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奥之约,巾帼一起向未来

2022-05-24王晓艳陈昊晴王梓蓉邵玮申敏夏杨华

现代妇女 2022年5期
关键词:冬奥冰雪运动员

王晓艳 陈昊晴 王梓蓉 邵玮 申敏夏 杨华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的愿望如今已成为现实。体育是国家强盛的一个标识,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象征。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增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自2015年7月30日申办成功,6年多来,多少人为筹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贡献智慧和力量,其中,女性的担当和作为不可小觑,成为亮丽风景。“参与冬奥、奉献冬奥、服务冬奥”,冬梦飞扬,巾帼一起向未来,奋力谱写服务保障冬奥会精彩篇章。

冰雪玫瑰,势不可挡“她”力量

30年前的法国阿尔贝维尔第16届冬奥会上,叶乔波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枚奖牌,实现了中国冬季项目奖牌“零的突破”。30年來,中国共组队参加了11届冬季奥运会,获得了62枚奖牌,其中40枚是冰雪女将拼来的。担任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叶乔波说,北京冬奥会女性运动员的参赛比例进一步提高,成为一大亮点。

不舍冰雪再尽心力

“运动员是奥运会的主角,北京冬奥会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没想到我们这些老运动员还能继续发挥余热,许多奥运选手都毫无保留地将运动生涯的经验和感悟传达给冬奥组委。”叶乔波就场馆建设、竞赛组织、运动员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十几条建议,事无巨细,饱含关爱。

“我们作为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运动员,训练条件十分艰苦,为了能早上一天冰,甚至掉到了冰窟窿里,比谁练得多,比谁练得苦。随着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运动员比拼的更多是综合素质与能力,这反而有利于‘年长的运动员创造成绩,奥运赛场上出现了很多‘妈妈运动员,因此,我们要为她们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尽可能让她们能兼顾到比赛和家庭,以好心情、好心态,创造好成绩。”

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与夏季奥运会相比,我国冬奥会项目起步较晚。主要受制于场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冰雪运动普及程度不高、竞技水平落后。2015年7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作为“双奥之城”,冬季体育项目更是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提前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充分利用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形成的热潮,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体推进,成为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持续发展的方向。

巾帼不让须眉

叶乔波至今难忘,1980年中国首次参赛冬奥会,西方媒体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中国两个第一:第一次参赛、成绩倒数第一》。从那时起,她和许多队员一样,发誓要摘掉这个被嘲讽的标签。经过12年的拼搏,在1992年法国第16届冬奥会上,叶乔波夺得银牌。从此,每一届冬奥会,中国队都战绩不菲,陈璐、徐囡囡、杨扬、王濛等都在冰雪赛场最高领奖台上留下倩影。叶乔波笑着说:“冬奥会上很多‘零的突破都是女运动员实现的,她们在冬奥会上争金夺银,参与和见证了我国冰雪运动从低谷走向国际体育大舞台的崛起。”

女性在体育竞技舞台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可取代。此次北京冬奥会男、女运动员人数分别是1578人和1314人,女性参赛人数达到历史新高,与参赛男运动员趋于平衡。巾帼不让须眉,体现了《奥林匹克宪章》中“男女运动员均应得到平等对待”的精神。

赛事保障,赛场内外“她”担当

赛道上,运动员奋力拼搏;赛道外,本着“参与冬奥、奉献冬奥、服务冬奥”的美好愿望,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她们默默付出,为赛事全程保驾护航。

首登冬奥会赛场的冰壶女裁判

中国冬季项目起步较晚,相应的配套工作人员较为稀缺。统计显示,自1992年到2018年的8届冬奥会中,中国共有22人次担任裁判,大部分集中在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项目,2018年冬奥会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首次出现中国裁判的身影。而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有4名中国冰壶裁判首次执裁,两位女性赫然在列,其中一位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老师李凌姝。

学冰壶、做教练,组建学校冰壶队、考取一级裁判员资格、执裁国际比赛,直到登上北京冬奥会的裁判席,李凌姝一路拼搏、一路成长。

得益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北冰南展”发展规划,2011年李凌姝被学校推荐进入上海冰壶人才培养计划。随后,她在学校开设冰壶选修课,给很多“没见过雪”的南方孩子打开了一片冰天雪地,“限量发售”的冰壶课一课难求。

李凌姝在本次冬奥会担任副计时长,主要任务是管理4条赛道的计时员,一旦计时员出现任何疏漏,她就要挺身而出,及时处理和更改。为了和国际裁判们零障碍交流,李凌姝几乎每天都在精进英语。上线上培训班、跟私教课程,确保不会因为任何语言沟通问题,造成执裁失误。李凌姝从零起步,和计时长、工程师一起反复测试找问题,手头的小本子上用中英文密密麻麻交替记录着各种要点。

裁判规则也有所更新。她随身携带着《冰壶规则和竞赛规则》中英文两本小册子,一有时间就学习、记录,仿佛好学生的“错题本”,她对裁判新规的理解,也在“烂笔头”中不断更新。

冰壶比赛非常熬人,一场比赛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任何情况下开小差都可能导致裁判失误。李凌姝说:“只有用专注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对待冰壶项目,才称得上是合格的裁判。”

气象巾帼追逐更精准更精细

与夏季奥运会项目多在体育场馆内举行不同,冬奥会项目多在室外山地举行,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大,尤其是北京冬季的大风、低温、能见度等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发挥。

在冬奥气象保障团队中,女性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无到有建设山地气象站、从0到1重构预报系统、从预报到服务的精准抵达,都不乏她们的身影。

延庆赛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张曼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次登上冬奥会延庆赛区海坨山区域时,当地向导看了看唯一的女性张曼有点儿担心:“女同志啊?那可能挺费劲,还有点儿危险。”张曼却笑了笑,像以往上山一样,带着六七个人的队伍就出发了。这一走,开始了7年百余次攀越海坨山的征途,他们的任务是在这座荒山上,寻找合适的点位,建设4个气象监测站,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提供气象数据。以张曼为代表的“先行者”们,用双脚丈量着连路都没有的小海坨山,实现了气象站从无到有的建设。

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有了气象站等设备的监测数据后,接力棒就交给了天气预报员。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时少英,是延庆赛区冬奥气象服务团队隊长,主要负责延庆赛区高山滑雪项目的天气预报。

高山滑雪赛场环境水平距离短、垂直落差大。海拔落差每100米,气象环境就有天壤之别;翻过一道山梁,又是另一番光景。对于预报来说,面临山区复杂地形下“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考验,站点预报以及常规的网格差值预报不能满足对赛事保障的要求。

但越是困难,越要敢于担当。时少英带领预报员团队展开了3个冬季的训练,更加熟悉各个赛道的地形,摸索出了各气象要素垂直变化的规律,从硬件着手,不断完善山地预报模型,从软处提升,在人工订正和服务中更加精细。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天气预报“睿图-睿思”系统由此诞生,首次实现了复杂地形下“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根据气象服务团队提供的天气预报,14项赛事的官方训练或比赛进行了赛程调整。

酷炫科技,凝聚“她”智慧?

“科技冬奥”,一项项“黑科技”、新成果得以应用,为冬奥披上一层酷炫的科技色彩,而女科技工作者的参与,为冬奥注入了更多温柔与浪漫。

让“雪飞天”风姿持续美丽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盟工作室副所长窦光璐,全程参与了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及配套项目的设计。通过技术攻关,结合女性审美,将科技感满满的滑雪大跳台,变成人们口中亲切的“高跟鞋”。相较“高跟鞋”,窦光璐更喜欢首钢大跳台的另一个名字——“雪飞天”,因为它的设计中融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元素,飞天飘带的曲线与大跳跃的曲线十分契合,为当代体育项目增加了可识别的中国文化元素,也展现了现代科技中的独特女性视角。

场馆建设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中之重,要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展示中国风格。在建设位置上,既要保持场馆和环境的契合与美感,又要保护首钢百年的工业遗址,这让与冰雪项目场馆鲜有接触,又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中国设计团队犯了难。

最终经过各方努力,首钢滑雪大跳台和冷却塔自然衔接,完美重塑了北京西部的天际线,斜行电梯的轮廓线与冷却塔的弧线大致呈小角度对称分布,展现出独特的风姿与魅力,成为世界上首个为单板大跳台项目建设的永久性场馆。

响应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窦光璐及其团队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赛时需求和赛后利用。以国际雪联给出的运动曲线为依据,加长了大跳台的长度和坡面曲线高度,挑战赛道的快速切换。他们研究出了像钻石一样的四面体新模块,经过组合排列,用4个最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把已有的跳台结构和剖面连接,在48小时内实现可变剖面,让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在场地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在国内尚属首创。新模块可折叠、省空间,大大降低了仓储费用,不但能在跳台上做搭建,还能“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用于搭建临时舞台或者观众席。模块本身造价不贵,能灵活重复利用,可持续性很强。

可持续还体现在对场馆本身的利用,竞技运动相关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其未来使用的主要方向,还将作为京西冬奥公园的一部分对市民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活动场地。窦光璐说:“作为建筑师,不只要让建筑壮观,还要让建筑成为老百姓喜欢的样子。首钢滑雪大跳台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当代体育项目,更融入了北京人的文化生活,我认为这也是奥运真正的意义。”

智能应急医疗处置随时待命

冰雪盛会的背后,有这样一套系统,汇集了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现场医护人员制定救治决策,让急救变得可视化。它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李静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共同开发的应急医疗处置决策系统。

这在大型国际赛事中尚无先例。李静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根据各个场馆容易引起的关键伤病情和主要应急医学保障场景,进行建模分析,第一时间通过人工智能的模型算法进行精准计算,得出不同时间窗内不良预后的风险评分,科学确定关键伤情,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危重伤病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快速预测功能将整个过程压缩到5秒左右,大大缩短了救援时间成本。

只要运动员穿戴上智能生命体征监测设备,人体相关生命指标会迅速监测并传导到后台,给出伤情智能风险评分,一旦达到临界值会自动报警,辅助医护人员对伤情进行动态判断……

“17种主要伤病情,18种应急模式……把每一种关键伤病情的医学语言转化成数据语言,再得出相应的算法。”李静笑着说,“我们的团队成员戏称自己是‘没有感情的算法机器,大家真的记不清计算了多少次。”3年下来,李静和团队成员俨然已经是半个医生,算法机器看着冰冷实则无比温暖,生命至上,医疗作为赛事保障随时待命!

冬奥之美,点亮“她”风采

形象景观设计是北京冬奥会鲜明的文化标志,传递着中国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具有高度的识别性,不仅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更完美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双奥之城”北京的形象与精神内涵。

千锤百炼的“冬梦”和“飞跃”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形象景观是一个完整的视觉体系,从会徽、色彩系统到核心图形等,女性在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中用心用情用力,以专业艺术素养、女性灵动细腻心思及视觉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会徽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教授,用质朴的话表达设计感受:“设计过程中崩溃过不止一次,最终坚持下来了。但每次修改都让会徽变得更完美,回过头看我倍感幸福。”

如何让世界既看到中国文化,又看到冰雪运动的魅力,林存真及其团队非常看重汉字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意义。核心图形的设计,将京张赛区的山形及长城形态,《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等与前沿科技相融合,呈现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会徽色彩系统经过对中国历史上代表性色彩的挖掘,对中国色彩文化的提炼以及对3个赛区城市色彩的分析得来,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体验和文化心理。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飞跃”,正是以书法为灵感来源,看似只有寥寥几笔的会徽,融入了层峦叠嶂的山形和运动员矫健的身姿,缤纷多彩的颜色更体现出冰雪运动、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内涵,以及热烈的节庆氛围和独有的长城文化魅力。从入选到最终确定下来,林存真和她的团队经历了长达8个月的封闭修改,上万次的修改提升,才有了两个会徽的完美呈现。会徽作为奥运会最重要的视觉标识,色彩鲜亮、线条流畅、寓意深远。

冬奥制服美得“像一幅中国古画”

制服装备同样是奥运会形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外观设计,旨在传递奥林匹克价值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愿景,传播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民族精神和奋进力量。

霞光红、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组成的制服装备涵盖大小17个品类,在京张赛区的山水长卷中,在中国风韵的冬季美景中,数万名冬奥会、冬残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披挂上陣。制服装备的视觉外观最终方案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贺阳说:“本次设计征集时,众多参赛作品处处蕴藏着中国文化,这说明我们对文化更自信了,理解也更深刻了。”

灰白色的雪山充满了中国水墨画韵味,浓厚淡薄的线条、远近虚实的层次将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视觉上构成一种中国式的雅致、含蓄。国际奥组委评价冬奥制服美得“像一幅中国古画”。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留白与意境,不是把山水画得多么像,而是表达寄情山水、海纳百川的情怀,这才是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包容的深刻内涵。”在她看来,山水本身就体现了君子人格、仁者之风,具有博大襟怀。这与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是契合的。

用雕塑语言展现东方之美

2019年12月25日,北京冬奥会大型主题雕塑《冬奥之约》落成于首钢冬奥园区,女雕塑家黄剑独创的七彩金雕塑,如今成了冬奥园区的艺术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中国少年“和和”与古希腊少女“美美”是和平与美好的化身,他们托举起奥运五环翩然起舞,他们张开和平之翼穿越漫漫时空,相约在北京冬奥会……来自“双奥之城”北京与古代奥运发源地的两位青年人炫舞于一片冰清玉洁的半球形雪花之上,雪花由手牵手的人字图案组成,寓意着全世界人民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构建更团结、更和美的奥运共同体,也诠释着北京冬奥会的主题——“纯洁冰雪,激情约会”。

20年的不断尝试与打磨,黄剑对七彩金工艺了然于心,色彩鲜亮,光彩夺目,她以此在北京冬奥会展现东方意象之美。艺术无国界,是不需要翻译的通用语言。奥运因和平而起、因和平而兴、因和平而发展。用雕塑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就是黄剑做奥运艺术设计的初心。

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历史镌刻下了这一笔,让我们铭记了“双奥之城”的荣耀时刻,也期待着一起走向未来的美好图景。

(整理自《中国妇女》)(责任编辑 张宇昕)

猜你喜欢

冬奥冰雪运动员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运动员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