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某公路桥梁工程项目T 梁预制施工技术

2022-05-30罗龙杰

科学技术创新 2022年16期
关键词:梁体孔道压浆

罗龙杰

(湖南常德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 常德 415000)

T 型是桥梁工程中常用的承重构件,与传统矩形梁相比,T 梁显著减少了混凝土用量,且受力性能基本不受影响,又具有优良的跨越能力。T 梁为桥梁主要受力结构,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桥梁整质量。基于此,重点论述了T 梁预制模板制作、砼浇筑、预应力施工等工序的施工技术要点,总结了梁体吊运、存放要求,对T 梁预制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T 梁预制总体工艺要求

T 梁的翼缘和梁肋,均是桥梁主要承重构造,为保证预制T 梁抗拉、抗压、抗弯性能,需严格把握T 梁预制总体工艺要求:

(1)严控混凝土材料性能,确保混凝土标号、配比符合规范要求。

(2)砼浇筑、振捣等应严格遵守相关工艺流程,保证砼浇筑质量,并做好养护工作。

(3)严控预应力张拉时间。施工前施工技术人员应组织工人提前学习预应力张拉施工流程,张拉施工应严控张拉时间。

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施作孔道压浆,施工时压浆是确定预应力张拉质量成败的重点环节。应严格遵守工艺操作流程,确保管道压浆密实性,保证压浆施工质量符合工艺质量要求。T 梁预制施工流程见图1。

图1 T 梁施工工序示意图

2 桥梁T 梁预制施工技术要点

2.1 材料质量控制

查检材料质检报告、合格证明等,确保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型号和规格。水泥采用保证强度和耐磨性的优质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集料采用反击破碎料、粒径不超过2 厘米,以保证骨料的强度。

2.2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工作

2.2.1 制作侧模时,应依照翼缘钢筋布设间距,做好加劲竖梁宽度控制,避免竖梁宽度过大,影响翼缘环形钢筋的安装。T 梁模板构造见图2。

图2 T 梁模板构造示意图

2.2.2 齿板张拉构造设置于翼板下侧,确保模板和齿板的模板整体设置,工厂进行模板整体安装。由于侧模拆除较早,在预应力张拉施工后,需要进行横隔板底模拆除。

2.2.3 为保证T 梁梁端预留的横向钢筋施工质量,侧模开槽和开孔施工要严格按照横向钢筋设计位置、间距等要求来进行施工。保证主筋布设位置控制精度,确保横向钢筋通长设置要求。

2.2.4 应根据T 梁不同结构处模板加工工序要求、模板材料要求进行模板施工;在加工翼缘梳形模版时,模板要选择组合钢或厚度不低于10 毫米的加肋钢板。

2.2.5 模板安装前,应严格检查模板制作质量,确保梁长、模板的预拱度、侧板垂直度等符合模板精度要求,保证安装质量。

2.3 T 梁混凝土浇筑工作

2.3.1 T 梁采用C50 砼浇筑,严格控制砼水灰比、粗细集料、添加剂配比,保证砼拌合质量;严控砼运输时长,避免因运输时间过长,造成砼离析、漏浆问题,确保砼浇筑施工坍落度符合浇筑施工要求,保证砼浇筑质量。

2.3.2 在浇注施工前,模板、支架安装质量应重新进行检查。避免浇灌、振捣施工时发生漏浆、跑模、涨模等病害;同时,应重点检查护栏、泄水管等预埋件安装数量、位置等,保证预埋件施工质量。

2.3.3 采用龙门吊配合吊斗连续浇筑施工,若因砼运输等原因,无法连续施工,应保证施工间隔小于砼初凝时间,同时严格遵照浇筑顺序浇筑施工,由一端水平分段(5~7m)向另一端推进,采用斜向分层(5~6 层)浇注工序,单层厚度控制在30 厘米左右。

2.3.4 浇筑施工时,控制砼倾落高度在30cm 左右,避免砼落差过大,过渡冲击预埋件及模板,造成预埋件移位、砼离析等问题;以马蹄构造高度为标准,控制第一层砼浇筑厚度,保证马蹄构造处砼密实性。

2.3.5 采取振捣棒+高频附着式振捣器配合振捣,保证砼振捣施工质量。

2.3.5.1 内部使用振捣棒随砼分层浇筑,实施分层振捣施工,深入深度应控制在下层砼度5~10cm 左右,振捣棒施工距离控制在1.5 倍振捣作用范围内,振点间距控制在30~40 厘米,以快速插入的方式缓慢振捣。

2.3.5.2 在模板外侧,安装1 米间距的高频附着式振捣器,采用低频高幅振捣,保证钢筋密集处的浇筑和振捣质量。

2.3.5.3 单振点振捣时间控制20~30s,振捣棒振捣作业后,再用附着式振捣器振捣5~10s。

2.3.5.4 振捣施工过程中,注意观察砼下沉状态及表面冒泡、泛浆情况,避免因砼浇筑、振捣不到位造成砼结构内部产生孔洞,同时,避免过渡振捣产生砼离析问题,保证砼密实性和整体结构质量。

2.3.6 浇筑施工期间,应注意检查及纠正模板因砼浇筑、振捣造成的鼓包、漏浆、跑模等病害;同时,应检查并及时纠正预埋件、管道等设施移位问题。

2.4 梁体预应力施工

预应力张拉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90%以上进行。预应力张拉施工时,应注意把握钢束穿束、锚具安装、张拉施工质量控制与张拉施工技术要点。

2.4.1 钢束穿束和保护

2.4.1.1 检查专用穿束机工作状态,确保钢束质量、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2.4.1.2 对每条钢束进行编号,将钢束编为N1、N2(左)、N2(右)三束,并注意用胶带缠紧前端,保护波纹管。

2.4.1.3 穿束施工时,按照N1、N2(左)、N2(右)顺序依次穿束,穿束过程中,应做好检查,防止钢绞线扭转。

2.4.1.4 穿束完成后,应马上组织工人张拉施工;若暂时无法开始张拉施工,应注意做好钢绞线包裹保护,避免钢绞线存放过程中发生锈蚀。钢绞线布置如图3 所示。

图3 钢绞线布置示意图(单位:mm)

2.4.2 张拉施工方案及控制措施

2.4.2.1 施工设备为穿心式千斤顶,采用两端张拉方案施工,张拉质量控制采用双控校核方式。

2.4.2.2 理顺钢绞线,并将工作锚具正确安装于钢绞线。

2.4.2.3 检查千斤顶工作状态,将工作状态良好的千斤顶按照标注安装就位。

2.4.2.4 将锚环对中,锚孔按要求对应;预应力施工基本原理图详见图4 所示。

图4 预应力张拉系统的工作原理

2.4.3 张拉施工过程控制流程详见图5 所示

图5 张拉工艺控制流程图

2.4.3.1 开启张拉千斤顶,缓慢供油,开始第一次张拉施工,张拉至设计初始应力值10%δk 时,测量油缸伸出长度S1。

2.4.3.2 测量并记录完毕后,继续张拉至20%δk,记录此时油缸伸出长度S2。

2.4.3.3 测量完毕后,一次超张拉至105%δk,此时需持荷5min 左右,再测量并记录油缸伸出长度S3。

2.4.3.4 对千斤顶回油,使张拉力重新回到δk,测量钢绞线回缩值。

2.4.4 钢绞线伸长值计算及控制

2.4.4.1 实测伸长值为:S=(S3-S1)+(S2-S1)。

2.4.4.2 钢绞线实测伸长值与理论值偏差≤6%,若偏差过大,应分析产生原因,并及时处理。

2.4.4.3 若伸长量符合要求,则移动千斤顶,继续按上述(3)中步骤,进行下一束张拉。

2.5 T 梁孔道的灌浆工作

钢绞线张拉施工完毕后,线体处于高应力状态下,极易产生锈蚀问题,造成结构质量隐患,且长时间放置会造成预应力损失,因此,应在完工后24h 之内施作孔道压浆。

2.5.1 压浆施工前,应使用高压风管或水枪清理孔道,避免孔道内灰尘、杂物等影响水泥浆与孔道壁、预应力钢束黏结效果。

2.5.2 水泥浆调制完成后,应及时灌入孔道,避免水泥浆放置时间过长,或灌浆时间持续过长造成水泥浆沉淀、凝固影响灌浆施工质量,同时,灌浆时应注意持续搅动浆液。

2.5.3 应缓慢连续地进行压浆施工,在另一端流出浆液与注入浆液的浓稠度相同的情况下,方可停止施工。保证孔道内水泥浆饱满度、稠度符合要求。

2.6 封锚工作

2.6.1 压浆施工验收完毕后,方可开始封锚施工,封锚水泥强度、膨胀收缩系数等应符合要求。

2.6.2 对锚穴周边混凝土面层,应做凿毛处理,保证封锚砼与周围砼结合强度。

2.6.3 应及时替换开裂、破坏锚垫板,并做好清理工作;锚圈与锚垫板间隙处应涂刷聚氨脂防水涂料。

3 移梁与梁体存放

3.1 采用龙门吊吊运T 梁时,应注意保护梁体,做好梁身捆绑与梁低兜托。

3.1.1 现场应由专人指挥,保证吊运施工安全。

3.1.2 吊运、下放梁体过程中,应注意不要发生磕碰、刮蹭。

3.2 T 梁预制完成后,不宜长时间存放,避免梁体砼因长期应力徐变引起T 梁预拱度改变。

4 结论

T 梁预制是桥梁的主要承重部件,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桥梁服役性能和运营安全。为此本文结合T 梁预制总体工艺要求,研究了T 梁预制施工技术,结论如下:

4.1 T 梁模板制作应注重控制好梁顶负预应力筋张拉槽、梁端预留的横向钢筋的施工质量;强化不同结构处模板加工程序控制,保证模板的预拱度、侧板垂直度等符合模板制作要求。

4.2 T 梁砼应按规定分段、分层浇筑,做好砼倾落高度控制;振捣施工过程中,注意观察砼下沉状态,避免因砼浇筑、振捣不到位或过振对砼整体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4.3 张拉施工期间,应做好钢绞线张拉控制,及时进行孔道压浆施工,避免钢绞线锈蚀或应力损失,影响整体结构承载力性能。

猜你喜欢

梁体孔道压浆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正六边形和四边形孔道DPF性能的仿真试验研究
梁体混凝土实体强度弹模强度检测研究
“HRT”非对称孔道颗粒捕集器压降特性
浅谈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施工技术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应用分析
基于ANSYS的液压集成块内部孔道受力分析
基于FLUENT的预应力孔道压浆机理与缺陷分析
铁路桥梁梁体裂损原因分析和整治措施
浅谈圬工梁体病害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