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并打磨最纯净最有价值的精神钻石

2022-05-25王雨婷

出版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江儿童文学草原

文|王雨婷

“在儿童文学里,我一定要发掘并打磨最纯净最有价值的精神钻石,置放在一任透彻的原始的蔚蓝下,吸引一双双跟钻石同样清澈的眼睛。”

2022 年2 月,著名作家杨志军的新作《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正式出版了。杨老师一如既往地以慷慨激昂的情感和深邃广博的思想进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向这片他寄予了无限深情的雪域高原,献上了一曲礼赞动物、礼赞自然、礼赞生命的三江源之歌。

缘起:一场旷日经年的约定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一书的出版,对我们而言,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喜悦的等待。

2018 年9 月,我和谈炜萍主任飞往青岛拜访杨志军老师。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杨老师还特意带我们观赏青岛美丽的海景。那天,虽然我们满目碧海,但内心激荡着一片葳蕤的草原——因为杨老师兴致勃勃地跟我们分享他在草原上的故事呢!

杨老师曾在青藏高原上生活了40 多年,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杨老师的母亲是一位医生,常下牧区巡回医疗,有时候藏族同胞来看病,就住在他家。藏族同胞睡不惯床,来了就睡地上,皮袍的腰带一松,就是一床暖和的被子了。杨老师也乐滋滋地跟他们一起玩,吃他们做的奶皮子,跟他们学说藏语。他还常跟着牧民们去草原,跟牧狗赛跑,学摔跤,在羊群里寻找喜欢的羊羔……回忆起那段岁月,杨老师的眼神里迸发出无限童真以及对那种散淡自由的草原生活的深深眷恋。

杨老师说他小时候还养过许多动物,草原鼢鼠、斑头雁的雏鸟、松鼠、藏獒……他最喜欢的是一只红嘴鸦,每天放学后,红嘴鸦都会远远飞来,落在他的肩膀上,陪他一起回家。杨老师神怿气愉地跟我们分享了人与动物间的有趣故事,我们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仿佛踏上了那个纯澈而博大、真实而神秘、温情而质朴的青藏高原,与那些动物嬉戏耍闹。斑头雁、藏獒、藏羚羊、雪豹、猞猁等这些草原上的生物,对城市里生活的孩子而言,是陌生的,但也是迷人的。于是我们与杨老师约定,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作为“藏地少年”系列的第二部,献给我们的小读者。

从那天起,我们便开始了等待。这一等,就是三年。

创作:一份悄然而至的惊喜

2021 年4 月,杨老师告诉我们:“上次与你们约定的书稿,我很快就能动笔了。年底能交稿。”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过多问询杨老师的创作进度,杨老师笔力深厚,自然不需要我们在创作阶段过多“干预”。

2021 年9 月底,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因为《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获奖,杨老师和我们出版方都受邀出席。头天晚上,我们约见杨老师,想跟他叙叙旧。没想到一碰面,杨老师便从背包里拿出一个U 盘递给我。我当时非常诧异:“这是什么呀?”杨老师淡然一笑:“是你想要的。”我恍然大悟——书稿!那一刻我们都欣喜若狂,没想到在早秋的北京,我们提前收到了这份珍贵的“见面礼”!

那天晚上,我便迫不及待打开电脑开始品读书稿——《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三江源”远在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扎西德勒”是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是牧民们挂在嘴边的祝福语。虽然这两个词裹挟着草原、冰川、河流的气息跨越千山万水而来,但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

那晚,我沉醉在精彩纷呈的故事中,睡意全无。作品开篇就营造出紧张、急迫的氛围:汉族男孩小海的爸爸失踪了,他和妈妈为了寻找爸爸,一步一步走进高拔宏阔的三江源。于是,一部大戏便随着这场寻父之旅拉开了帷幕。在寻找的征程中,小海发现了跟踪而来的救护站的动物们:红嘴鸦阳阳、赤麻鸭丢丢、金雕小白、斑头雁大叔、黑颈鹤姑姑、藏獒多吉……通过小海记忆的不断闪回,作者将这些动物是如何受伤、如何被解救、如何来到救护站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动物既充满生机勃勃的野性气质,又饱含温情脉脉的忠肝义胆。

最让我欣喜的是,相较于《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杨老师在新作上有了诸多超越,特别是对儿童视角的把握更为明确,对儿童心理和儿童语言的处理也更为贴切。作为一位优秀的成人文学作家,杨老师真正做到了准确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让诸多宏大主题的表达与儿童的体认之间有更为自然的融合。

或许是对那片曾经滋养了他身心的草原太过熟悉,杨老师创作得十分顺畅,短短四个月就完成了这部17 万字的书稿。然而,杨老师绝不仅仅停留在对童年的追忆和对文学风景的描摹上,而是将其在三江源生活多年的体验与情感融入其中。这种经由文学的方式介入对社会和精神、自然与生态、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让《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在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上超越了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

第二天在颁奖典礼上,我问杨老师:“您将这些深度的思考写到作品中,不担心小读者难以理解吗?”杨老师说:“一个有良知的写作者,应当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孩子。我不要求孩子在这个阶段能全部理解我的思考、我的思想,但是我相信,他们总会有所得,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如果我不写,是我的失职。”杨老师的话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看到一位有情怀、有力量的写作者,是如何尊重读者、敬畏文字的。

出版:一次携手并进的超越

收到初稿后,集团和上级领导部门都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了一个专门项目团队,社领导、编辑、印制、营销、发行等所有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大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多点发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除了分管领导、部门主任和责编仔细研读书稿外,我们还邀请了多位权威专家进行审读,并且找了几位小读者试读。虽然大家都对初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气象宏阔、意蕴悠远的厚重之作,但秉持着千锤百炼出精品的出版理念,我们还是向杨老师提出了叙事节奏整体调整、局部情节精细处理等修改意见。杨老师先后精心修改了三稿,终于在2021 年11月定稿。

定稿后,我们就快马加鞭进入了编加环节。由于作品的背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所以很多细节需要向杨老师求证:小到一个藏族聚居区地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母牦牛奶的蛋白含量、高原上空气含氧量的科学说法,大到三江源源头水系三种不同发源形态的保护举措、三江源面临的物种危机和环境危机、遏制草原退化的“金雕计划”等,他都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杨老师的博学、审慎和严谨,让我受益匪浅。

为了帮助读者对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知,我们请青年插画师郭牛绘制了两个三折大拉页,一张全景式展现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18 种动物,一张简洁明了地再现小海到三江源寻找父亲的路线。作品的封面图邀请了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国宝守护人、青年插画家叶露盈绘制,她以藏族地区常用和尊崇的白、蓝、红、黄、绿色为主色调,绘制了一个藏族男孩手捧一条寓意为“扎西德勒”的哈达。哈达无限延伸,与广袤的草原融为一体,就像一条蜿蜒流淌的孕育着草原生命的母亲河。绘制内插的颜青老师画功纯熟,用妙笔再现了三江源辽阔壮美、绚丽多姿的高原风光。

杨老师的语言像长风中猎猎奔腾的牧马,具有史诗般的抒情与激昂。为了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审美体验,我们邀请中央电视台原主播陈怀杰老师录制了有声书。尤为难得的是,青年歌唱家李剑老师还根据不同情境,对书中的十几首歌谣逐一谱曲、演奏。两位老师用气势浑融、明快粗率的声音,进一步演绎出作品语言的韵律之美。

图书付印前,我们又多次召开营销专题会议,有重点、有节奏地对图书进行营销推广。目前,图书出版了一个多月,销量近3 万册,入选了2022 年1—2 月“中国好书”榜单、2022 年3 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等多个权威榜单,并且已经实现了法语和波斯语的版权输出。

“藏地少年”第一部《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出版后,一举拿下了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诸多荣誉,好评如潮。很多读者希望能早日读到第二部、第三部,但杨老师说:“成人文学我可以一部接一部地写,儿童文学却要隔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下一部。要么不写,要么就写得有所超越。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想,在这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里,杨老师很好地完成了这份超越。

“在儿童文学里,我一定要发掘并打磨最纯净最有价值的精神钻石,置放在一任透彻的原始的蔚蓝下,吸引一双双跟钻石同样清澈的眼睛。”这是杨老师坚守的创作理念——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童书编辑应该秉持的初心呢?■

猜你喜欢

三江儿童文学草原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讲解《草原图》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三江并流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可可托海的草原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