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高校资源助力垃圾分类的研究

2022-05-23朱美军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厨余分类垃圾

王 晶,赵 爽,朱美军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01)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实施垃圾分类是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从社会文明、工业发展及产业调整等多个角度来看,垃圾分类治理的终端处理对整个城市面貌的改善具有好处,特别是当前国内外新冠疫情反复,合理科学地实行垃圾分类工作不仅能够从资源末端改善环境卫生,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还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营造健康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建设者和人才基地,应当积极响应“垃圾分类”政策,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1]。本文以垃圾分类工作为切入点,分析新时期高校垃圾分类教育模式,进一步促进高校的环保教育,助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

1 城市垃圾分类的特征性分析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内涌入大量人口,且人员分布密集,特征明显,受当地经济水平与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垃圾分类存在差异性,整体呈现垃圾生产点分散、垃圾产生量大、回收点集中不固定、收运难度较高和可回收再利用率低等特点。随着世界人口基数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全球厨余垃圾产生量暴增,给各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大量的厨余垃圾不仅造成粮食的巨大浪费,还对区域环境带来不同程度污染。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2018年~2021年统计的全球厨余垃圾的产生量来看,预计到2022年全球产生的厨余垃圾总量将超过8亿吨,这将对全球的环境形成巨大挑战,而目前城市垃圾比例中30%~40%为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内富含多种生物质资源,如能实现全社会化的资源重复利用,不仅有助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也符合城市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近些年,城市垃圾分类治理已在我国各个城市实施并开展,特别是一线城市中可以看出已取得相应的良好效果,并在不断完善细化,垃圾分类治理可以提升城市的环保形象,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空间的利用率,还可以在降低污染的同时将可回收的垃圾变废为宝[2]。但从国家环境的角度来看,垃圾分类工作任务依旧形势严峻,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城市垃圾分类问题中仍有许多制度法规亟须完善,并加以解决。

图1 2018~2021年全球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增长情况

2 垃圾分类处理重难点分析

2.1 垃圾分类缺乏理论设计

垃圾分类方面缺乏理论支撑,关于垃圾分类如何开展缺乏科学设计引导,且相关城市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公共区域虽实施垃圾分类管理,但个别区域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仍处于试点实验阶段,国家对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的分析政策指导[3]。我国一线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和厦门的城市垃圾分类整体比较趋同类似,上海则有明显区别。《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干垃圾视为其他垃圾,而湿垃圾则被列为易腐垃圾。而上述五座城市则全部实行四分法,即厨余垃圾(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而南京和桂林这两座城市关于垃圾分类则比较简单,分别为二分法和三分法。因此,各个城市的垃圾分类方法各有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在进行垃圾分类时,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辨别存在异议,再加上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各执己见,难以对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一致意见,从而使得垃圾分类工作缺乏规划统筹,未能构建较为系统完整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阻碍垃圾分类知识在全民中进行推广和普及,导致城市垃圾分类治理未取得良好效果,无法进行更为精准的分类和处理[4]。

2.2 参与垃圾分类人员意识行为转化度低

阶段行为变化理论中指出:行为转化可分为六个阶段,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为第一到第二阶段。垃圾分类从意识形态转化为行为阶段是阻碍全民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由于参与垃圾分类的人员难以转化为第二角色,即行为角色[5]。由于环卫工人和保洁人员的存在,让民众从心理上无意识地对保洁人员过度依赖,无法扮演城市环卫角色和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更无法体验到能亲自参与垃圾分类带来的心灵满足,成为制约意识行为转化的根本原因。街道办和环保部门对于垃圾的随意丢弃和垃圾分类管理不严格,也使得民众在进行垃圾分类时意识淡薄,甚至不予理会,从而阻碍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拖延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2.3 垃圾分类监管制度松散

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政府及相关管理部分的严格监管密不可分。一般情况下,城市环卫管理部门会将垃圾分类工作交予街道办或者社区环卫人员,虽然能有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但不会对社区居民和普通民众形成有效监督,从而导致民众监督区域空白,更多是将监督权行使至街道办或者辖区卫生保洁人员,这种监督制度实际上并无引导意义,反而让民众垃圾分类工作无法进行,成为垃圾分类和民众行为之间的一道隔阂,阻碍垃圾分类工作的正常普及[6]。对于“垃圾投放者”而言,垃圾即为无用物品,无法进行再使用,在这种情况之下,民众更偏向利用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生活垃圾的投放。在现阶段,城市垃圾分类意识无法转化为行为导向的情况下,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督无疑是限制垃圾乱投放,普及科学垃圾分类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城市在现阶段并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监管管理制度,因此无法从监管角度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监督,垃圾分类知识仍旧未在城市大众中进行教育和普及。

2.4 社会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较低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环保节能措施,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还是国民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倡导垃圾分类融入社会各阶层、融入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对全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城市街道社区目前已在广泛征集和推广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标语,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但宣传力度仍旧不够,部分城市区域、社会阶层对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认知度低,且整体动员力度不够,不足以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城市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存在系统缺失,缺乏标语引导和全民动员,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较低。因此,须加强垃圾分类宣传以促进城市垃圾分类有效实施。反观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回收,不仅注重垃圾分类细化程度,更是通过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和宣传语,醒目地摆放在社区和街道,形成良好的垃圾回收效果,通过颜色的艺术宣传方式来增强人们对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视,提高民众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参与感[7]。

3 发挥高校资源,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3.1 垃圾分类有助于提高环保意识,弘扬传统美德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政策引导,一种环保意识形态,从人文精神方面来讲也是一种环保塑造美的体现。珍惜目前所有能够再利用的资源,即为传统美德“节俭”的体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且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极强,如在高校阶段形成垃圾分类节能环保的意识,将高校作为学生环保意识的主阵地,将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培养节能环保理念,帮助大学生形成垃圾分类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参与也是高校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深入体现。开展垃圾分类回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通过行为转化,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垃圾分类可有效治理校园垃圾,转变学生对废弃物垃圾的错误看法,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让废弃资源实现再利用,创造出更大价值。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意识,身边环境的改善需要人人参与,为营造环保健康的校园环境而努力,从而向城市各个方面进行辐射,为垃圾分类在高校及各个地区顺利实施奠定人力基础[8]。

3.2 优化整合垃圾分类回收,能有效治理改善社会环境

高校作为学校师生聚集的密集场所,每天都会制造出大量生活垃圾。优化整合高校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不仅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能进一步促进改善环境治理[8]。以校园中最多见的厨余垃圾为例,厨余垃圾中含有较高的水分和有机质,容易滋生霉菌和微生物,更容易变质散发出气味,对校园空气造成污染。科学合理地处理厨余垃圾,有利于校园环境生态治理,从源头上让学生改掉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养成根据每日食用量均衡用餐的节约美德,还能进一步影响到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优化垃圾分类对校园垃圾产生量也能起到有效降低的作用,提高校园的清洁度,改善校园生活环境,对逐步养成环保意识也有巨大促进作用。

4 高校资源助力垃圾分类治理的有效途径

解决日益严重的垃圾治理问题,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个区域垃圾分类工作的特征,建立符合现实要求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实行垃圾分类工作要制度管理和意识行为双管齐下,以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细化研究并及时制定出有效对策,还应从整体思维,统筹兼顾的观点来分析进而解决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4.1 高校实行垃圾回收试点,为城市垃圾分类治理积累经验

当前阶段高校垃圾主要来源于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塑料垃圾和纸类垃圾三种类型。因此,在高校垃圾分类工作中,应着重考虑这三类垃圾的回收利用,根据高校的定点投放情况,分别放置此类垃圾回收桶,进一步便于垃圾投放和集中处理[9]。在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可在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产生垃圾的集中地带设置智能垃圾投放站,当学生进行垃圾投放时,可扫码将已经分类好的垃圾投进智能收集站,智能收集站就会将垃圾回收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记录,如若垃圾分类无误,系统就会自动积分,学生可通过手机上的智能软件,查看自己投放垃圾的准确与否和获取积分情况,积分达到一定要求时可兑换物质奖励,积分多少还可与学生季度综合素质考核和奖学金评比进行挂钩。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熟悉智能回收系统的操作,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让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有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环保意识与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断深入推进,为培养智能型垃圾回收人才、助力城市垃圾回收高效治理等积累宝贵经验。

4.2 利用“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科研成果,解决垃圾分类中的技术难题

应对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垃圾污染严重等问题,开设垃圾分类相关专业,不仅可以填补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人才空白,还能解决城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对塑造绿色环保城市,创新绿色回收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行,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垃圾分类处理的强制时代,但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人对于如何将垃圾正确分类问题痛苦不已,继而催生了“上门收垃圾”及“代扔垃圾”等新兴职业的出现[10]。对此国家住建部相关部门表示:计划在46个重点城市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标志着国家对垃圾回收工作将展开更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反映出国家对于垃圾回收治理的坚定决心。当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垃圾治理相关工作经验和技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较为缺乏,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高校作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输入基地,理应率先推行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加大对高校节能环保科研的专项基金投入,以项目研究、社团活动、校企合作等方式全面开展校园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工作,编制关于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分类标准、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操作办法和实施路径。

4.3 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积累垃圾分类回收成功经验

推行垃圾分类治理,不仅需要高校和社会全体助力,更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运用更合理更科学更快捷的方法来逐步施行。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推行“PPP模式”“PPP模式”即为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意为促进企业与政府部门联合,参与公共基础建设的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行中,企业通过垃圾回收的大数据及第三方服务获取回收,学生得以提高环保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同时政策有效解决了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据各国国情特点,已总结出较为成熟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作为资源小国的日本,垃圾分类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日本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与政府的强大推力密不可分,在日本的公共场所和家庭,都要实行较为严格的垃圾分类。首先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约束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法可依;其次细化垃圾分类的标准,针对不同种类垃圾制定详细的投放要求;然后推行垃圾分类收费制度,意味着多扔垃圾就得多付钱,对资源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收运免费,同时鼓励进行垃圾资源回收;最后是垃圾分类的普及教育,日本从幼儿阶段开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垃圾分类意识从小就根植于国民心中。

4.4 积极加强“垃圾分类”社会宣传活动,辐射带动城市各个区域

在垃圾分类治理中,要时刻秉承以大学生劳动教育为载体,结合各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现状,提出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即教育、实践、科研。将垃圾分类纳入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和专业知识。在宣传垃圾分类活动中,高校学生在执行垃圾分类相关条例上的成效相较于社会其他群体将更为突出与明显。应加强对垃圾分类宣传,培养垃圾分类自主意识。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垃圾分类宣讲团,让大学生走进城市、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承担垃圾分类督导员工作。可以组建科研团队或社团开展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工作。打造校园垃圾分类示范基地,在全社会垃圾分类指导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5 结语

对于城市垃圾分类困难问题,须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的优势,推动高校资源助力城市垃圾分类,不仅要与“三位一体”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相符合,还要推动对高校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面对垃圾分类不仅要从垃圾投放环节做起,还应从消费等多个环节做起,只有树立起垃圾分类的环保知识,才能让垃圾分类工作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厨余分类垃圾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姑苏区最大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试运营 日处理能力达100吨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食物废料处理器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