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以榄雕为例

2022-05-29陈树敏

百花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践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

陈树敏

摘 要:本文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和唤醒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需要两方面,阐述了非遗进校园实践的意义,指出加大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随后从具备丰富的视觉语言和具有“如诗如画”的文人审美趣味两方面,分析了榄雕的传承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大对榄雕文化宣传的力度和举办与榄雕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两条实践的有效途径,希望能给学校一些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榄雕;实践措施

引 言

榄雕盛行地多以岭南为主,早在明代就已经开始盛行。彼时,众人皆以能拥有一尊上好的榄雕为荣。这是因为岭南榄雕雕刻的刀法细腻,造型相对独特,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明代著名的僧人以榄雕船赠香客以示“普度”之意,明朝皇帝明宣宗还亲自操刀雕刻,及至清朝,榄雕更是成了历年的重要贡品。然而目前,这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却面临着失传的窘境。为此,国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保护政策,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的力度,以便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在生出浓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志愿加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长此以往,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高。

一、榄雕简介

榄雕最早是广东民间地区的一种工艺品,在其流传的过程中,继承了大量岭南古越族人的原始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不管是在精美性还是实用性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发展至今,榄雕已经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深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对于榄雕来说,其总体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形态小巧,雕刻精细,技法多以浮雕和圆雕为主。随着榄雕文化不断发展,其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常见的广州榄雕就包含座件、挂件、珠串和核舟等种类。

榄雕采用的是乌榄,而乌榄又主要产于广东的中山、增城、番禺等地,其中最佳的榄雕材料是来自增城的榄核,核大仁小最宜雕刻,雕刻出的成品也是最小巧精美的。早在明朝时期,榄雕工艺就得到了大规模的流传,并且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明朝僧人就用榄雕船来赠予香客,彰显佛门的普度之意。清朝可以说是榄雕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榄雕已经成为朝堂中重要的贡品,其中咸丰年间的新塘老艺人湛谷生是当时的榄雕之王,颇受追捧。现代榄雕作品继承了传统,成品也是异常精美和小巧,同时伴随浮雕、镂雕、微雕等手法的灵活运用,榄雕成品的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非遗传承在现代化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文化元素在日常生活中代替了传统文化。有关学者针对我国青少年意识层面开展了多方调查发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所构建的新时代下,大多数青少年并未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应有的重视,对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相关意识也是较为薄弱的。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在社会的发展潮流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间的传播并将之应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以此推动青少年养成自觉弘扬民族文化遺产、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等观念,是现阶段教育领域尤为看重的课题之一。但是,就目前非遗传承在校园实践过程中的现状调查发现,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缺乏重视,意识不到位

现阶段在我国存在着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教育工作者均对于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认知不够清晰的问题,对非遗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忽视了非遗在校园实践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二)缺乏培养,师资不专业

若想切实发挥非遗的教育作用,首先需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的非遗师资队伍。因为现阶段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师资力量的短缺是最大的阻碍因素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阶段的教师团队日常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甚至有部分教师在担负学科授课教师的同时,还需要兼任班主任等多项职务,因此,无法分出精力去挖掘非遗中所存在的丰富教育资源。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非遗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因此,会通过聘请相关传承人以及开展民间艺人访校的活动来进行非遗教学。但由于这一类的活动次数较少,往往无法切实撼动学生的认知层面,另外,相关传承人以及民间艺人缺乏系统、全面的教学技能,对非遗项目中蕴含的教育内容无法以专业化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仅仅关注其精美绝伦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

(三)缺乏教材,校本开发不足

大部分学校非遗进校园的教学活动仍然处于自发摸索的初始阶段,在实践中会遇到层层的困难。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不能脱离教材的指引,而现阶段针对非遗的专业教材与读物少之又少,无法让非遗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一方面的缺失,编撰了非遗校本读物,但因为缺乏专业化的讲解,最终编出的读物知识性与趣味性均较为薄弱,并未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导致非遗进校园实践的过程仍然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化。

三、榄雕的传承价值

(一)具备丰富的视觉语言

榄雕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中国画中的意境,让观赏者在欣赏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的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对主次人物进行详略区别的方式来实现的。榄雕内容丰富,人物是其中之一。许多榄雕作品会对主要人物进行细致而精准的刻画,力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提升整个作品的意境。至于次要人物,则会做出某些细节上的删除或者化简,让作品整体看起来轻重得当。正因如此,榄雕作品虽然只有方寸之地,但其所表达的内涵以及呈现出来的视觉感受,并不低于中国的国画。清朝陈祖章在作品《东坡夜游赤壁》中,就通过对主次人物进行详略得当的刻画,让苏东坡的气质与在船上的心境表现得恰到好处,为观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视觉体验。

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地欣赏榄雕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理解真善美的真谛,从而自觉抵制假丑恶等不良思想,为日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精湛的传统手艺,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魅力。

(二)具有“如诗如画”的文人审美趣味

诗情画意,本是文化审美价值观的体现,随着榄雕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提高,它开始逐渐向“如诗如画”的文人趣味靠拢。如果说榄雕最初只是手工艺人的自娱自乐,那么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榄雕开始具备了读书人追求的诗情画意,它的内涵也日趋丰富。这主要体现在它取材方面的高雅脱俗以及在刻画时的诗意韵味,从而具备了思想方面的艺术性与深刻性。最初的榄雕作品或许只是为了供人把玩,然而后来的榄雕作品则会引人思考,具备哲理性。换言之,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它本身所具备的工艺价值。[3]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放在娱乐上,而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继承。这对于榄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榄雕文化引入校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榄雕的魅力,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传承榄雕文化的过程中,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榄雕文化得以保存和流传,从而使这个集工艺与美感于一体的艺术品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4]

四、榄雕走进校园实践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加大对榄雕文化宣传的力度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影响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了解这个世界。榄雕文化在进校园的过程中,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就需要学校与时俱进,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比如,将榄雕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結合,通过学校公众号推广等方式,来提高榄雕工艺的知名度,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受到榄雕作品的魅力,进而转变观念,以积极自觉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榄雕文化的过程中,久而久之,获得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定期推送有关榄雕作品的文章,借此来加深学生对榄雕作品的理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组织网络话题帖,吸引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讨论。为了能够在讨论中获胜,学生必定会通过现有的手段,对榄雕文化资料广泛查阅。这一过程,必定会让学生深受榄雕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举办与榄雕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

一方面,参与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榄雕文化的兴趣。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榄雕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会促使学生加深对榄雕工艺的了解。另一方面,还会加深学生的体验感。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学生而言,靠书上的文字,靠教师的讲解,靠视频中的资料,来了解榄雕文化,远远没有自己亲自参与来得深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举办与榄雕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课本中走出来,真实地触摸榄雕工艺。

比如,可以举办榄雕知识小竞赛,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去搜集与榄雕有关的资料,以此来加深他们对榄雕的理解。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或者小组,学校可以进行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的奖励,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请学生或小组代表,向众人讲述他是如何搜集到这些资料的,使学生在获得榄雕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资料搜集能力。

再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榄雕作品,让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榄雕作品,来提高对榄雕文化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这次参观的收获通过文字的方式叙述下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长此以往,会促使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又比如,为学生提供制作榄雕的工具,让学生尝试通过这些设备,自己做出榄雕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榄雕作品需要很好的刀功,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所做的作品必定不完美。对此,教师要抱有理解和鼓励的态度。教师需要知道,让学生制作榄雕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加深他们对榄雕文化的了解。因此,对于学生的参与,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三)邀请榄雕手艺人入校交流,在实践中理解工匠精神

最能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知识与经验,来自他们的实践与亲身经历,因此,学校在举办榄雕文化传播活动期间,可以邀请榄雕手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与榄雕艺术的传承者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身上对榄雕艺术的热爱,用榄雕技艺者们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精神与责任感来感染学生。

首先,榄雕手艺人可以向学生介绍榄雕的历史起源、榄雕的艺术价值、榄雕的雕刻工具、自身学习榄雕的故事等,强化学生对榄雕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榄雕的兴趣。其次,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介绍榄雕时,可以请榄雕手艺人讲解榄雕工艺品中描述的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例如,利用《何仙姑升仙传说》这一榄雕作品,向学生们讲述这件作品呈现的故事以及神话内涵,展示榄雕虽小,却能精致完美地呈现何仙姑采摘云母,身着飘逸的朝霞服于凤凰台上脚踩祥云升仙的过程,引导学生从雕刻构思、雕刻层次、雕刻技法、文化内涵等方面学习榄雕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提高学生认识榄雕、学习榄雕知识的积极性。另外,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欣赏榄雕手艺人带来的榄雕作品,鉴赏榄雕作品的神韵与风采,引导学生探讨榄雕作品中蕴含的手艺人的精巧构思与智慧,并思考手艺人在一件小小的榄雕作品中倾注的时间与心血,然后让学生近距离观摩手艺人现场雕刻榄雕的过程,感受榄雕作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然后,在榄雕手艺人和老师的指导与协助下,进行自我尝试,在实践中真正地体验榄雕技艺,深化学生在亲手制作中的心理体验,把握匠人精神专注于艺术的职业魅力。最后,向学生讲述榄雕作品在国际上得到的认可与评价,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种下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将传承精神与匠人精神延续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想要获得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就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有必要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以便学生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加入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榄雕作品,是工艺与美感的结合,非常适合作为宣传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此学校要提高重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对榄雕文化传播的实践,以便学生能够体会到榄雕作品的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广州市泰安中学)

参考文献

[1] 李楠.“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J].科技传播,2021,13(07):51-53.

[2] 王飞,徐静宇.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现状及传承保护路径探究:以沈阳市H学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1):117-119.

[3] 邓钦芳.“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以紫金花朝戏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01):210-211.

[4] 吴倩盈,丁颖诗,朱凯.增城榄雕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新途径初探[J].山西建筑,2017,43(14):7-8.

[5] 彭小荣.关于广州榄雕(增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7(03):48.

[6] 王楚雨.文化传承视角下广州榄雕的保护模式探究[J].青春岁月,2020,000(011):417.

[7] 王瑞.民间立体造型艺术榄雕的美学价值与传承保护[J].北方文学,2019(35):104-106.

猜你喜欢

实践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刍议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
论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实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