舟也曾百般呵护、甜言蜜语、巧言令色,可是最终,他的目的无非是李清照的金玉宝撰,当看清了那个伪君子的嘴脸时,李清照选择决绝离去。试问人世间,还为这个命途多舛的才女准备了什么更加残酷的“惊喜”,来丰盈她日渐消沉的笔触呢?秋夜晚风刺骨寒,寒凉的何止是肉体,更是那被岁月的风霜侵蚀得千疮百孔的心。“雁过也”,捎来的可是故人的消息?可是,国破家亡之后,自己又何来的故人?想到此处,更是悲从心起,“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寄书的鸿雁还是那只鸿雁,只是,再也没有了寄书之人。于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下阕散落满地的不是“黄花”,是自己多愁的青春和逝去的容颜。曾经的清新可人,已随丈夫的亡故而香消殆尽,曾经的浅斟低唱,也随着心死而日渐悲凉。已经零落满地的黄花,“如今有谁堪摘”?正如已经伤痕累累的心,又有谁能抚慰呢?“守着窗儿”,即便望穿秋水,也再也等不回那个心中期盼的人,夜色渐浓,这样的黑,怎是她一个孤独的女人可以独自承受得来的?更何况,是往后余生的日日夜夜。想到此处,更是心泪如雨,正如“梧桐”叶上的寒凉“细雨”,一点入掌、一点入心,“点點滴滴”把心彻底浇凉,凉得透彻。结尾处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卒章显志,将满怀惆怅用一个“愁”字点染出凄清悠远、层次分明。

三、音韵节奏,不用“愁”,声声皆愁

开篇七组叠音词,用一字一顿的哽咽哭诉感,为后文的情感流淌铺垫了基石,于是,近结尾处的“点点滴滴”,仿佛呜咽到气息哽窒,突然发出的抽泣,让那一夜的冷雨声再也无法从这个悲情的女词人心中消失。

叠音字的大量使用,不仅让全词诵读的节奏上更加整齐,赋予了《声声慢》一语一声痛的情感流动性,同时,入声韵在词作中的使用,也让这首词的吟诵,更加重了几分情绪的挣扎、压抑与悲恸。

入声是存在于古汉语中的音调,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偶尔在方言中,还可以觅得一些入声韵的字词。入声韵的发声特点是气息短促、浑浊、有力、压抑。诗文作品使用入声字做韵脚,往往可以为作品增加悲苦决绝的伤感气息。柳宗元在经历牛李党争之时,进退两难,写下《江雪》表达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其间就运用了“绝”“灭”“雪”这三个入声字为韵脚。短短一首五言绝句,把柳宗元内心怅惘、矛盾痛苦、无所适从的心境表露无遗。荒凉山野、凄清湖面、只身垂钓,多有海子诗中“面朝大海”,与世隔绝的无奈与绝望。

李清照填词主张“主情致,协音律”,因此,在她的词作中,音律节奏往往是非常被重视的。作为一位心思缜密、情感洞察力非常敏锐的女词人,李清照将音律与填词的结合可谓做到了极致。《声声慢》中不仅大量使用叠音词,让诵读朗朗上口,更用入声韵加重了作品一唱三叹的哽咽与压抑的诵读效果。短促的入声韵韵脚“觅”“戚”“息”“急”“识”“积”“摘”“黑”“第”“得”,让全词诵读之时,痛从口出,悲从心来,每一次短促压抑的停顿,都仿佛硬生生把哽咽在喉的泪水倒吞回心里,让读者也切身体会到这蚱蜢舟都载不动的满腔愁情,郁结于胸,久久难以释怀。

不仅如此,短短不足百字的一首慢词,还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词语,让整首词读来情绪婉转纠缠,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闺怨之作,真正是前无古人,被世人惊叹,又令人扼腕。

其中,双声词“还寒”“黄花”“黄昏”“点点滴滴”读来语音缠绵,盈盈齿间,如同喃喃细语,又如同窃窃私语,在深秋寂寥的雨中,隔着密密的雨帘,李清照“守着窗儿”,口中喃喃自语,像是在呼唤着亡故的夫婿,温情无限地表达思念;又像是在低低啜泣,向他的灵魂诉说着自己未卜的明日。有太多的未了情还没来得及表达,就已经天人永隔,在这天为之哭的悲伤雨夜,齿间的文字成了李清照唯一不曾背叛和离弃的忠友。“还寒”“堆积”“细雨”“次第”皆用齐齿呼韵母押韵,更多了泣泪两行的音韵感,让人读来眉间自蹙,愁情难以抑制。

如此的音韵配合,伤情的主题不用多言,只要轻声吟哦,便已经泪水沾襟,这才是李清照《声声慢》之所以不可逾越的文学素养高度。

猜你喜欢

愁情全词叠音
乡愁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不吹不黑
悲雨说
我也会
愁情
现代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
梅花引•荆溪阻雪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