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传统、最先锋、最内心

2022-05-25文|老

出版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昆曲日记戏剧

文|老 驹

策划者、编者、设计者秉持精品出版之愿,努力唱好与作者的对手戏,协力完成三部曲,实现了柯军从最传统到最先锋到达最内心的艺术表达。

2017 年以来,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在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编著出版多种图书,有其昆曲表演技艺传承之作《说戏》,有其昆曲实验创新作品集《素昆》。此外,还主编其传字辈师父郑传鑑先生的艺术传记《艺传流芳》、中英两国创意戏剧作品《汤莎会邯郸梦》(主创手记、剧评集,中、英两个版本)等。2021 年初,柯军在bilibili 网站开通《柯军说戏》视频栏目,面向年轻网友普及昆曲艺术,反响甚好,当年获评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

2022 年初柯军再推力作,个人昆曲日记《念白》出版,继《说戏》《素昆》之后,完成其昆曲主题图书三部曲——从最传统到最先锋到达最内心。身兼数职、日常事务繁忙的柯军何以能接二连三出书并屡获殊荣?私人写作的日记是否适合公开出版?最新这本《念白》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作为上述图书的策划编辑,笔者拟从有什么、选什么以及出成什么三个方面分享《念白》的出版故事。

出版背景:有什么

提到柯军的图书,首先要介绍一下《说戏》与《素昆》。《说戏》以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出柯军主演的11 出经典昆剧折子戏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昆艺秘技等,图书出版后获评2017 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 年度“中国好书”;《素昆》则收录了柯军近10 年来对昆曲的创新探索作品7 种,包括《余韵》《浮士德与浮士德》《藏·奔》《新录鬼簿》《夜奔》《319·回首紫禁城》《邯郸梦》,每出戏包括导演阐述、剧本、对话,书中柯军《我的新概念昆曲观》一文最能体现其创新探索的戏曲艺术观念,该书获评2020 年凤凰好书、2021 年中国“最美的书”。柯军以“最传统、最先锋”作为其昆曲表演和创作思想的两仪,《说戏》和《素昆》即是此两个维度的集大成之作。

两本代表作之后,一般作者或许就放马南山、解甲归田了,但柯军到底是那个勇猛精进的大武生,还有挖掘不尽的内容资源可供出版传布。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难能可贵的爱好,积累也颇多。譬如他的书法和篆刻,书法临米芾写得非常出色,篆刻这手绝活他刻了有30多年,年轻时即可以代人刻章补贴家用。南京印社专业刊物《印说》(2021 年第4 期)刊登柯军书法篆刻品赏专题,主编徐利明先生撰文《印人柯军》对其特别推荐,可见其书印艺术的专业水准。

最让人惊讶的是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他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与昆曲有关的活动、演出以及他对艺术非常本真的思考,经年累月,竟积累了100 多万字。他的志向是要一直写下去,坚持到80 岁。已写好的百万字日记,是不是也可以编成一本书呢?《素昆》之后,我们很自然地聊起了将这些昆曲日记选编出版一事。

开始的时候,柯军也略有忐忑——《说戏》《素昆》之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出一本图书,是否有点急功近利?

在笔者看来,作为非遗传承人,柯军即是昆曲艺术的布道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涯》中提到,“演员的任务不是在幕布落下之后就算完结了,在生活中他也应该成为美的代表者和传播者”。柯军之于昆曲,正是这样一位代表者和传播者。站在出版人的角度,将一位视昆曲为生命的当代艺术家深厚的积淀与鲜活的思想转化成图书,既是一种难得的机缘,也是一种书以载道的职业使命。

在新书付梓之际,两位昆曲大家相继离世。一位是柯军的开蒙恩师张金龙先生,他因病卧床十多年后于去年底去世,还有一位是昆曲摘梅第一人、无数人心中的“最美杜丽娘”张继青老师,于今年初仙逝。《念白》中有多篇柯军回忆恩师以及记录与张老师交往的日记,体现了昆曲艺术的代代相传。两位的逝去,对当代昆曲界是重大的损失,对于柯军而言也是莫大的痛惜与遗憾。某种意义上,这正是柯军多年来为昆曲奔走、不断推出作品、出版昆曲图书的原因所在。《念白》中有一篇《不是等到快要死了才想到抢救》,后记有言:为了昆曲的传承与传播,我只怕来不及。

编辑过程:选什么

柯军的另一个疑惑是日记是否适合公之于众。对于编辑而言,这不是一个判断题,而是一个选择题。合适的内容,即是适合出版的——听起来像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100 多万字,上千篇日记,写作跨度有10 年以上。如何选、选什么,这其实是考验编辑的眼力之处。在正式选编之前,我们也进行了“头脑风暴”,召开神仙会,邀请专家来出招。现代快报社《读品周刊》的杜逊贵主编和王凡记者,从文本的日常叙述性和媒体传播角度提了一些较好的意见和建议。社里同事也从设计、宣传等不同角度谈了各自的想法。

研讨会上大家充分交流,既见仁见智,也莫衷一是。最后笔者提炼出“戏味”这一选文原则。一篇日记,千字以内,是否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否有引人入胜的悬念,是否有回味无穷的韵味,是否有戏,是否有戏剧性,以此作为一位戏剧家日记集独特的选文标准。换而言之,本书的编辑出发点首先并不是为柯军再出一本书,而是为昆曲迷和泛文化读者出一本大家能感兴趣并能读得下去的书。

日记体散篇的先天优势是读着不累,而文本的编选,则还须讲究好看,有戏就好看。柯军以此为标准进行了首轮筛选,选出了400 余篇带着“戏味”的日记。社里编辑团队又进行了二轮筛选,删除重复的,保留最有戏剧性的200 余篇。

其中有一篇《写不动了》,讲柯军在2008 年8 月7日这天响排《顾炎武》,上午8 点练功,9 点开排。一天排四场戏,每一场都排好几遍,回到驻地后柯军仍坚持写日记。有别于其他千字文,这篇日记仅有200 字左右。最后几句是“浑身酸痛,抬不起手来,也写不动日记了。写不动了,写不动了”。此篇虽寥寥数语,却真实呈现了演员排戏之辛苦,尤其是“写不动了,写不动了”两句,仿佛林冲《夜奔》之“哪搭儿相求救”,戏味十足。

相比于传统文献整理式的名家日记出版,《念白》的编辑工作更讲究取舍与裁量。对编辑和设计而言,还有一个挑战是《说戏》《素昆》珠玉在前,《念白》的内容编排和呈现形态如何能接得住。前面两种书的荣誉越多,编辑《念白》的难度就越大。所幸我们找准了这本书的内容定位,经过了编辑设计团队多回合的“淬火”,定稿分传承、幕后、往来、独白、日常五章,真实地呈现了一位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他对昆曲艺术每时每刻的思考与探寻,他从各路文艺名家身上所吸收的艺术养分以及支撑他取得诸多艺术成就背后的综合艺术修养。

图书定位:出成什么

从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武生到舞台下的昆曲代表者、传播者,回答了柯军昆曲日记是否适合出版的问题;通过对百万字内容的“戏味”精选,解决了文本立足点也就是可读性问题。然而,要打造一本能接续《说戏》《素昆》的佳作,还得回答第三个问题——《念白》究竟能做成什么段位的一本书?

面对柯军这样一位有思想的戏剧家,编辑他的昆曲日记,显然还要有一点戏剧史的学术眼光和专业意识,所对标的同类书,也得是宗师级别的代表作。所谓取乎其上,才得乎其中。

柯军与徒弟在苏州博物馆雨中表演实验版《夜奔》

其实最初策划的主书名叫《武生的念白》,念白是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武生习惯在舞台上着大靠持长枪,挥斥间千军万马驰骋沙场,或筋斗翻腾勇猛矫健。五字短语,题眼中自有冲突,颇有戏味。后经再三斟酌,主书名定为《念白》,以此形成三部曲的统一。相对而言,《念白》更显内敛稳重,返璞归真。

学戏剧的都知道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代表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20 世纪以来,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创造的戏剧艺术,体现了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和戏剧美学思想。其中两位大师出版过类似的艺术传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涯》和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四十年》,都属回忆录。

《念白》中的日记则属进行时,还在活泼泼地生长,其潜在的戏剧史价值,还取决于柯军在昆曲事业上的不断开拓和自我升华。柯军在作者简介中将自己定位为传承者、探索者、书写者,书中《字以人贵》一篇坦陈自己的人生志向:“所以我还是要不忘初心,把方向和精力定在昆曲之路上,要在演好人物、参悟艺术之道上下功夫。书法、篆刻、写文章,这些只是日常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状态罢了。要牢牢记住自己做不了书法家,也不可能是篆刻家。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就是一个昆曲演员,一个刻苦练戏、认真演戏、思考说戏、无私传戏的昆曲传承人。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有效传承更崇高的了。”

如 果 说《 说戏》《素昆》分别体现了柯军最传统与最先锋的艺术表演和戏剧创作精华,《念白》则是柯军的昆曲谈艺录,是一位优秀表演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在这一篇篇日常又不同寻常的日记里,写满了柯军对昆曲满腔之爱和他所经受之痛,表达了他视昆曲为生命之艺术志向和人生追求。

编辑过程中,本着打造一本可读、耐读之作,从书名推敲到章节设置、到结构调整、到文本梳理、到图片选配,我们尽可能地将柯军私写作的一篇篇日记转化为一本可供广大读者分享的一位戏剧家的故事书。

在《念白》开场白中有这么一段:

“一出戏,唱、念、做、打。四两唱,千斤白。

唱是有曲谱的,标注着鲜明的音符、旋律、节奏。

念白貌似没有,其实也讲究音高、旋律和节奏。

有独白,有对白,有群白,有盖白,有接白,有抢白。

还有无声的念白——内心的潜台词。

多年来的日记如同舞台之外的念白,自言自语,三言两语,闲言碎语,轻言细语,千言万语,是念白,也是表白。”

《念白》以日记的方式立体呈现了柯军的昆曲观念和艺术思想,作为柯军对“昆曲传习所”成立100 周年的致意之作,既是一位师从传字辈的昆曲演员赓续艺脉之作,也是一位知天命的艺术家矢志不渝之作。《念白》记录了昆曲、记录了生活、记录了时代,其中的师徒情、师友谊、生活味和烟火气,饱含艺术人生的况味与质感,值得细细品读。

在与柯军这位优秀艺术家同行的过程中,策划者、编者、设计者秉持精品出版之愿,努力唱好与作者的对手戏,协力完成《说戏》《素昆》《念白》三部曲,实现了柯军从最传统到最先锋到达最内心的艺术表达。■

猜你喜欢

昆曲日记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戏剧类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补园和昆曲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