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蜀道难》中几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2022-05-30黄芳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10期
关键词:蜀道难蜀地蜀道

黄芳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风格多变、浪漫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蜀道难》是李白创作的著名诗篇。诗人以艺术化的手法重现了古老蜀道的峥嵘险峻、难以逾越,在赞美蜀地秀美山水的同时,表达了对世道艰难的感慨。接下来,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蜀道难》中几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一、象征

《蜀道难》中的蜀道是诗人通过艺术加工而成的景观,具有鲜明的色彩和极强的象征意义。李白生于蜀地,年轻时曾在蜀中一带游历。公元725年,他辞别亲人,离开故乡,四处辗转,后于公元730年人长安。李白虽然一步步不断地接近统治阶级上层,但是在长安的那段日子里却处处碰壁,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终日只能长吁短叹。在长安蹉跎数年之久,他最终发现仕途无望,内心倍感失落,发出“行路难”的慨叹,离开了长安。

在《蜀道难》中,诗人看似是在极力表现蜀道的艰险和不可跨越,但何尝又不是在借蜀道之难慨叹世道之艰难呢?在诗作的开篇,诗人便长声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之后又形象地描述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即使是展翅高飞的黄鹤也难以飞越,纵然是最擅长攀缘的猢狲都只能望山而叹。正因为蜀道如此之险峻、如此之难越,此处才人迹罕绝。哪怕有胆大的人想尝试一番,一不小心也会有丧命的风险。巍峨的蜀道象征了当时艰难的世道。

毫无疑问,诗人笔下的“蜀道”确实高不可攀,但是与现实相比,蜀道之“难”完全不值一提。诗人虽然满腹才华,却因为个性桀骜,不肯卑躬屈膝、阿谀奉承,最终被赐金放还,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诗人因自己的遭际而愤懑,却也因诸多坎坷的经历逐渐变得清醒。面对浑浊的现实,他只能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夸张

为充分展现蜀道高、险、奇、难的特点,诗人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带给读者以极强的感官冲击,从而使诗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由于蜀地山势巍峨,道路险峻,自古以来罕有人迹。为体现这一点,诗人写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指的是时光之漫长。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蜀地与外界一直没有任何往来。外面的人并不熟悉蜀地,蜀地之人也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句诗既表明了蜀道之险,也展现了蜀地之闭塞。只有胆量十足、不惧艰险的人才敢踏足蜀道,面对重重艰难险阻。

又如“捫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站在高高的蜀道之上,屏住呼吸举起双手,几乎能触碰到天上的星宿,手摸着胸口只能不停地长叹。诗人笔下的蜀道横亘于天地之间。普通人只能仰望它,而不可能攀越它。当人们看到蜀道的时候,都会为其气势折服。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力展现了蜀道的险峻与艰难。诗人将自己澎湃的情感全然诉诸笔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诗意世界。

三、烘托

在诗歌中,诗人运用烘托的表现手法,极力渲染了蜀道之险、蜀道之奇、蜀道之高。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岭曲曲折折,绕着山峦蜿蜒盘旋,仅百步之内便拐了好几个弯。据《元和郡县治》中记载:“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如果说之前的慨叹还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这一段描写则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蜀道之难”。上山的道路曲折而蜿蜒,看不到尽头,每向上前行一步,都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又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胚,砅崖转石万壑雷”,高耸的山峰连绵不绝,与湛湛青天之间的距离几乎不到一尺,松树倒挂在陡峭的悬崖边,湍急的水流不断地冲击着山石,发出如同雷声般的轰鸣。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蜀道”的艰险。诗人出生于蜀地,幼年、少年、青年时期都在蜀中求学游历。他熟悉蜀地的山川风物,也曾亲自前往蜀道、剑门。蜀地雄奇的自然风景在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离开蜀地之后,他一次次回想起家乡的一切,并将其化为自己进行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巍峨的山岭、倒挂在绝壁上的枯松、湍急的流水,都是蜀地最典型的景物。诗人借此烘托出了蜀道之险、蜀道之奇、蜀道之高。

四、反复

在描写了蜀道沿途的风景之后,诗人还运用反复的手法,抒发了内心强烈的情感,使诗歌具有了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在诗歌的开篇,诗人便长声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仰天长叹来引起人们的注意。究竟是怎样险峻、巍峨的山峰,才能让人发出这样的惊叹呢?在诗歌的第二段中,诗人再一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的艰难足以让每个提到它的人都为之色变。可见,高耸的蜀道犹如一道天堑,让无数人望而生畏。在诗作的结尾处,诗人第三次仰天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艰难令人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第一次感叹起到了制造悬念、引人人胜的作用,第二次感叹起到了承上启上、强化语意的作用,第三次感叹起到了总结全文、回扣主题的作用。三次感叹,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将诗作的情感推到了顶峰,也使得“蜀道之难”的题旨更加鲜明。相似的语句在诗歌中反复出现,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还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加深了“蜀道之难”在读者心中的印象。

诗人运用反复的手法,宣泄心中的情感,很好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在《蜀道难》中,李白灵活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展现了蜀道的艰难、险峻,既抒发了对蜀地奇山秀水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李白虽然才高八斗,但在官场上寸步难行,最终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空留“蜀道难”的嗟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蜀道难蜀地蜀道
蜀道行
牛心山
蜀道向天开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