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水利博物馆馆藏“禹王锁蛟”磁州窑瓷塑赏析

2022-05-27鲁頔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6期
关键词:磁州窑

鲁頔

摘 要: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窑系,是一种融合水墨技巧和书法技艺的艺术形式,具有水墨风的装饰效果。中国水利博物馆馆藏明代白地褐彩“禹王锁蛟”磁州窑瓷塑以神话形象表现了大禹万苦不辞、为民造福、制伏洪水的伟大功绩,是明代神祇信仰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磁州窑陶瓷造型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关键词:磁州窑;瓷塑;禹王锁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07

0 引言

瓷塑又称“瓷雕”,是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瓷器上的一种艺术手段,是瓷器中相对小众的一个品类。与普通瓷器通过胎、釉以及彩绘的装饰手法来达到艺术美不同,瓷塑是以瓷土为载体,用丰富的造型设计来展现外形之美。

随着唐宋时期陶瓷工艺的长足发展,瓷塑的属性从最初的实用性发展到之后的装饰性,最后又被赋予文化内涵,作为陈设品被人们观赏供奉,成为雅致生活的点缀。中国水利博物馆馆藏“禹王锁蛟”磁州窑瓷塑就是瓷塑作品的优秀范例。

1 “禹王锁蛟”磁州窑瓷塑概况

磁州窑是古代北方最大、最著名的民窑体系,它创烧于北宋时期,在北宋中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明清时期,因其窑址位于古磁州,故名磁州窑,其也凭借着丰富的瓷土资源与烧造技艺成了古代民间制瓷的典范①。

磁州当地的土壤里杂有多种矿物质,使其烧制的瓷器胎体结构疏松、颗粒大而显粗糙、欠光滑、色泽不纯净、胎体发灰发黄,严重影响了瓷器的美观。聪慧的磁州窑匠师们采用了在粗胎表面施加化妆土的方法,使釉面变得平滑莹润以弥补这些缺陷,从而满足北方“以白为美”的大众审美,又在化妆土釉面上进行书写刻画。这种技法突破了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这五大官窑当时单色釉的装饰局限②,首创了融合中国水墨画、书法与制瓷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独特装饰风格,开启了古代陶瓷装饰美学的新纪元,为日后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粉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禹王锁蛟”磁州窑瓷塑(图1),通高16.9厘米,底座直径11.5厘米,宽约6.2厘米,匠师们以瓷土为载体进行设计布局,描绘了大禹王用铁链锁蛟龙的场景。该瓷塑采用最为常见的捏瓷成型工艺,简洁明了地摆出两个关键元素“禹王”和“蛟”,戏剧冲突尖锐,强调了整个故事的主角与结果。瓷塑整体线条流畅圆润、层次丰富却鲜有雕刻痕迹,做到了“形真而圆,神和而全”。

在禹王的形象刻画上,匠人采用传统的圆雕技法,以简趋繁且达到炉火纯青的绝妙境地。这种技法重视刻画主角大禹王的形象,禹王身着长袍斗篷,头戴带抹额的风帽,腰间系有玉带,似与抹额的材质相近,左手执剑柄,右手紧攥锁蛟链,歪头侧目直视下方的“蛟”。长袍、丝绦、须发皆刻画得细致入微、各臻其妙,正面的长袍上还配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云纹,云纹的线条由深到浅、由粗到细过渡自然。这种线条粗细深浅的层次变化,使图案更具有立体感,再配以大面积的黑色,使得整体造型稳定厚重。人物体态丰腴,相貌端庄富实,表情形象自然安详,显露出为王为尊者的威严。该瓷塑的最前方便是位于禹王脚下引发洪水肆虐的罪魁祸首—蛟。蛟,其状如蛇,首如虎,有鳞无角,恰如宋代陆佃的训诂书《埤雅》中描述:“其状似蛇而四足,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眉交,故谓之蛟。”此瓷塑蛟目上眉部分可以触到交叉的突起,生动地还原了蛟眼睛上部兩眉相交处突出的肉块。

“禹王锁蛟”磁州窑瓷塑中蛟龙的形象其实是一种组合的意象,它结合了人们意念中的神兽—至高无上的龙和凶猛无比的蛟,又融入了平民色彩。蛟仰面朝天,嘴巴大张,露出尖利的獠牙,双目圆睁,但并不张牙舞爪、龇牙咧嘴的惹人生厌,反而给人一种亲切感,显得温顺又俏皮。它如被驯服的宠物般臣服在大禹王的脚下,头顶的鬣毛、身上的鳞片及尾部的团毛均呈规律状舒展,显得干净整齐。这种蛟的形象似乎非常熟悉,与禹王治水故事原发地淮河流域—鲁、豫、皖、苏大部分地区流传的年画中蛟的形象相吻合③,整体形象生动活泼,形神兼备,与坊间传闻基本相符。

“禹王锁蛟”瓷塑采用了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黑(褐)彩的装饰风格。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形的胎上先敷一层白色化妆土,化妆土的原料是一种当地称为“白碱”的高岭石黏土岩,它的铁含量很低,将其碾碎后加水摇匀就形成了乳白色的浑浊液,匠人们将它涂在胎体表面以遮盖深色胎体,又借鉴了釉下点彩技术,以磁州当地产出的一种含铁颜料的斑化石为墨汁④,用毛笔去勾勒线条和纹饰,施以透明釉后,再入窑一次性高温烧成,这种工艺烧制的瓷面彩上常有铁质析出(元明时期的普遍特征),透明釉层较薄。⑤

白地黑(褐)彩装饰技法是一种以朴素为美,借鉴书法、水墨画等艺术形式,具有粗瓷细作、黑白分明、反差强烈且独树一帜的装饰艺术风格。这种装饰是以瓷面为宣纸,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吉祥纹饰、神明人物、俗语格言等绘制于瓷面上⑥,高贵雅致与市井烟火并存不悖,素白与黑灰相得益彰,实现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巧妙结合,具有浓郁的笔墨情趣和醇厚的民间色彩,成为当时最受中下层百姓欢迎的装饰风格。

2 “禹王锁蛟”磁州瓷塑中的神祇信仰

我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度,古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洪水作为出现最频繁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无疑是巨大的。滔天的洪水不但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还使百姓流离失所,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各地都诞生了与“治水”有关的不同传说,赞扬了勇于与洪水斗争的英雄豪杰。人们对水患的憎怕,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对风调雨顺的憧憬,在感知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发展,久而久之,这种“治水”母题便成为水患频发区的文化标志,并以此为引诞生了许多以神明英雄治水为题的民间故事。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逐渐浸润到文学创作和文化意识中,形成了诸多以“治水”为主旨的英雄崇拜和神祇信仰,大禹治水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大禹治水艰苦卓绝,先是对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描述有“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⑦。《吕氏春秋·爱类》中也有类似描述,并强调了大禹绩著旗常:“昔上古龙门未开……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再是描述大禹胝肩茧足的治水过程,“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⑧。他不遑暇食,甚至不落家门,“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⑨;大禹还躬先表率,“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⑩;更是与民共苦,“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民为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k。《荀子·成相篇》中亦曰:“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描绘了大禹不畏艰险,将个人利益和生死都置之度外,呕心沥血的治水经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禹百折不回地对黄河、淮河、长江等水患河区进行治理,救民众于水火,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千年岁月逝,人间巨变,大禹其人也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并被坊间传闻、文学作品塑造与加工,形成了丰富生动、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如北宋李昉编撰的《太平广记》卷467条引唐代小说《戎幕闲谈》讲述:“禹理水……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双方在桐柏山下展开了恶战,“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无支祁被捕后不服教束,依旧击搏跳腾、负隅顽抗,于是大禹“庚辰以战逐去,頸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免淮涛风雨之难”。在今江苏淮阴龟山及河南禹州等地仍存有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造的“禹王锁蛟”与“无支祁”八角井,相传那条被降服的蛟龙就被禁锢在此井内。兴风作浪的水怪由无支祁演变成了“禹王锁蛟”中的蛟龙,但最终都以禹王胜利的结局完美谢幕。这些缅怀大禹的神话故事都是人们对大禹及其精神的崇拜与敬畏的集中表现。

明朝时期对于大禹的信仰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祭祀制度。这件“禹王锁蛟”瓷塑正是明代的产物,它是民间信仰供奉、祭祀大禹的有力佐证。“明时始即会稽山陵庙致祭,兹庙遂废”l,明洪武三年(1370)为厘正祀典,“浙江行省进大禹陵图”。洪武九年(1376)时,诏令陵区五百步之内禁止樵采,设陵户二人,有司督近陵之人看守。“每三年一传制,遣道士赍香帛致祭于孝理二陵。凡遇登极,遣官祭告,每岁有司以春秋二仲月祭”m,并封大禹为“会稽山之神”。正统元年(1436),“命浙江绍兴府修理南镇及神禹二庙,从布政司黄泽奏请也”n。弘治七年(1494)十一月遣内官监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刘大夏祭大禹王之神,祭文称“比者黄河不循故道,决于张秋,东注于海。既坏民田,又妨运道,特遣内外文武大臣循行溃决之处,督工修筑,神其默相,同成厥功,使农不失业,国计不亏”o。至此大禹的水神属性已尽数体现。

“禹劳天下,而死为社”p,此时的大禹在古代社会中已不能单将其作为一个人抑或一个神而存在,他是一个象征,是古代帝王精进不休的追求和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云霓之望。人们将时和岁稔、民安物阜、海宴河澄的希望寄托在对大禹的祭拜和祭祀上。随着历史千年的演变,大禹作为这种抽象向往的具象表达,其治水精神不断被延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更为系统、全面的精神追求与道德目标,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信念的重要构成部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3 结语

瓷塑作品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以及映射出来的文化内涵,都是制作者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集中体现。“禹王锁蛟”磁州窑瓷塑兼有造型艺术与文化底蕴,体现了明代磁州窑高超的造瓷技术及对大禹超凡的崇拜,是携有中国古代神祇文化信仰的瑰丽意象。学习大禹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勤劳不息的精神品格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注释

①郭学雷.明代磁州窑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②秦大树.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产生与发展[J].文物,1994(10):48-55.

③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④陈尧成,郭演仪,刘立忠.历代磁州窑黑、褐彩瓷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1988(3):5-14.

⑤张子英.磁州窑及纹样装饰[J].河北陶瓷,1999(2):23-25.

⑥毕克官.中国民窑瓷绘艺术[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1.

⑦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M].北京:线装书局,2016.

⑧司马迁.史记: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⑨尸佼.尸子:君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⑩刘安.淮南子:要略[M].长沙:岳麓书社,2015.

k韩非.韩非子:五蠹[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4.

lm杨维新,张元忭,徐渭.万历会稽县志:卷十三:礼书五[M].上海:上海书店,1990.

n孙继宗.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十二[M].[其他信息不详].

o查志隆.岱史:卷七:望典纪[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9.

p刘安.淮南子:氾论训[M].长沙:岳麓书社,2015.

猜你喜欢

磁州窑
师法自然,造物天成
磁州窑婴戏纹成因分析研究
浅谈磁州窑瓷枕的装饰艺术
磁州窑婴戏纹研究
元代磁州窑装饰纹样的民俗特征
从磁州窑瓷枕看宋代民俗文化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浅谈宋金元时期磁兰窑仿烧工艺的发展
宋金耀州窑及磁州窑婴戏纹对比研究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