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磁弹射不复杂,初中物理能说清

2022-05-30张军

科学大众(中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弹射器升力机翼

张军

6 月17 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2022 年6 月17 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举行了下水仪式。而此前的1967 年6 月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021 年6 月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这些都是意义非凡的标志性事件。

新闻报道称,福建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那么,电磁弹射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用初中物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

航空母舰是干什么用的

航空母舰比普通的水面舰艇要大很多,能供多架飞机停放、起飞和降落。航母吨位越大,可携带的飞机就越多。之所以叫“母舰”,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飞机从舰艇飞出去执行任务,就像蜜蜂出去采蜜,忙完了还得再飞回来,舰艇就是“蜂巢”;二是航母出动时,还有一大帮提供保护和供给的船只前呼后拥,航母处于核心地位,就像是一群“小鸡”当中的“母鸡”。我们可以把航母理解为一个移动的飞机场,能在远离本土的海上执行远程打击、掩护、反潜、护航等多种任务,是一个国家“拳头硬不硬”的象征(图1)。

舰载战斗机有需要使用跑道的固定翼飞机和垂直起降飞机两种。垂直起降的战斗机反应迅速,可以不占用跑道,但是费油(起飞时耗油量惊人)、费钱(维护成本高)、费劲(对驾驶技术要求高,载弹量少,航程短)。为优化作战性能,垂直起降战斗机一般都采取短距离滑跑助飞。

固定翼飞机的升力主要来自机翼。迎面而来的气流接触飞机翅膀时分流,机翼上表面的空气流速更大,导致气压减小;机翼下表面空气流速相对小一些,导致气压比上表面气压大。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提供了飞机的“升力”。这就是伯努利原理的推论,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前面几期我们聊过相关话题。飞机与空气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相对速度,升力才足以让飞机离开地面。假如空气静止,单靠飞机飞行来增大相对速度,跑道的长度就要非常长,所以飞机都是逆风起飞的,这样可以减少起飞前的加速距离。因此,送亲友乘坐客机时,不要祝他“一路顺风”。“顺风”会减小飞机与空气间的相对速度,有可能导致飞机失速,从空中掉下来。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小实验,来感受一下空气相对流速对升力的影响。将卡纸裁成长条,模拟飞机机翼,折叠成上凸形状,放在手指头、小木杆或者铅笔尖上,让其平衡,找到重心所在的竖直线。沿这条竖直线在上、下两个纸面打孔,让一小截吸管刚好卡在孔里(图2)。将竹签穿过吸管,对着“机翼”吹气,你会发现,气流速度较小时,“机翼”不会上升;只有气流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机翼”才会上升。继续增大吹气力度,“机翼”甚至会从竹签上飞走(图3)。可以改变吹气的力度、角度,探究一下这对升力有何影响。也可以多做几个上表面凸起程度不同的“机翼”,感受一下形状对升力的影响。

实际上,不同类型的飞机机翼截面形状是不同的,要看想获得怎样的实际效果。大载重的轰炸机翼型相对厚些,通用飞机翼型则相对较薄。翼型与机型设计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课题。

飞机要达到起飞速度,必须有一个加速距离。在陆地上,我们可以把跑道修建得足够长。航母上不可能配置很长的跑道,如何让飞机达到起飞速度呢?

滑跃式起飞与蒸汽弹射

垂直起降的飞机我们就不谈了,单独聊聊需要跑道的飞机。

早期的螺旋桨飞机质量较小,起飞速度不是很大,航母甲板上的平直跑道就能满足要求。后来,喷气式飞机成了主流战机,装载的武器多,起飞的质量大,要求的起飞速度也随之增大,航母原有的跑道长度就不够了。

航母正常情况下是逆风行驶的,这样可以增大飞机与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缩短起飞前的“助跑”距离。为了让跑道更长,人们把航母甲板做得更大,超过舰体之外,成了“外飘”甲板。后来人们又想了一招,把舰首做成上翘的样子,让飞机沿着斜坡冲出甲板,形成拋物运动。这样一来,战机在离开舰首的瞬间可以离海平面更高,赢得的滞空时间用来继续提速,从而达到起飞速度(图4)。辽宁舰和山东舰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是,滑跃式起飞费油,轻量级飞机起飞没问题,重型战机就不适合了。研究人员就萌发了弹射起飞的思路。

最先尝试的是蒸汽弹射。它与早期的蒸汽火车原理类似,简单点说,就是烧一锅水,将高温、高压的水蒸气瞬间释放,快速推动弹射器,带着飞机高速前行,几秒内就可以达到起飞速度。由于技术过于复杂,这种起飞方式主要是美国在使用(图5)。

蒸汽弹射的弊端也很明显,费空间(锅炉、管线装置、弹射器、海水淡化装置都特别占地方)、费水(要消耗大量蒸汽,且蒸汽仅有百分之几被利用)、费钱(建造和维护成本双高)、费机(弹射力度太大,又不能调节,强度低的飞机会被“撕”碎)、费人(突然加速让飞行员的体验很糟糕)。

无论是何种方式弹射,都是能量之间的转化。橡皮筋弹弓打出弹丸,是弹性势能向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蒸汽弹射,是燃料的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化。那么,能把电能转化为飞机的机械能吗?研究人员把目光投向了电磁弹射。

电磁弹射的基本原理

电磁弹射,简单点说,就是通过磁场给通电导体施力,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弹射器,将飞机发射出去。我们可以在实验室演示其原理。

将两根金属导轨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两节干电池串联作为电源即可,三节串联效果更好。将一小截铜棒或铝棒放到强磁铁上方的支架上,金属棒下方放上几粒钕铁硼强磁铁提供磁场。当开关闭合,将有电流从金属棒通过,金属棒就会向左或向右运动——金属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力的作用(图6)。

电流越大,磁场越强,通电导体受到的力就越大。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面有关,可以用左手定则来判断:让磁感线穿过掌心,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导体受力的方向。

实际上,通电直导线周围也有磁场,磁场方向可以用安培定则判定。伸开右手,让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大拇指对着电流方向,四指环绕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也就是说,通电直导线周围获得的是环形磁场。安培定则还有第二条,用来判定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相似,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四指弯向环绕电流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 极。上面的实验中,直导线周围的磁场与下面钕铁硼磁铁的磁场相互排斥,导致直导线受力运动。如果是通电线圈处于磁场中,则会因受力不平衡发生转动,这就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在航母上,那两根金属导轨就相当于发射轨道,而那根金属棒就相当于弹射器的滑块。

原理简单明了,但是建造所需的技术难度极高。比如,电磁弹射器在工作时,需要在瞬间释放巨大的电能,蓄电池是做不到的,必须有储能大、放电快的综合电力系统;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发热,巨大的电流有可能烧毁系统;要把几十吨的飞机加速到每秒几十米到几百米,还有很多电学之外的问题需要解决。美国从1982 年启动研究,到2004 年成品测试,花了22 年时间;由测试到在福特级核动力航母上装配,又用了十几年。直到今天,电磁弹射技术也只有美国和中国掌握。

和蒸汽弹射相比,电磁弹射优势甚多,省空间(体积小)、省钱(运行与维护成本低)、省人(操作人数比蒸汽弹射减少近1/3)、省心(弹射力度大小可调,能弹射各种机型)。

毫无疑问,电磁弹射会成为未来航母的最佳选择,但作为全新技术,使用中发现不足之处也在意料之中,这就需要在使用中不断加以改进了。

目前,福建舰正在进行舾装,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列装海军(图7)。

猜你喜欢

弹射器升力机翼
无人机升力测试装置设计及误差因素分析
变时滞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主动控制方法
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升力式飞行器火星进入段快速轨迹优化
电磁弹射曙光初现
升力式再入飞行器体襟翼姿态控制方法
机翼跨声速抖振研究进展
导弹电磁弹射器电磁兼容性研究
基于某型发动机发展STOVL动力性能方案研究
基于模糊自适应的高超声速机翼颤振的主动控制
美电磁弹射器弹射首架T-45“苍鹰”教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