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片电阻典型失效案例分析

2022-05-26曹耀龙高东阳裴选席善斌

环境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开路贴片阻值

曹耀龙,高东阳,2,裴选,2,席善斌,2

(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 2.国家半导体器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石家庄 050051)

引言

贴片电阻等片式元件作为电子电路中的基础元件,因SMT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在各类型电子产品中。贴片电阻优点众多:体积小、重量轻、组装密度高、易标准化装配、成本低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陶瓷基片脆容易出现裂纹、烧结空洞多引起耐压降低和焊接不良等问题[1]。本文简单介绍了贴片电阻的结构和典型失效模式,并用实际案例展示了贴片电阻失效的具体表现,供相关人员借鉴。

1 贴片电阻结构和主要失效模式

贴片电阻内部结构[2]如图1所示,一般由陶瓷基片、电阻膜、玻璃釉保护层和端电极组成[3]。

图1 贴片电阻内部结构示意图

贴片电阻端电极一般分为三层:①端电极外层,一般为电镀锡(Sn),保证良好的焊接;②中间电极阻挡层,一般为电镀镍(Ni),它起到隔离作用,能有效防止在焊接期间发生“锡吃银”;③端电极内层,端电极内层一般分为面电极、侧电极和背电极,面电极主要成分为银(Ag)或银钯(Ag/Pd)浆料,高温烧结而成,与陶瓷基板及电阻膜有良好的结合力和优良的导电性能[3]。侧电极一般是真空溅射镍铬(Ni/Cr)合金。背电极一般为银(Ag)浆料。电阻膜大多应用钌系浆料,例如二氧化钌浆料、钌酸盐浆料等等[4]。

玻璃釉保护层主要是为了保护电阻膜,一是起到机械保护作用,并在电镀中间电极阻挡层过程中,防止电镀液对电阻膜侵蚀导致阻性变化;二是起到绝缘作用,防止电阻膜与周围导体接触而产生阻值变化。

贴片电阻的失效模式一般有开路、短路和阻值漂移等[5]。

贴片电阻开路的失效机理一般为陶瓷基片断裂、电阻膜裂开、电极脱落、电极断开、使用不当等。陶瓷基片断裂一般是因机械损伤所致,电阻在焊接、安装或转运过程中受到不当的机械应力作用,再加上电应力、温度应力等环境应力的综合作用,导致基片产生裂纹甚至断裂;电阻膜裂开的主要原因是电阻膜遭受了过电应力而过热,膜层中间部位散热较差热量集中,超过了膜层承受极限至烧毁裂开;电极脱落、断开一般是由电极与陶瓷基片结合差、电极耐焊接性差或焊接时受到机械应力或热应力过大等引起。

贴片电阻阻值漂移失效是指在调试、使用过程中出现阻值超差、阻值跳变或温度特性超差等现象[6]。阻值漂移的失效机理一般为电阻膜厚度不均匀或有疵点、膜层与电极接触不良等。电阻膜不均匀或有疵点一般可通过工艺与原材料控制、成品筛选和环境应力筛选等方法剔除阻值漂移的产品;中间电极阻挡层的厚度不足或玻璃釉保护层厚度不足,焊接过程中,铅锡焊料与内电极浆料熔融,或使用时发生银迁移及硫化反应,内电极出现空洞,导致阻值漂移甚至开路。

贴片电阻短路失效机理一般为电晕放电[5]、金属迁移等。贴片电阻金属迁移一般是指银迁移,在电场及保护层与电极镀层交接处渗透进的水汽综合作用下,银离子从高电位向低电位迁移,形成絮状或枝状蔓延,在高低电位边界形成黑色氧化银,高导电率氧化银使面电极间本体连接[7],从而出现阻值变小甚至短路。

2 典型失效案例分析

2.1 失效案例一

失效模式:开路。

失效背景:分析电阻一随产品交付用户使用3年,产品电路异常,经排查定位于该贴片电阻,表现为阻值变大,从PCB上拆下后,使用万用表测量阻值,呈开路特性。

对失效电阻一的分析过程如下所述。

2.1.1 外观检查

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外观检查,玻璃釉保护层、陶瓷基片未见明显裂纹等异常形貌。面电极缺失,露出陶瓷基体,如图2所示。

2.1.2 阻值测试

利用数字万用表对电阻端电极不同位置间阻值进行测试,测试位置如图2中数字标识,结果见表1。R12正常,表明电阻膜无异常,R23和R13开路是由于位置2和3间面电极缺失、不连续造成的。

表1 失效案例一阻值测试结果

图2 失效案例一外观形貌

失效原因:经分析,认为该贴片电阻面电极存在微缺陷,在焊接过程中,银层熔于焊料,形成局部空洞,形成“锡吃银”现象,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空洞逐步扩大,电阻阻值逐步增大,最终导致电极脱落,电阻开路。

2.2 失效案例二

失效模式:开路。

失效背景:分析电阻二在调试过程中失效。

对失效电阻二的分析过程如下所述。

2.2.1 外观检查

对贴片电阻在板形貌进行外观检查,焊锡表面有明显空洞(如图3(a)所示)。去除焊锡后,端电极与焊盘有明显分离(如图3(b)所示)。

图3 失效案例二在板外观形貌

将失效贴片电阻从PCB上解焊后,对其形貌进行观察,发现:失效电阻正面玻璃釉保护层和陶瓷基片部分缺失(如图4(a)所示);背面端电极部分不完整,部分缺失(如图4(b)所示);侧面端电极明显断开(如图4(c)所示)。

图4 失效案例二解焊后外观形貌

2.2.2 阻值测试

利用数字万用表对电阻端电极不同位置间阻值进行测试,测试位置如图4中数字标识,结果见表2。R12正常,表明电阻膜无异常,R34开路是由于位置3和4间侧面端电极缺失、不连续造成的。

表2 失效案例二 阻值测试结果

2.2.3 能谱分析

分别对失效贴片电阻侧面端电极不连续处、图4(c)中位置4和背面端电极进行能谱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能谱分析结果

失效电阻侧面端电极不连续处主要成分为O、Al、C、Si、Ag,为端电极金属脱落露出的陶瓷基片;位置4处主要成分为O、Ni、Al、C、Cr,为端电极外层电镀锡脱落而露出的阻挡层(Ni/Cr);背面端电极成分为Ag、C、O,露出端电极内层金属(Ag)。上述能谱分析结果中,Na和Cl元素应为人体沾污所致。

失效原因:电阻端电极缺失,缺失处未见明显异常元素,在板时焊锡可见明显空洞,且端电极与焊盘明显分离,经分析,认为该贴片电阻开路失效原因应为在焊接过程中,对端电极造成了损伤,导致端电极外层甚至部分内层电极脱落。

2.3 失效案例三

失效模式:阻值漂移。

失效背景:失效电阻三随产品所在整机进行温度循环、振动、热真空、高温老炼等试验后,性能异常,经逐级排查,定位于该电阻。拆卸后,测试阻值约500 Ω(正常应为10 Ω),阻值漂移失效。

对失效电阻三的分析过程如下所述。

2.3.1 外观检查

对失效贴片电阻外观进行检查,端电极完整有焊料残留,瓷体未见明显分层、裂纹等异常,正面玻璃釉保护层有明显裂纹、鼓包和烧蚀坑(如图6(a)所示)。烧蚀坑内可见明显金属色泽熔融物(如图6(b)所示)。

图6 失效案例三外观形貌

2.3.2 X射线检查

对失效贴片电阻进行X射线检查,结果如图7所示,电阻膜可见明显缺损,表面玻璃釉保护层存在明显鼓起,与外观检查结果一致。

图7 X射线照片

分析原因:大电流通过贴片电阻时,电阻膜会产生大量热,因体积小其散热面积也非常小,电阻膜中心部位热量最难及时散出,相对容易烧毁,出现熔坑。因此,推断失效贴片电阻在试验过程中遭受了过电应力,导致电阻膜中心部位烧毁熔融,电阻增大。

3 结语

针对贴片电阻,简单介绍了结构和常见的失效模式,通过三个失效案例的具体分析过程,为贴片电阻的可靠性提高提供支撑。贴片电阻焊接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表面安装工艺,减少手工焊接过程对其造成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求,选择功率、耐压、散热等相匹配的型号,减少使用过程中的失效隐患,扬长避短,更好发挥贴片电阻优势,保证可靠性。

猜你喜欢

开路贴片阻值
高效水泥磨开路系统的改造
心脏细胞微针贴片,可治疗心肌梗死
王旭鹏倾情献唱最新单曲《开路者》
对一道电学实验题的思考
遮阳帽
微型的皮肤贴片 让你不运动就能减肥
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开路缺陷的危害及预防探究
电桥平衡条件的应用
狱中忏悔录2“我习惯了用钱开路的潜规则”
嫦娥三号专题邮展贴片赏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