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的培养

2022-05-29秦海宁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回应性教学理论,论述解决职业学校教师跨文化理念缺失、知识匮乏、缺乏跨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等问题,提出构建“三基一专”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创设多样化文化教学与学习环境、整合多民族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等培养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 少数民族地区 文化回应性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5-0079-0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稳定,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根本在于发展教育。《“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3个全面提升——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内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3个全面提升的核心是办好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中职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主要体现在设施设备的改善、办学规模的扩大方面,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等“软件”与教育发达地区差距依旧很大。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较低;二是缺少跨文化理念和跨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想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素养,除了加强理论、技能的培训,还应重视教師文化回应性素养的培养。

一、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落实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培养的背景

广西柳州市聚居着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12个少数民族的同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二职校)是一所坐落于柳州市鱼峰区的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办学以来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坚持服务民族学生,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柳州二职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5.58%,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成了学校的核心工作。经调查发现,学生和教师都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方面,因为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受农村教育资源紧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因为家庭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敏感、不安、情绪化和自卑等性格特征,二者结合就使得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时产生了不适应,从而出现学习力不从心、学业成绩不佳等情况;教师方面,在面对厌学情绪较严重的学生时,部分教师也明显表现出信心不足,而且由于师生间存在文化差异,当教师不能很好跨越文化障碍时,就会出现对学生产生“态度忽视”或“期望降低”的现象,这是教师缺失跨文化理念、缺乏跨文化知识及有效方法的体现。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育人质量,柳州二职校于2012年开启了将民族文化、非遗技艺融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经过多年研究,学校如今探索出了“把握1个民族非遗内核,依托校内教研、校外产商两个平台,三级教师团队协同推进,将教学改革融入学校N个专业”的“123+N”现代非遗传承育人模式。2020年,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余祖光到校调研,肯定了该项育人模式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将文化回应性教学理论与学校民族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建议,学校自此开启了“123+N”现代非遗传承育人模式研究的新征程。

在推进“123+N”现代非遗传承育人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将教师队伍培养作为研究工作的主体内容。我们认为,培养具有文化包容意识和共情能力,能够接纳具有多样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并能灵活运用有效策略处理文化冲突的教师,是确保“123+N”现代非遗传承育人模式研究工作顺利推进、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从如何解决职业学校教师跨文化理念缺失、知识匮乏、缺乏跨文化教学有效方法等问题入手,探寻培养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的有效策略。

二、培养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的理论分析

所谓“文化回应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社会文化背景、学习风格等,针对学生多元文化背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和改善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理论强调教师应将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审视与定位自我角色、拓展知识面、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等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学习自信心。这一理论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教师的文化回应性素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采用文化回应性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文化观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重新思考自身的文化意识,以及如何看待不同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社会的文化意识等,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文化角色,成为一个文化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然后建立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这就是教师所应具备的文化回应性素养。

要落实基于文化回应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关键在于培养教师的文化回应性素养,让教师具备识别、驾驭、融合多样文化的能力。其中,“识别”是指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多样文化的基础之上,教师能够尊重文化多样性,能够识别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是否准确、真实且具有全面性,这是教师能够有效处理课堂学习中学生不同文化表现的前提;“驾驭”是指教师对多样文化的驾驭能力,以及能够有意识地针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的能力;“融合”是指教师能够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渗透的融合能力。

三、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的策略

(一)构建“三基一专”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提高教师的多样文化识别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识别多样文化的能力,柳州二职校一方面着力构建以师资基础结构建设、师资基本素养建设、师资基本管理与保障建设、非遗师资专业化建设为核心的“三基一专”非遗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组织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学习、研究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通过建设校外非遗大师、校内技能大师、校内传承人教师三级非遗传承教师队伍,开设“非遗大师工作室”“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非遗文化研究院,开展“校级非遗传承人”遴选活动等,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工作,不断丰富教师队伍的文化知识和素养。

经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柳州二职校教师队伍的文化识别能力、文化创新能力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8年,学校教师团队创作的侗族针刺艺术作品《侗歌》,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深圳—金凤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近几年,学校教师团队以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为立足点,结合本地民族产业发展,进行了服装、文创、旅游等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共收获国家级奖励5项、自治区级奖励26项、市级奖励52项。在开展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以传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深入了解、肯定、接受不同民族学生所具有的有价值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视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有效落实文化回应性教学实践。

(二)创设多样化文化的教学、学习环境,提高教师驾驭多样文化的能力

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首先要创设多元文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文化背景中汲取文化财富、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文化沉浸式教学中完成新内容、新信息的学习,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近年来,柳州二职校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本地民族文化元素,创建了民族同心园、民族服饰博物馆等9个民族类实训场所,建设了侗族鼓楼、苗族芦笙柱、瑶族铜鼓等校园实景建筑,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多民族文化元素的学习环境。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量从不同文化元素中选择合适的事例、信息和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柳州二职校工艺美术专业开设的“材料与工艺品制作”课程,就是一门融合了多种非遗技艺的课程。在设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学校没有以单一的技能学习为目标,而是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特点,挖掘教学材料、工艺品所蕴含的多样化民族文化特色,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材料,然后与教师进行共同探讨、交流,对材料做重新组合和再创造,制作出具有新鲜活力的工艺品。如教学“茶叶产品包装的设计”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引导侗族学生选择侗族刺绣图案、苗族学生选择苗族蜡染图形、瑶族学生选择瑶族织锦花色,设计自己喜欢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产品包装。同时,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通过采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课后参加工作室学习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对非遗技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工艺技法的侧重点有更深的领悟。特别是学校安排课后工作室学习及线下学习,这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碰到任何问题或疑难,都可以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师和非遗传承人更为专业的解答。教师能够针对多样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改变教学策略,并增强教学策略与学生的相关性与参与性,这就是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中提到驾驭多样文化的能力。

(三)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高教师融合多样文化的能力

将多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回应性素养。如何整合课程资源,这就涉及整合模式的问题。国外专家曾提出贡献模式、添加模式、变革模式和行动模式4种整合模式。其中,“贡献模式”是指在不改变现有课程计划和模式的情况下,在特定的主题中将具体的文化资源组成部分贡献给现有的课程内容,并做有效补充。如柳州二职校艺术设计系原来开设有“设计素描”“图案”“陈设设计”“立体构成”等课程,根据柳州民族非遗技艺的特色及发展需要,学校将传统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非遗技艺内容相融合,把上述课程升级为“广西民族服饰品设计与制作”“侗族图案基础”“广西民族材料与工艺品制作”等课程,升级后的课程与原来的课程相比,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厚。

柳州二职校不仅对原有课程进行了升级,还在升级后的课程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如学校将葫芦雕刻这项民族技艺引入“广西民族材料与工艺品制作”这门课程,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如学校2019级美术设计班的侗族学生吴建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葫芦雕刻作品《侗听富禄》,荣获了广西工艺美术“八桂天工”奖鼓励奖。随后,该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带头组建了“葫氣仔民族文化产品研发团队”,并在教师、企业专家及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共同指导下,制作出了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取得了相关专利。吴建周带头创作的系列作品在2020年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区选拔赛职教赛中获金奖,在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

“添加模式”是指在现有课程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添加文化内容、主题、视角相对独立的新主题、新视角,从而丰富原有课程的内涵。柳州二职校幼儿保育专业开设有声乐课这门课程,由于该专業面向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了“三江民族班”,因此学校在确保声乐课这门课程原有教学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添加了侗族大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学习声乐课所要学习的乐理知识,又要学习侗族大歌的演唱方式和技巧,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将侗族大歌整体引入幼儿保育专业声乐课,还体现了课程整合模式的“行动模式”。所谓“行动模式”是指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完成学习。如在“三江民族班”声乐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歌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演出,由师生合作完成曲目编排、曲目展演,在演出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2017年,柳州二职校成立了以“三江民族班”学生为基础的侗族大歌学生社团——侗美合唱团,该合唱团积极配合学校完成相关非遗展演、大型民族歌舞实景展示等共计20余次,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自治区级奖励10项、市级奖励20多项。

通过构建“三基一专”教师队伍培养体系、创设多样化文化教学与学习环境、整合多民族文化資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等有效措施,柳州二职校教师多样文化的识别能力、驾驭能力、融合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文化回应性素养得到发展。在此背景下,学校鼓励教师进行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效: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了合理的期待和激励,各民族学生都培养了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在不断深入了解、学习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习得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艺,培养了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树立了为家乡发展、祖国繁荣做贡献的高尚精神。

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的培养,使得师生间形成有序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技能、学生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有效解决了过去我们过度关注教师自身学习和专业成长,而忽略教师学习成果是否能有效转化为教学成果的问题。由此可见,着力落实教师文化回应性素养培养工作,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雪薇,廖伟.在国际博士课程中培养职前教师教育者文化回应性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1(4).

[2]张春海,成丽宁.“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本特征、时代呼声与实践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20(2).

[3]余祖光.文化回应式教学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

[4]余淑珍,张宝辉.学习共同体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基于35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1(5).

[5]赵建霞.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价值及对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1(8).

[6]王艳玲.美国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3(9).

[7]朱姝.班克斯多元文化理论在美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教育,2013(10).

[8](美)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7版)[M].范国睿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秦海宁(1978— ),广西灵川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管理、民族文化教育和语文教育。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