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蚊患防控分析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2022-05-26唐雨薇杨云峰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唐雨薇 杨云峰

摘要: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品质要求的提升,蚊患防控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与设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文章通过探索园林景观营造基本方法,整理出易滋生蚊类的园林景观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基于蚊患防控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主要从整体景观格局的确立、水系规划、种植规划、园林硬质要素规划以及海绵城市新理念的运用等方面展开研究,确立蚊患防控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旨在营建少蚊甚至无蚊的舒适园林空间,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计;蚊患防控;空间营建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1 总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的居住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向往不断增强,园林景观的营造可以影响人们乃至一个城市的幸福感。出于对精神和审美的追求,我国园林景观行业高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受到重视。然而,在炎炎夏日,室外空间的蚊类叮咬常常困扰着人们,使人们不愿进入易滋生蚊类的园林景观空间。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稳步有序地推进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园林景观空间中蚊患的防控研究刻不容缓。

2 吸引蚊类的园林景观因素

2.1 景观植物

园林景观主要利用植物或园林中的硬质要素进行组合围合。在植物围合中,高大乔木下配植密生丛植的灌木,形成一个半围合的空间。植物的高密度围合使植物围合的空间内空气流动较小,空气流动性趋于稳定;林下空间的灌木为蚊类提供了暂时停留的空间或栖息地,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使得林下小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可观,更易吸引蚊类。上有高大乔木将强光遮挡,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下有可供蚊类停留的灌木,且这样的半围合小型空间内外部条件波動较小,是蚊类滋生和潜伏的最佳地带。

2.2 景观水体

蚊类喜潮湿,在湿度80%以上的区域活动最频繁;蚊类也主要滋生于各类水体或潮湿器壁等处。蚊类的繁殖需依托腐殖质和有机物丰富的水体,并且蚊类从卵发育成幼虫,再到蛹都要依托水体完成。不同性质的水质和积水类型滋生不同种类的蚊虫,园林景观中的一些小尺度且缺乏人工管理的水景极易演变为腐殖质丰富的死水,成为蚊类滋生的极佳之地。

2.3 景观色彩

园林造景中,景观颜色的表现主要通过铺装、灯光、植物、园林小品等加以表现。蚊类的复眼对紫外线和蓝绿光比较敏感,对波段在420nm的单色光源有趋向性。在景观营造中,一些树灯、草坪灯被掩盖在缺乏管理的杂草中,通过光的折射和植物颜色的影响,极易形成接近蓝紫光波长的光,从而吸引蚊类在灯光上群集。同时,热光灯将一部分电能转化成热能,使光源周围的空气升温,为喜温的蚊类提供了滋生的条件。

2.4 景观空间尺度

园林景观中空间尺度影响了空间内部的植物密度、人群密度、内外空气的流通交换等。在人群与场地绿地面积一定时,空间尺度越小,则人群密度越大,空气流通性越弱,场地内由人正常输出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热量越高。蚊类一般靠追寻目标排出的二氧化碳气流痕迹来发现目标,通过辨别二氧化碳气流的方向,可以追踪目标的行动轨迹,最终锁定目标[1]。

3 防蚊园林景观营建规划

3.1 整体景观格局的确立

园林景观在整体格局上应掌握好园林空间与亚空间的尺度与联系,尽量避免设计较小尺度且被植物高密度围合的空间。因为这种空间在温度、湿度上基本满足蚊类生存的要求,若再加上良好的栖息地和蚊卵孵化地,极易成为大量滋生蚊类的地方。

以公园为例,景观空间尺度的控制可以借助相关公园的游人人均占有面积指标Am来确定。一般来说,公园游人容量为服务区范围内居民15%~20%,居住区绿地、带状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Am≥30㎡,市区级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Am≥60㎡,风景名胜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Am≥100㎡。由Am=A/C(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A—公园占地总面积,C—公园游人容量)可求得公园的面积A。为避免易滋生蚊类的较小尺度空间,一般使Am高于最小指标数15%~20%,即可求得该场地的适宜尺度,从而降低蚊类滋生的风险。

若场地因人群需求而有较多私密的围合或半围合空间,应适当减少采用植物自然式的围合,乔灌草疏密有致,并要定期修剪整形管理,切忌使其自由生长。围合空间的设计应注意硬质要素与软质要素的结合,在蚊类出没较多的地方应多用景墙、矮墙、石砌、阶梯等硬质元素分割和围合场地,适当配植植物,做到主次分明[2]。

3.2 水系规划

3.2.1 水体形态

蚊类多在静水或缓水流畔滋生,且多喜有污染的水体。这种有污染的水体多为死水,而死水由于缺乏循环,污染程度进一步加深,形成恶性循环。景观中水体的规模越大,水体自净能力越强,水温越趋近于自然常温,蚊类滋生较少。此外,丰富的水体结构有利于区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为鱼类、虾类、软体类、壳类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也为蚊类的天敌——蜻蜓、青蛙等提供食物,使其在此栖息生长。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来间接控制蚊类的数量。

3.2.2 水景设计

人工水景若达不到一定的尺度大小,就容易成为污染较大的死水体。通常水深在50 cm[3]以下的水池易形成循环较差的死水体。由于水质差,生长不良的水生植物在水中腐烂,加速水质污染,为蚊类提供了良好的滋生地。所以,在设计景观水景时,一方面要尽量使水深达到70 cm以上,利于水体内部的生态循环;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管理人工水体的排水系统与循环系统,定时清洁,否则这些阴凉地将为蚊类滋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3.2.3 驳岸设计

驳岸设计应考虑人与水环境的亲密度与岸植的关系,以及驳岸新技术材料的应用。规则式的驳岸通常处理成可坐的平台,供人停留休憩。规则式驳岸尽量不配置或少配置水岸植物及驳岸上的矮灌木,因为当人坐下时,几乎与这些植物同高,在植物中滋生的蚊类将叮咬这些处于静态的长时间在场地停留休憩的人群。若仅在驳岸植少数乔木遮阴,避免低矮灌木的丛植,可以减少蚁类的栖息地,进而降低接触到水面栖息蚊类的概率,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在人流停留时间较长的场地的蚊类密度。

生态驳岸的建造可以较好地保持驳岸的自然状态,可选择建在人群远水或人群停留时间短暂或不停留的场地。生态驳岸的不规则池岸高地随地形起伏,配植柳树、池杉、芦苇、菖蒲、芒、再力花等水生植物,使其发达的根系连成一片,可以提高岸堤的稳定性,防洪涝灾害[4]。

在驳岸设计中应合理运用生态袋新技术,利用这种生态合成新型特种材料,代替一部分驳岸植物的种植,同时也可以平衡一些全硬质驳岸的情况。可将生态与非生态手法相结合,以新型的技术材料为媒介,开展新的防蚊患驳岸设计。

3.3 种植规划

3.3.1 景观植物选择

在植物大小、观赏价值、经济回报等方面相差无几时,应尽量多选用具有一定驱蚊功效的植物种类。一些植物自身携带的特殊气味可作用于蚊类的嗅觉感受器,扰乱蚊类对人类气味的感受和判断能力,从而具有驱蚊的效果。例如薄荷中所含的薄荷醇、薄荷酮,能让蚊类感到眩晕,减少蚊类的飞行扩散行为;夜来香含芳香醇类物质,夜晚浓香,使蚊类避而远之;茉莉花含茉莉黄酮、甘露醇等物质,其中的精油物质会散发蚊类厌恶的气味,气味浓郁,起到驱逐蚊类的效果[5]。此外,驱蚊植物还有凤仙花、天竺葵、薰衣草、马缨丹等。大多数驱蚊植物多为灌草类植物,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而最易潜伏蚊类并让蚊类对人群造成叮咬的植物就是人群半高及以下高度的灌草类植物。这些高度的植物之上常有乔木遮挡强烈的光照,但又能保证一定的温度,为蚊类提供滋生的场所;同时,夏季人们常裸露大腿及以下的部位,刚好与这些植物等高,极易被潜伏在灌草中的蚊类叮咬。故在植物选择时,应尽可能搭配驱蚊植物的丛植和群植,利用植物气味驱蚊。

3.3.2 植物群落规划

蚊类及其他栖于滨水地带的微生物、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滨水植物的种类越丰富,结构组成越复杂,则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在小空间范围内,生態稳定性越强,虽有利于蚊类的生存、发育和繁衍,但同时也为蚊类的天敌——蜻蜓、青蛙、蝙蝠等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使二者彼此促进、彼此牵制,形成一个稳定的生物链循环,不至于让蚊类大量繁衍失控,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当植物群落达到一定规模时,区域范围内的氧气含量将上升,从而降低吸引蚊类的二氧化碳含量,削弱吸引蚊类的自然因素。同时,在园林景观中,丰富的植物群落也营造了丰富的植物景观,在驱蚊的同时,提升了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

3.4 园林硬质要素规划

园林景观中的硬质要素应注意色彩与灯光的相互作用。蚊类具有趋光性,对波段在420nm的光源最敏感。树灯、草灯的选择要尽量避免蓝绿紫色系的灯,若植物缺乏定期修剪和管理,当灯被掩于杂乱的枝条树叶或草地杂草中,会吸引大量的蚊类聚集,甚至出现蚊类群舞现象。色彩鲜艳的景观小品构筑物也应避免在夜晚用白灯等颜色的灯具直射,否则易吸引蚊类,使其附着在该景观小品构筑物上或围绕灯具群舞[6]。

3.5 海绵城市新理念的调整运用

近年来,生态低碳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利用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然而,海绵城市在景观中对水体和植物的结合与应用虽然加强了城市中水体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但无形间也为蚊类提供了更多滋生的地方。例如海绵城市中的排水防涝设施、雨污分流管道、地下蓄水分层结构等,这些设施往往设置在阴处,又因其与雨水密不可分,形成了潮湿的环境,从而滋生蚊类。

海绵城市是新形势下低碳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应将其建设与蚊类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选择上,应对不同区域“对症下药”,减少该区域受污染的风险。对于地下水污染风险较低的区域可选择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技术;对于地下水污染风险中等的区域可选择透水水泥混凝土、植被缓冲带等技术;对于水资源短缺的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可选择湿塘、雨水湿地等技术[7]。海绵城市中相应的排水系统常伴有城市垃圾,这些垃圾残留于管道中,经过较长的时间逐渐腐烂,成为蚊类产卵和滋生的场所;城市垃圾也会在出口处堆积,同样吸引蚊类[8]。所以,应先粗过滤输入排水管道的水流,除去较大的城市垃圾。此外,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设污水与清水分流的多重管道,防止清水被污染为易吸引蚊类的污水,同时也可以重点处理污水,有效防治蚊类。

海绵城市中有一些植草沟、湿塘、雨水蓄渗设施等静水面。蚊类喜在静水面上活动,故应尽可能封闭这些静水面,用有机新型的生物材料覆盖,尽量减少蚊类与静水面的接触。此外,亦要做好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或人工湿地等小型生态环境的蚊类控制。具体而言,需要保证良好的水质,既有利于水中食蚊性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蚊类的滋生。水深控制在1.2 m左右最有利于食蚊性动植物的生存。水中植物的选择应尽量避免挺水植物和利于蚊类滋生的浮水植物,且需定时有效管理植物,防止植物生长过密,吸引蚊类。

在考虑蚊类防治的前提下,园林景观中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应以人性化的生态服务为出发点,控制蚊类的大量滋生,构建富含现代绿色新技术的园林景观。

4 结语

在城市空间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趋势使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有效防控蚊患的园林景观空间的营造也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国家对生态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海绵城市理念的诞生与运用,大多景观空间以生态规划设计为主,而这些园林景观却为蚊类提供了大量繁衍的温室。重视园林景观设计中蚊患的防控,多方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于城市与自然中寻求生态的平衡点,营建少蚊甚至无蚊的舒适园林空间,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未来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袁一雪.二氧化碳能防蚊[J].家庭科技,2017(9):55.

[2] 李鹏英.园林景观空间的尺度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

[3] 吕慧.公共健康导向下岭南居住区景观设计与蚊患防控关联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4] 王站付,周念清.生态驳岸设计中的稳定性分析:以南通市纳潮河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6):140-141,168.

[5] 杨频,马雅军,杜昱光,等.植物源生物活性物质对蚊虫的防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4(1):66-67.

[6] 谢洪波.灭蚊灯的使用和管理[J].食品安全导刊,2019(22):72-75.

[7] 何婷婷,李晓光,李国文,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20,38(11):58-61,21.

[8] 王少冰.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设计[D].南昌:南昌工程学院,2017.

作者简介:唐雨薇(2000—),女,四川雅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杨云峰(1981—),男,浙江宁波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湿地公园设计。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作品六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