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自信更需创新

2022-05-26李怡威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要:自2021年开年以来,河南卫视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创办的节目无不让人惊喜。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河南卫视借助科学技术的创新,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文化的视觉盛宴。从《唐宫夜宴》的“出圈”到《七夕奇妙游》的“刷屏”,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现出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向往。在内容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此次文化节目的“出圈”,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唐宫夜宴》;传统文化;河南卫视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03

1 研究背景

新媒体时代,丰富多样的内容层出不穷,海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争夺着观众的注意力。优质内容作为“稀缺资源”,虽然有着深厚的内涵,但由于创作者缺乏新媒体的运营思维,很难在内容竞争中突出重围,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然而,河南卫视的传统文化节目不断“出圈”,给全国人民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让观众相信,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文化也能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让创作者们相信,只要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勇于创新,优质的内容终能迎来“出圈”的一天。

从河南卫视春晚“出圈”到元宵奇妙夜的“火爆”,再到后来的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的持续“刷屏”,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节目,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获得了无数点赞。在这些节目当中,河南卫视深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抓住“华夏文明”这一核心表达,讲述了一个个华夏文明的动人故事。通过互联网思维模式,运用VR、5G等科学技术,河南卫视将人们眼中严肃的历史故事转化为美妙绝伦的视觉盛宴,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在各种亚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播优秀文化,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1]

自《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以来,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国风热潮,中国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走红。李子柒等网络主播展现田园生活的视频创下播放纪录,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彰显出独特且无法复制的魅力,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2]。丰沛的传统文化借由现代技术转译,成为新时代的华彩。如何让这些优秀文化在未来继续发扬和传播,河南卫视的“出圈”提供了新的借鉴与启示。

2 “奇妙游”的出圈密碼

2021年大年初一,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在网上走红,唐俑小姐姐演绎出了大唐宫廷夜宴的盛况,单个视频在一天的时间里被看了1 000万次。而端午奇妙夜在全网达到了50亿的播放量,播出后的48小时内,总共上了19次热搜,微博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0亿。

其中水下节目《祈》,被众多网友频频转发,讨论热度持续提升,更是为河南卫视晚会的“出圈”实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1 尊重历史,大胆创新

“可以说,移动设备的诞生和发展对电视节目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3]有了科学技术的加持,制作团队在节目的呈现上有了大胆的创新。但在内容方面,团队却丝毫没有放松,因此制作团队在节目的内容创作上十分慎重。科技的创新和真实的故事相结合,一改往日人们眼中呆板空洞的传统文化形式,通过大胆的创新,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样貌与内涵。

例如,《唐宫夜宴》中,河南卫视团队打造出来“唐小妹”的形象,瞬间让节目充满了亲和力,将节目变得生活化。《端午奇妙游》则是创新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以4个“唐小妹”的端午游记为主线,讲述了《唐宫夜宴》的前传。这些节目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耐人寻味。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原名《祈》)则是将舞台带到了水下,用全新的形式展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优雅姿态。跳跃性的思维和惊艳的审美完全迎合了当代年轻人追求新奇的特点,引发了无数赞叹。

无论是故事还是视觉上的审美,河南卫视无不大胆创新,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在当下内容同质化严重的互联网时代,这些节目无疑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2.2 科技赋能,传承文化

从洛阳应天门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从中医药文化到中国武术,从美食到服饰,节目组为观众们呈现出的无一不是河南本省的文化象征。

当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的优秀文化相互碰撞,便是一场颠覆性的视觉盛宴。“通过现场呈现,人们能清晰而直观地获取信息,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4]观看节目时,更有网友直呼自己是不是看到了神仙。而这,就是河南卫视在传统节日系列演出中为大家精心打造出来的画面。

在《唐宫夜宴》中,导演运用了5G+AR的技术,使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在视觉上,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加入了水墨画等传统文化元素,生动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唐宫小姐姐”从画卷中走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文化瑰宝活了起来,这些严肃、有距离感的历史形象在技术的加持下变得鲜活而有趣,为年轻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龙门金刚》除了实景拍摄以外,还运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后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从而实现了“复原”,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更符合现阶段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5],从而赢得受众的喜爱。

在展现美的同时,制作团队不忘赋予作品情感元素,“通过与用户共情,增强用户黏性”[6]。在科技元素的加持下,原本端坐于石窟中的佛像变得栩栩如生,加上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以及效果呈现,最终展现出一种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魅力,给观众们带来了强烈的互动感。以传统的内容为核心,包装先进的科学技术,强烈的在场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绝美的画面与当下公众的审美不谋而合。

2.3 打磨细节,展现美感

从妆容到服装再到舞台的场景设计,制作团队无不细心打磨。《唐宫夜宴》中的14名演员为了贴合唐俑宫女的原型,呈现出少女们鼓鼓的脸颊,会在嘴里塞上棉花。而演员们的妆容则是细致入微到眼线的粗细程度,直尖收放的角度也同样是创作团队反复推敲的重点。

水下舞蹈《祈》惊艳了无数观众,然而,演员在背后的付出也是人们不能想象的。舞者“人鱼灏浩”为表演这段舞蹈,在水下足足泡了26个小时,每隔50秒换气一次,一天上上下下就有200多次,而在舞者身上绑着的渔线,还经常会把皮肤割伤。但正是对细节一次次的打磨,才有了洛神在水中飞天的惊艳画面。

无论是选题风格、服装道具,还是演员的妆容,节目组全部都做到了极致。演员的敬业程度也令人敬佩。在表演的过程中,节目组十分注重对于历史细节的场景再现,从而让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产生一种代入感[7]。这再一次印证了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所说,“所有的宣传都依靠情感诉求来传递信息”。团队的付出都是对作品的敬畏,匠心所致都是对历史的尊重,最终才能给大家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

3 传统文化的“出圈”启示

3.1 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积淀下来,展现出无限的魅力,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在文艺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不忘根本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有了正确的指引和强有力的“根”,创新和发展才有了不竭的动力。

从《国家宝藏》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不难看出,众多节目在尊重历史、弘扬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赢得了受众的喜爱,获得了很高的热度。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也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文化、历史故事的热爱,更推动了中国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自身历久弥新,更在于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热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以获得流量为出发点,也不为打造所谓的“爆款”,“新媒体时代,内容是将受众转换为平台忠粉的终极法宝”[8]。河南卫视的“出圈”让人们意识到,根本不用刻意煽情,优秀文化自身就能为世人带来感动。而这些精彩的内容终将会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获得优异的成绩。

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意味着,要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延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其内涵博大精深,需要每一位创作者对其深入研究,只有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奥义,才能将其中的精华传播给广大受众,和每一位中华儿女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认同。

3.2 坚持不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这意味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始终是创作应该坚持的主线和任务。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和形式让观众应接不暇,而千篇一律的内容又让观众感到无趣。要想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传统文化,则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以创新的话语体系和审美方式进行诠释,从而在信息洪流中占据优势。

坚持创新,首先要注重内容的创新。而内容的创新首先要对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在当下将历史文化经典与时代特性相结合,是实现文化创新传承的基本途径,而‘总结、废除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有效话语策略。”[9]内容的创新要立足于人民的需要,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深耕和挖掘,创作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要在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它们独特的优势和长处。

其次,要重视形式上的创新。要想在众多的内容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让传统文化的呈现适应差异化、分众化的趋势。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演员妆容都需要有所突破。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节目的呈现力求为观众带来现场感和互动感,进而与观众产生共鸣。“随着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越来越清晰,形塑文化展演,以此催生对身份的认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10]

3.3 培养互联网思维

《唐宫夜宴》在电视平台播出之后,河南卫视便在大象新闻、大象网等融媒体平台和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推出了“唐小妹”以及《唐宫夜宴》的幕后花絮,这种全平台的宣传方式为话题热度的提升提供了便捷渠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强有力地实现了跨圈层、跨年龄的多层次传播。

“提高文化思想水平,教育先行在当下尤为重要。”[11]面临新媒体时代受众分散化、阅读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传统媒体必须培养相应的互联网思维,才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的环境,担当起这个重任。

在前期的视频制作上,创作者可以制作适合在朋友圈传播的竖屏视频,利用人际间的传播为产品造势。善于运用各种社交平台,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向受众进行宣传,表达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另外,在内容推送过程中,可以利用用户画像进行精准推送,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性需求。此外,也要重视后期的数据结果,对观看人数、群体特征以及各个片段的收视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为后续的节目制作提供详尽的参考。

4 结语

河南卫视的成功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位创作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形式,不断创新,不断打磨,将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出绝美的视觉奇观,把流失的年轻观众重新拉回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解文峰,解宸龙.守正创新:社会化媒体时代乡土原创短视频传播分析:以@滇西小哥、@牛爱芳的小春花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8):118-119.

[2] 王香.东方气韵:故宫文化與美妆产品的跨界融合:以毛戈平文化营销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5):82-83.

[3] 蒋欣悦.新媒介赋权下网络语言特征分析:以“凡尔赛文学”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8):124-125.

[4] 薛静.论新媒体时代我国的抗洪新闻传播:以人民日报、人民前线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8):126-127.

[5] 王香.浅析传统茶文化价值与发展策略[J].汉字文化,2021(11):168-169.

[6] 秦一阁.网络背景下热词“打工人”传播的动因[J].艺术科技,2021,34(8):251-252.

[7] 廖声武,郑永涛.文博类综艺节目创新路径及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2):109-111.

[8] 张璐.传统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短音频”发展困境及破局之思[J].艺术科技,2021,34(9):104-105.

[9] 张涛.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和价值意义:以《平“语”近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1(18):175-176.

[10] 洪方雯.媒体融合视域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路径探索:以2021河南卫视《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7):105-107.

[11] 黄睿,杨思琪.唐代山水田园诗及其对现代生态文学的启示[J].艺术科技,2021,34(10):49-50.

作者简介:李怡威(199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传播。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