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独奏曲《第二新疆舞曲》的艺术内涵与演奏分析

2022-05-29王湘莹

百花 2022年2期

王湘莹

摘 要:丁善德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自1949年回国后长期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他谱写的大量优秀作品深受音乐演奏者与学习者的喜爱。在他创作的大量钢琴独奏曲中,《新疆舞曲》系列作品以清晰的结构、精美的和声、独特的音程设置、浓郁的民族特点脱颖而出。本文以《第二新疆舞曲》为研究对象,从背景、手法及技巧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艺术内涵以及演奏展开分析。

关键词:丁善德;钢琴独奏曲;《第二新疆舞曲》

一、作品简介

(一)作曲家简介

丁善德,江苏昆山人,我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钢琴独奏曲,其中以《新疆舞曲》系列作品最为突出。丁善德先生的创作风格与其成长环境以及教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留学归国后丁善德先生积极采用新的作曲技术与中国音乐相结合,在其独具特色的创作理念影响下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的特征。

(二)创作背景简介

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居住地之一,千百年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民族的智慧结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独具特色的新疆音乐文化。新疆音乐文化中的民歌与打击乐极具生活气息和少数民族风采,丁善德先生在《第二新疆舞曲》的创作中,便将展现新疆美好生活的优美曲调作为素材,沿用新疆民歌短小精练、手鼓伴奏的特点,展现出具有浓烈民族气息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采用了富有民族特征的结构,结合民族音乐曲调,采用固定音型律动化的模式,在三行乐谱的写作形式中体现出独具匠心的艺术特征,一经首演,就获得了广泛认可,成为众多优秀钢琴独奏曲中极具中国风韵的作品之一。

二、钢琴独奏曲《第二新疆舞曲》的艺术内涵

(一)基本情绪和音乐风格

音乐情绪是音乐中最为感性且大众化的内容,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最能直接感受的便是作品中的基本情绪。音乐的基本情绪建立在听众内心的感觉基础上,依靠单纯的感官体验形成,无须经过理性判断。因此情绪表现越鲜明的音乐,人们的接纳性越强。作品《第二新疆舞曲》正是如此,流淌的音乐中鲜明的情绪特征容易被听众理解,形成情感共鸣。众所周知,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在音乐中常用欢快的切分音节奏,配合热烈的气氛来展开,并常常使用手鼓作为伴奏乐器。因此在作品所有的伴奏声部中,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巧妙地大量运用二度或三度的音程关系以及切分手法来模拟手鼓伴奏的音响效果。

如果说一首作品的基本情绪决定了音乐的基本格调,那么风格体系则决定了同种基本格调的不同类型。因此在众多新疆音调的采用以及创作中,《新疆舞曲》系列能够脱颖而出正是这个原因。不同的风格体系又决定了风格的体现,在本首作品中作曲家在充分把握新疆特色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与汉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充分表现出人民欢庆的热闹场面。切分节奏是新疆音乐常用的特色节奏型,而四二拍的拍子类型的音乐是汉族人民日常音乐中多采用的节奏型。采用四二拍切分节奏,能够营造出热情洋溢的画面感,仿佛一个维吾尔族姑娘拿着手鼓脚踏节拍翩翩起舞。

(二)审美内涵与文化功能

美学界对于美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唯一公认的是艺术美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为主观加工创造得来的。因此音乐美同样是音乐家在主观能动性下创造性的劳动成果。音乐创作需要作曲家在听觉空间中通过想象来帮助完成。心理学认为想象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具有过程的,想象可以根据形成的特点分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音乐家的想象创造一般是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听觉材料展开的,这种创作属于依据听觉表象的参照所创作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在表面上是由其他表象转化为听觉表象的过程,实际上与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钢琴独奏曲《第二新疆舞曲》正是通过创造想象形成的。作品的主题乐思来源于独具民族风韵的新疆音调,丁善德先生在此基础上结合颇具特色的新疆民族伴奏乐器节拍特点,根据自己深厚的创作功底而谱成。音乐作品来源于作曲家的创作,同时作用于人的情感。钢琴独奏曲《第二新疆舞曲》一经首演,深受大众喜爱,作品的广泛流传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新疆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作品由苏联指挥家迪利济耶夫改编为管弦乐流行于国外舞台。《第二新疆舞曲》传到国外后更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艺术功能与人文价值

音樂的起源与劳动、宗教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从古至今就有教化、宣传、教育、认识等作用,具有独到的艺术功能与人文价值。钢琴独奏曲《第二新疆舞曲》同样如此。

《新疆舞曲》系列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新疆舞曲》成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品为建国献礼,表达人民欢天喜地、幸福兴奋的心情。《第二新疆舞曲》成形于1953年,与《第一新疆舞曲》有所不同,丁善德先生在派内地青年官兵支援新疆后的一次文代会上结识了一位来自新疆的与会代表,代表提供给丁善德先生一段优美的曲调,这引发了丁先生的乐思,从而谱成了《第二新疆舞曲》。由于音乐创作总是反映了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人们通过音乐便可了解作品所处的原生状态或社会环境,因此《第二新疆舞曲》在具有审美功能的同时,还具备独特的认知功能。

音乐所具有的实用功能都在音乐之外,因此音乐作品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工具来展现其所具有的使用功能的。首先,音乐作为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工具,是人们审美活动中直接需要并且直接指向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二新疆舞曲》是丁善德先生按照新疆音乐的审美需要及规律来创作的,同时丁善德先生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同样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要考虑保持作品原汁原味的“新疆”味道,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特征,这样听众才能透过《第二新疆舞曲》去捕捉新疆音乐特点的精髓。其次,工具的特殊价值是无法取代的。《第二新疆舞曲》在此处可以作为教化或者宣传的工具。譬如其中特殊的音调与节奏型——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附点八分音符等,人们一听到类似节奏音调音乐的第一反应即为这是新疆音乐或者这是维吾尔族音乐。

三、钢琴独奏曲《第二新疆舞曲》的演奏要点

(一)科学的触键力度与速度

钢琴以其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可与交响乐队媲美,但是由于钢琴琴键统一以槌击弦的方式发声,因此它的音色在本质上又是单一的。钢琴音色的变化总的来说归因于演奏家极端细腻的指触差别。影响钢琴音色的要素有以下六个:触键弧度、触键高度、触键力度、触键速度、触键深度、触键角度。由此可见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是所有钢琴家追求的目标。

其一,触键力度。力度是一个常识问题,触键力度即是力量越大声音越响。在演奏本首作品时,我们究竟应该使用多大的力度才是合适的?作曲家在谱面作出详细标识:p出现2次,mp出现11次,mf出现30次,f出现15次,ff出现3次,sf分别在第六页、第十页出现了6次和7次。以上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作曲家整首作品要求的力度大致维持在mp~f之间。在mp~f之间的力度我们可以理解为手腕、手臂乃至全身重量完全直接且放松地集中在指尖自然落下。就p、mp轻的声音而言,只需要我们将自然重量稍稍加以控制或者收一点就可以发出想要的轻的声音。在第六页和第十页两次集中出现大量的sf(突强)的标记,这时就要将手腕、手臂乃至全身重量完全直接地集中在指尖并且运用腰以及后背的力量在一瞬间送到指尖,此时所发出的音色就是sf所要求的突强的音色。

其二,触键速度。音色的好坏跟触键速度有很大的关系。触键速度在钢琴演奏中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触键速度永远都不会嫌太快,无论是快速跑动还是优美歌唱。结合上述触键力度来讲,在不同力度要求下的触键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mp与mf的对比(参考5-8小节),在mp处想要演奏出音响效果我们需要手指像衣服挂在衣架上那样挂在琴键上,不需要太多外力,只用手指摸着琴键弹奏;在mf处与mp处的区别首先在于是强拍强位上的一个二分音符及其延续,其次还是一个乐句结束前的小顶点,在这里我们不仅仅需要加快触键速度,也需要抬起手指,给触键速度一个助力达到mf所要求的音响效果,同时在快速触键后不能迅速放松,否则四个小节的延音效果就不能够完全展示出来。

(二)踏板的运用

踏板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具有灵魂作用,一首作品的演奏加上踏板润色能够更加贴切地将音乐家的情感表现出来,也能使作品的演奏更具感染力。踏板分为三种:右边踏板、中间踏板、左边踏板。踏板的使用方法也有很多:颤音踏板、节奏踏板及音后踏板、音前踏板等。踏板踩下深浅不同分为全踏板、半踏板以及层次踏板。不同的踏板使用依据演奏情况而定,本文只论述节奏踏板、颤音踏板。

其一,节奏踏板。节奏踏板在不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名称,也叫作“跳音踏板”“重音踏板”“直接踏板”。顾名思义,节奏踏板就是以凸显音乐的节奏感、产生增加音量以及厚重的音响效果为主要作用,其丰富了作品演奏中的情感表达和色彩表现力度。在整首作品中最贴切、最标准的重音踏板的运用就是作品的结尾,7个sf的力度标记,在演奏的过程中手指与踏板同步进行,在踏板的加持下,低音八度与和弦无论是在音量上还是在气势上都会更加强劲,尤其是最后结尾的五度和八度就像是整個舞曲结束一个辉煌的亮相,在踏板作用下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

除在明显的重音标记下采用踏板之外,还有在节拍重音上的踏板。作品起始就有一个重拍重位的踏板运用,在音乐开始的第一个音作曲家给了我们一个在大字组E的低音,在这里必须加上一个踏板,原因有二:其一引起听众注意,告诉大家音乐开始了;其二符合新疆音乐律动的规律。这里的踏板运用就直接踩在第一个音上,手与踏板同落同起,在第二小节的后半拍有“>”重音标记,这里也是为了模仿新疆音乐伴奏所有乐器的特点。

其二,颤音踏板。颤音踏板也叫作抖动踏板,是一种节奏较快、动作较浅的踏板使用方法。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制音器的抖动,频率越快,音色越不容易混乱在一起,可以保持声音的流畅与清晰。假如完全不使用踏板,整个音乐会非常干涩、生硬,没有吸引力,并且失去了丰满的特质;假如使用一小节一换的踏板节拍,就会使整个音乐的节奏、音色杂乱无章,分辨不出到底要给听众听什么。为了使听众听清楚每一个音,在整首作品出现八度、和弦的时候,我们都应该使用颤音踏板,每一拍都换踏板,致力于把每个音都清楚地展现出来。在这个时候采用颤音踏板是最为合适的。

四、结 语

《第二新疆舞曲》不仅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还是融合外来因素的优秀的钢琴独奏作品。作曲家在复调技术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让世界以新的角度了解中国文化。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第二新疆舞曲》进行艺术功用特性分析,了解到作品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是它满足了人们的听觉审美需求。演奏分析从触键与踏板两个方面来论述作品二次创作过程中怎样增强音乐感染力以及音乐表现力,同时体现出丁善德先生在创作中新颖的音乐构思,这对于我们理解学习《第二新疆舞曲》有更大的帮助。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3]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

[4] 李兰晶.丁善德两首新疆舞曲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