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阳节教学的分析及探究

2022-05-27蒋文敏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3期
关键词:重阳节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

蒋文敏

摘要:重阳节和春节、端午、中秋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莫过于团圆与饮食。不同年龄的学生理解也不相同。一说起重阳节,很多学生只知道是传统节日,知道它也叫敬老节,对于重阳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本文针对重阳节的意义、当前学生对重阳节的认识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关于重阳节的介绍等情况,对各学段重阳节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重阳节 小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探究

一、重阳节的意义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融多种民俗于一身,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九”是最大数,预示着长久长寿,承载着人们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心愿。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二、学生对重阳节的认识现状

说起节日,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作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仅有一小部分同学知道。对学校二、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的调查显示,知道重阳节的同学之中,大部分仅知道是敬老节,一小部分知道日期,中高年级学生了解到重阳节仅仅是因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何时过?九月九日。学生对此只是表象认识,至于是农历还是公历,不甚清楚。重阳节起于何时、背后有什么内涵等这类问题,学生未曾思考,也未曾查阅资料探究。

三、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重阳节

通过对一到六年级12册道德与法治的探究,我们发现有关重阳节的内容在一、六年级教材中没有涉及,二、三、四、五年级教材中有所呈现,但侧重点不同,篇幅不一。对重阳节的介绍由日期、风俗,上升到来历、保护,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二年级上册,通过话题、正文、插图、绘本来展示“古人重阳节思亲”“与爷爷一起登高”“一家人赏菊”“重阳节”,介绍重阳节的名字、来历及文化内涵。三年级上册,仅在“传统节日与家”的表格中的“节日名称”一栏中出现“重阳节”。四年级下册是通过“阅读角”和“活动园”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俗,知道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通过阅读角《杜环侍老》的末尾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这一传统美德得以继承与发扬,进而上升为“民胞物与”的精神。

四、重阳节在各学段的教学研究

(一)低段(一二年级)重阳节教学研究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团团圆圆过中秋》的第二课时有关重阳节的内容,可定教学目标如下:(1)以重阳节为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意识和行为。(2)通过绘本和对话来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3)了解身边老人的需要,逐步养成敬老爱老的意识。

关于这部分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情境导入识重阳。播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相关视频。当同学们沉浸其中时,让学生思考:视频中重要的节日是几月几日?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呢?出示:重阳节。(2)翻翻日历找重阳。每小组发一张日历(9月和10月),让同学们猜一猜重阳节会在日历的哪一页。学生动手翻一翻。思考:你有什么发现?揭秘——这是农历的九月初九,和我们平时说的阳历的九月九日不一样。接着播放有关重阳节的视频。(3)绘本阅读话重阳。出示有关重阳节的绘本故事。绘本中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老人节也叫重阳节?”思考:你知道为什么吗?绘本中的孩子是怎样过重阳节的?(4)重现生活忆重阳。思考: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呢?你们一家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示例:请爷爷奶奶吃饭,陪爷爷奶奶聊聊天,和爷爷奶奶一起出游,帮爷爷奶奶打扫房间……重阳佳节除了登高、赏菊之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敬老爱老!(5)课外延伸过重阳。布置任务:做张重阳祝福卡在重阳节送给家中的老人。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在8岁左右,还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紧紧围绕他们的实际认知展开,让学生在一节课之后在心中留下“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的美好情感,然后把这种情感带入生活,去做他们认为美好的事。中华传统节日就在这种美好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中段(三四年级)重阳节教学研究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课《家庭的记忆》中的“传统和节日中的家”,讓学生走进生活去调查传统节日与“家”的关系。春节再远也要回家过年,中秋即使远隔千里也要托明月遥寄相思,重阳再忙也要给父母送上一段深情祝福!家是什么?家是团圆、相思,更是互敬互爱。从调查中,学生深切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感受隐藏在传统节日背后的“家”文化。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的“风俗的演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演变,传承优良风俗,感受民风民俗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前社会祖孙几代合住的大家庭很少,大多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小家庭。小家庭的成员们工作、学习几乎占据所有时间,看望老人时间越来越短,独居老人越来越多,父母的一生都围绕孩子,家庭的爱呈现倒置现象。孝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发扬孝这一优良风俗。理解教材之后,确定片段教学目标: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国家和社会为保护重阳节的风俗做出的努力。针对教学目标,可做如下设计:(1)我们有哪些优良的风俗被人们遗忘?(2)这些节日有什么意义?(3)通过“阅读角”感受重阳节的意义和国家社会做出的努力。(4)基于“活动园”,搜集“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开展“重阳诗会”活动。(5)邀请老人来赛诗。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努力。重阳节的庆祝、团聚、纪念活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恩之心,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

(三)高段(五六年级)重阳节教学研究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仁爱精神的缩影。阅读角《杜环侍老》的故事中,杜环侍养他人父母犹如自己父母。此片段教学,我们可做如下设计:(1)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胞物与”。(2)结合生活谈理解。(3)理解“仁爱精神”。(4)感知家庭、学校、社会在重阳节举行的活动的意义。(5)通过自己参与的实践活动探讨“仁爱精神”。

课堂教学只是重阳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刻挖掘生活素材,丰富课程内容,把重阳节举行的各种活动作为延伸和补充。在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在参与之中感受重阳节这一节日的丰厚内涵。低段可开展“我为老人捶捶背”“我陪爷爷聊聊天”“我知道的重阳节”“重阳节绘画展”等活动;中段可开展“重阳佳节我会过”“邀请爷爷话重阳”“重阳节手抄报”等活动;高段可组织学生去养老院慰问,去老人日间料理中心拜访,开展“重阳诗会”……

五、结语

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每一个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教育,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把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传承好、发扬好。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重阳节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重阳节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