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官方话语中成语的韩译策略分析

2022-05-3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韩语目的论译者

郑 杰 王 宁

(大连外国语大学韩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一、引言

一个成语就是一个中国故事,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准确恰当地翻译成语不仅可以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更能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汉语成语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国情,在面向世界人民的新闻报道中恰合时宜地引用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但是由于汉语成语来源于中国特有历史文化,语言内涵丰富,结构短小,概括性强,加之各国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使成语的翻译相对较难。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人民网韩文版(http://kr.people.com.cn/)是国内外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韩文媒体网站。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以人民网的相关报道中出现的成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韩译文本的考察,总结出成语韩译“五步”操作法,希望对今后的翻译工作有所裨益。

二、翻译目的论及其在成语韩译方面的适用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有结果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目的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翻译成语时,译者应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做到语内连贯,汉语和韩语分属不同语系,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译者应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用语习惯,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内容;忠实原则即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虽然韩语中汉字词占比较大,但成语翻译绝不是字对字的简单对应,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慎重选择翻译策略及方法。

三、成语的韩译策略和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1]166。汉语成语根据语法结构,可分为联合式成语和非联合式成语两个大类。根据语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成语的语表意义与语里意义相一致,即可以直接从字面理解成语的语义;另一类成语的语义含有引申义、比喻义、形容义等。汉语成语语表形式与语里意义完全一致的情况并不是很多[2]33-37。由此可见,在将成语译成韩语时,不可一味直译,生搬硬套,应充分考虑中韩两国在文化上的共性及差异性,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一)套译

套译就是借用译入语中某些惯用结构来进行翻译的一种方法[3]44。套译法在成语的中韩翻译中具体指套用韩语中与汉语成语的隐含意义完全相同的词汇或惯用表达,从而使译文通顺地道的翻译方法。

例1

原文: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4]。

例2

原文:人类是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命运共同体[6]。

(二)直译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表现在语言文化上有很大的共性,因此一些通过字面意思便可理解的成语,直译后并不会使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困难。

例3

原文:中韩两国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9]。

例4

原文:如果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别国的威胁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挑战[12]。

因此,同样是“隔岸观火”的韩译,要看具体的语境,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三)释译

释译,即解释性的翻译。对于含有引申义或比喻义的成语,仅靠直译无法完全传达其语义,因此在翻译时需将成语的引申义或者比喻义解释性地翻译出来,准确传达成语语义和原文信息。

例5

原文:我们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坚持以协商合作弥合差异、解决分歧[16]。

“取长补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其字面意思是现在滕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将近五十里见方。本义是截取长的,补充短的,后引申为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原句旨在强调各国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以求共同发展。经在韩国网站全网调查我们发现,韩语对该词主要有三种翻译方法:

第三种译法是释译法,如例5所示,其根据上下文语境,直接译出引申义。这样更贴近韩国读者的表达习惯,阅读体验更好。因此面对此类情况,译者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目的论三原则,在众多译法中做出最佳的选择。

例6

原文: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20]。

例7

原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在同灾难的斗争中成长进步、浴火重生[22]。

“浴火重生”出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传说,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人世间的所有不快,投身于熊熊烈火中,以生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与幸福。这一成语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一成语的使用,有效增强了语言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坚定了人类战胜疫情的信心。

例8

原文: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24]。

“各有千秋”出自《与苏武三首》:“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传说中道教神仙彭祖活了800多岁,而寿星活了1000多岁,有歇后语“彭祖遇寿星——各有千秋。”“千秋”指“千年”,引申为久远之意。各有千秋本义是各有流传千年的价值,比喻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在原文中是指各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事实,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应摒弃偏见,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之路。“各有千秋”一词的使用使原文语言更加凝练且生动有力。

(四)音译+注释

成语一般具有形象和比喻义的双重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两大基本原则:当需要在形象和比喻义之间做出选择时,成语翻译应重其比喻义;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保全其形象和比喻义[25]125。因此,成语韩译时,可以先按汉字音译,之后加注释,注释部分又分为汉字繁体字和韩文解释两部分。虽然这一译法会略显复杂,但如上所述,这一方法可有效再现成语形象与比喻义,更好地解读和传播中国成语故事。

例9

原文:面对共同挑战,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26]。

“和衷”语出《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共济”语出《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衷”指内心,“济”指渡水。“和衷共济”的意思是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原文再次向世人强调人类命运是休戚与共的,呼吁各国要团结合作,共渡难关,语言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原文译者结合语境,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准确传达成语“形象”的同时,也翻译出“比喻义”,顺利达到传播目的。

例10

原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携手抗疫,树立了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典范[29]。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意思是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共同的敌人,中阿双方团结合作,共同抗疫,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协同抗疫的典范,“守望相助”这一成语再次确认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译者考虑到国家外宣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将“守望相助”这一成语以音译+注释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现了原文的文化意蕴,有助于目的语读者感受中国文化;同时,添加注释不仅可以准确传递信息,还有进一步强调原文内容的作用,继而可以引起目的语读者共鸣。

四、结语

本文以人民网相关报道为语料,根据其对应的韩译文本,分析总结了官方话语中成语的韩译策略和方法,主要有套译、直译、释译、及音译+注释;提出了“明确成语语源”“考察成语语义”“结合语境理解”“目的语验证”“通顺译语表达”的成语“五步”操作法。目的论强调读者的地位,在翻译官方话语中的成语时,译者需充分考虑该成语在韩语中的使用情况,采用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再现原文信息,以使读者对中国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此外,当前我国越来越强调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结合成语使用语境,有选择地保留原文语言风格与文化色彩,使目的语读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猜你喜欢

韩语目的论译者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谁说我们学韩语只是为了追“欧巴”?
多媒体技术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
韩语惯用语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浅析
浅谈韩国语的语言特点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