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洁义远,爱国深切

2022-05-30周德志

课外语文·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楚国屈原诗人

周德志

一、缘起《离騷》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屈原创作的长篇诗歌,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很多同学一看到“离骚”两个字时应该是迷茫且困惑的,最终的原因是“离骚”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来讲确实十分陌生。历朝历代对这个词语的解释非常多,下面节选其中两种重要的解释。其一,来自东汉时期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提及:“离,别也;骚,愁也。”也就是说,屈原即将要离开他热爱的国土而引发的无尽愁绪。但这个说法在很多文学家看来,是有争议的。其二,来自东汉史学家班固的观点。班固在《汉书·离骚赞序》提及:“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也。”也就是说,“离骚”的意思是“遭忧”,诗人面对世事变幻产生了忧愁难解的心绪,所以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同时代的司马迁引用了刘安的《离骚传》,写下了下面这句非常熟悉的话:“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综合这两种观点,笔者认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说屈原本人因为遇到了忧愁的事情(历史上屈原确实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所以追忆往事写下此诗篇,正如余光中的《乡愁》一样,散发着浓浓的对故国的愁思。后来他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的壮举也与诗中的一些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二、高中版本《离骚》思想和内容略解

《离骚》这篇鸿篇巨著,所呈现的思想和哲学的深度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揭示了诗人自身与当朝统治者之间深深的矛盾,这种矛盾类似于后世历朝历代正直与昏庸的矛盾,也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严重对立;另一方面,诗篇深刻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极大痛苦和纠结,即既想继续为国效力,又想退隐的矛盾心理。这两方面的矛盾,诗人始终都无法调解。另外,《离骚》从内容来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是以独白和自我形象的出现开始,表达自己虽曾产生过退隐的念头,但仍表现出为坚持正义、坚守爱国立场而九死不悔的高尚情操。第二部分是从“女媭之婵嫒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借“女媭”这个神明形象来规劝自己明哲保身,随波逐流。但诗人自身又未动摇信念,反而渡过沅湘,向舜帝陈词自己的理想,但一切如梦幻泡影。第三部分是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蜷局顾而不行”,说他幻想自己得到了神明的指引择明君而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是诗人“借神明来勉励自己”,就在他驾驭龙凤、远走高飞忘掉一切的时候,却忽然望见了故乡。诗人悲戚难耐,面对祖国山川,他再也不忍离去。高中版节选的是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通过这三个部分的略解,相信同学们对《离骚》应该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这就为我们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细细说来,我们高中版本的《离骚》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敢于劝谏,虽遭离间弹劾

在初高中教科书上,讲述劝谏的最著名的当数《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魏征劝谏》的故事。邹忌以妻、妾、客三人赞美自己的态度的不同,发现了“王之蔽甚矣”,让齐王欢喜纳谏,实现“战胜于朝廷”的政治目的;魏征敢于劝谏,以“天下为公”的初心让唐太宗纳谏如流,实现贞观之治。我们都说他们二人有劝谏的艺术而忽视了作为皇帝的作用。其实,他们之所以能够让皇帝纳谏,除了有劝谏的艺术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君主贤能。否则,即使能够有让鸟儿飞到掌心的说话艺术也不起作用。屈原就遇到这样的境况。作为皇室贵族,他从小就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比其他大臣更希望自己的国家强盛,所以时时刻刻提供这样那样的建议,但是结果如何呢?“謇朝谇而夕替”(早晨进谏晚上即遭贬),那么这些大臣弹劾他什么呢?答案是“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就是弹劾屈原佩带蕙草和采摘白芷。其实就是“莫须有”的罪名,但是明明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楚王却不体察,屈原甚至站在楚王的角度来说楚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你后宫的人不也是说这样那样的“谄媚”之言吗?可惜,楚王始终不采纳屈原的建议,屈原更被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即使流放期间,屈原也力劝怀王不要与秦王赴会,没有被采纳,最终的结果是怀王被扣留,楚国几乎面临灭顶之灾。昭昭爱国之心,只能以殉国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身陷囹圄,守原则不取巧

可能有同学会这样思考:灵活应对一下不行吗?如果是一般的人,为了五斗米折腰比比皆是。但是屈原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坦然面对官僚贵族的嘲讽和弹劾,在最困难、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坚守自己的原则,他认为投机取巧是庸人的行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而他自身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也坚决不媚俗取巧(“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种人格魅力不但在那个时代是超凡脱俗的,哪怕是现代社会也难能可贵。他将自己比作雄鹰,那些贵族官僚不过是燕雀,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他还以方圆来比喻,不同志向的人是不能结伴而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屈原发出内心的呼唤“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坚决不同流合污,即使承担非人的责骂也不愿舍弃这一份纯净的坚持。这一份对自己品性的忠贞之心,可谓昭日月,照千古。

(三)敢于放手,持品行守故乡

面对奸臣当道、皇帝昏庸的现实,诗人也曾矛盾和彷徨,是应该出走他国实行“曲线救国”,还是继续留守在楚国“饱受煎熬”,是屈原的两难选择。而屈原自身也曾发出深深的叹息:“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意思是说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掉转车头走回原路,重新选择前进的方向,既然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又要有一番作为,屈原只能离开楚国去别的国家大展身手。毕竟,春秋战国时期,你来我往是很多士人的选择,也不能说是对祖国的背叛。像伍子胥原为楚臣,逃难到吴国,立下赫赫战功;商鞅本卫人,身怀大志入秦,经孝公支持,得以大刀阔斧地改革;韩国水工郑国修郑国渠,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乐毅本魏人,后魏被赵占,转为赵国人,先后任职于赵国、魏国、燕国……但即使如此,我们的诗人屈原本人依然没有选择离开自己深爱的国家,但自己又不能继续担任官职,只能离开朝堂,但是时时刻刻也为自己的家乡服务,所以作者吟唱:“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意思说,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洒在楚国的大地上,坚守高尚的品性以成就自身的伟大。所以,后来他殉国也出于对祖国的矢志不渝。就这点而言,屈原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三、畅怀《离骚》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诗人。郭沫若说他“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卷起了一次诗歌革命的风暴”。闻一多也说过:“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而同样鲁迅也赞誉屈原的作品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的伟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文学方面,他开创了句式错落有致的文学体裁,引领我国古代诗歌形体的大变革,并大胆且有创造性地将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和剖析现实的批判主义融入其中,深刻影响着后世两千年的文学创作。其二,在思想方面,他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为后世树立了爱国的典范和人格的模范。而其笔下的《离骚》更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卓越的诗篇,诗人融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于一体,通过灵活多变的语言文字和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其中蕴含着激荡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给了我们思想上的洗礼,我们不妨为其做一个总结:志洁义远的情操,爱国深切的情感。

猜你喜欢

楚国屈原诗人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小燕子
晒娃还要看诗人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我理解的好诗人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诗人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