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022-05-30李阳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信息技术教学

李阳

摘   要: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教师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要设置“核心性”的信息技术问题与任务,要建立“整体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格局,要开辟“实践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场域,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充满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高阶思维   学习时空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分析”“綜合”和“评价”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导学生在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上展开学习活动,要创设“开放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要设置“核心性”的信息技术问题与任务,要建立“整体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格局,要开辟“实践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场域。以“大问题”“大任务”驱动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与应用,通过发展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开放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

“学习时空”不仅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还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空间”往往局限于电脑房,“学习时间”局限于上课时间。这样的一种封闭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会禁锢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限制学生的信息技术想象,让学生的信息技术认知与思维只停留在记忆、模仿的层面,学习效能非常低。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创设“开放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引向开放、生成和创新。

创设“开放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教师要让课内与课外、内容与生活、线下与线上连接互通。只有开放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才不会被制约,从而真正走向自主、创新。例如,在教学“设置动画效果”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庆祝六一”的生活化情境,在开放性的学习时空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笔者提出问题:“你想对‘庆祝六一的演示文稿做哪些加工?”如此,学生就会形成各种科学合理的推理,如“演示文稿中的对象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整?演示文稿中的文字是否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切换演示文稿时是否可以有动画?演示文稿是否可以插入视频音频?”等。这些对演示文稿动画效果的思考与猜想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演示文稿进行考量与设计,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从简单的模仿、记忆、操作走向分析、综合。

“开放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时空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高阶思维的根基,也是学生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的有效场域。置身于开放性的学习时空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就成了一种跨界的学习,拓宽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

二、设置“核心性”的信息技术问题与任务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高阶思维,教师要设置“核心性”的信息技术学习问题,研究“核心性”的信息技术学习任务,通过“核心问题”与“核心任务”,驱动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引擎,“核心任务”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载体与媒介。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教师可以以“核心问题”与“核心任务”的设计为依托,形成深化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抓手”。

设置“核心问题”与“核心任务”,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深度研究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与“核心任务”才能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才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引导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WPS文档”中的“插入表格”时,笔者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现实情境:“新学期伊始,教室的课程表需要更换,如何制作一张新的课程表呢?”这样的现实性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入观察旧的课程表,并提出了“核心任务”:(1)根据表格的行列数进行表格的行列设置;(2)增加或删除表格的行列;(3)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这样的核心任务又能生成系列性的“子任务”,如“如何让表格中的文字居中?”“如何设置表格背景?”“如何给表格中的某一个单元格设置底色?”等。在这些“核心任务”和“子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展开深度探索与研究,进而培育高阶思维。可以说,“核心问题”与“核心任务”是学生信息技术认知思维发展的“驱动器”,也是思维进阶的桥梁与纽带。

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简单的知识讲授、相关概念的解释就能培育的,而是在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发展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高阶思维的学习目标,用“核心问题”与“核心任务”引领学生深度参与信息技术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建立“整体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格局

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高阶思维,教师要以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中心,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着眼于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建立“大概念”“大观念”“大思想”。为此,教师可以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统筹规划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整体性。通过整体性的学习格局,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完整生长,使学生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项目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设计、研发,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体性的谋划、统筹与再加工,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信息技术学习格局。高效的、整体性的信息技术学习,不仅能让信息技术知识得到融通,更能培育学生的关联意识、关联思维和关联想象,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超越传统的单子式、游离性、碎片化的状态。教师要通过整体性的信息技术学习,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性建构,促使学生学会深度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深化学生的信息技术认知。

例如,在教学“画图”和“网络”两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开展综合性的学习。笔者要求学生借助于网络,给伙伴绘制一幅自己认为有意义、有意思的图。这样的一种主题性的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借助“网络”中的相关素材与资源,利用“画图”的相关知识,对自己画的主题图进行润泽、加工、修饰等。在下载相关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網络安全,尤其是要注意一些网站的恶意下载。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杀毒软件,以便让自己的电脑能保持“干净”。对电脑杀毒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尝试进行编程,从而让学生为自己的电脑安全、信息安全等进行一定的自主性防御,让学生在学习简单的编程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奥秘。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图,还学会了相关资料、资源等的下载和传输,更学会了保护信息安全。

整体性的信息技术学习,能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整合,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展开信息技术分析与研讨,促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探究相关问题。在整体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还能深度分析相关的信息技术问题。整体性的任务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层层发掘、层层分析,培育学生深度剖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四、开辟“实践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场域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高阶思维,教师应当致力于开辟“实践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场域,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性应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性应用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它是一种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功能、作用、意义和价值,学会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实践,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经验得到有效的统整,实现综合发展与提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学以致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内化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应用场域非常宽广,最简单的就是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或生活中,应用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教学“WPS文档”和“WPS演示”等内容后,笔者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打造了一个现实性、驱动性的实践场域,引导学生将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应用。笔者设计了“制作一份宣传防疫抗疫等相关知识的电子小报”的学习项目,并要求学生“将电子小报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这样主题明确的“项目化活动”能引发学生的积极实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调用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综合性的实践。同时,这个项目化学习活动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时空,给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能够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借助于互联网收集相关的素材、资源,从而让制作的电子小报充满个性。同时,学生会将相关的电子小报以WPS 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展示,并设置幻灯片背景、动画效果等。这样的一种实践性的项目化活动,深化了学生对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性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借助高阶思维,内化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生成信息技术实践的智慧。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也是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必须摒弃“技术至上”的观念,变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经历种种实践感受与体验。当学生具备了信息技术高阶思维,掌握了高阶认知方法,就会积极主动地提升学习的效能,强化自身的学习参与度。只有融入了学生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实践性、应用性学习,才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学习。因此,教师要让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发展学生高阶认知思维的“摇篮”,将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绿洲”,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许憬.基于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30-34.

[2]田陆萍.基于高阶思维培育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5):57-59.

[3]于江威,徐彦辉.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3):164-166.

[4]褚丹,王冬梅,谢建.信息技术学科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10):27-31.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信息技术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在高阶思维的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物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