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陇川县蔗农甘蔗种植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2022-05-22

甘蔗糖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蔗农甘蔗变量

李 宏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0 引言

食糖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不仅是食品制造业、医药工业等基础性原料,糖料生产也事关广大农村地区脱贫增收、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食糖的生产与消费以蔗糖为主,甘蔗糖在产糖量中占比超过85%,甘蔗种植面积常年占我国糖料种植面积的85%以上[1]。近年来,随着国际糖价的持续变动、走私糖和替代糖的冲击、劳动力农资成本的增加,甘蔗种植成本持续增高,以及竞争性作物的发展,蔗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蔗农是甘蔗种植的决策者和参与者,蔗农的种植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甘蔗产业的发展[2]。Logistic回归是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多分类结果与一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成功应用到设计研究中。因此,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对蔗农种植行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总结蔗农甘蔗种植的行为特点,针对影响蔗农甘蔗种植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蔗农甘蔗种植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蔗农甘蔗种植行为的相关措施,对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蔗农的种蔗积极性,促进甘蔗产业健康发展和保障食糖的供需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1 陇川县甘蔗产业发展概况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陲,隶属云南省德宏州,与缅甸山水相连,边境线长50.9 km,土地面积1931 km2。2020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2.8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2.4∶20.1∶47.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8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34元。全县常住人口为18.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98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共10.57万人,占总人口的58.27%。陇川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蔗糖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云南发展蔗糖业最有优势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是云南重要的糖料基地县[3]。蔗糖产业是陇川县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重要来源,蔗糖产业已成为全县覆盖面最广、受益农民最多、综合效益最高的产业[4]。

2016/17~2020/21年榨季陇川县甘蔗收榨情况详见表1。其中,2020/21年榨季,全县收榨面积2.40万hm2(含境外收榨面积0.547万hm2),工业入榨量177.43万t,工业单产4.93 t,食糖产量22.81万t,平均产糖率12.86%,废糖蜜产量6.89万t,农业总产量190.03万t。蔗糖产业工农业总产值21.2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2.68亿元,农业产值8.60亿元。各种税收预计征收4226万元,农民来自甘蔗收入8.03亿元。全县甘蔗种植涉及63个村委会,占全县68个村委会的92%;695个村民小组,占全县772个村民小组90%;蔗农3.4万户,占全县3.8万户的89%;蔗农13.3万人,占全县15.8万农业人口的84%。

表1 2016/17~2020/21年榨季陇川县甘蔗收榨情况

2 陇川县蔗农基本情况及甘蔗种植行为特征

为准确了解蔗农基本情况及种植行为特征,在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种植规模等因素基础上,研究依据所设计的调查问卷,选取了陇川县具有普遍代表的村镇和蔗农,以面对面访谈方式对100户甘蔗种植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统计、分析与讨论。

2.1 蔗农家庭及生产经营情况描述

2.1.1 户主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

被调查农户中,平均每户人口为4.37人,平均每户常年从事甘蔗种植劳动力为2.04人,其中2人以下(含2人)的家庭占73%。户主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为45.17岁,其中,51~60岁的占比30%。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户占54%,大专及以上仅占3%。

2.1.2 从事甘蔗种植时间长,家庭收入中甘蔗收入占比大

户均甘蔗种植面积为1.61 hm2,劳均面积为0.79 hm2、人均面积为0.33 hm2,从事甘蔗种植12年以上的农户占91%。户均甘蔗收入66937.8元,人均收入为13785.8元,家庭收入中以甘蔗种植作为唯一收入来源的占比高达53%。蔗农家庭收入对甘蔗种植依赖性强,在获得甘蔗以外的收入方面55%蔗农认为自己存在着困难。

2.1.3 规避风险且稳定收入,成为甘蔗种植的主要动因

蔗糖产业属于典型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组织形式,技术服务、制糖企业保护性价格收购甘蔗是农户选择种植甘蔗的最主要因素。有88%的蔗农每年至少获得制糖企业、甘蔗种植技术服务部门1次以上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在甘蔗种植行为、意愿的多因素调查中,62%受调查户选择“糖厂收甘蔗,不愁销”、54%受调查户选择“与其他作物相比价格较稳定”,是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的2项。针对保护性价格收购水平的影响,75%的蔗农表示如果保持上一榨季价格,将会保持现有的种植面积;即使是价格略有一些下降也有60%蔗农表示仍会维持现有种植面积。

2.2 蔗农甘蔗种植的行为特征

2.2.1 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在甘蔗的生产经营中,蔗农具有明显的规避风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特征,表现为总体上对化肥和农药等生产投入价格、甘蔗收购价格的变动反应较为敏感,在意对不同种植项目的市场风险、收益的比较,对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渴望等。同时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实际生产的粗放化经营管理,不注重技术、物资投入的数量和效果,导致甘蔗种植中出现边际效益低于边际成本的生产行为也时有发生。

2.2.2 影响因素的多重性

甘蔗种植行为不仅受当地的光温水、立地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当地政府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产业经营组织化方式、技术等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甘蔗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规模化特性,甘蔗种植受传统文化、种植习惯、家庭人口与劳动力、社会保障、家庭荣誉、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对于蔗农而言,甘蔗种植也成为其进行必要的社会交往和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

2.2.3 对外部条件的特殊依赖性

甘蔗种植对劳动力投入需求的数量多和强度大,尤其是在种植、砍收环节需要依靠蔗农间的劳动力互换才得以完成,蔗农之间建立必要的协作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受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利益的影响,甘蔗生产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蔗农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风险意识和抗御能力欠缺,甘蔗种植行为、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殊外部条件,如稳定的收购价格、各级主体扶持投入、行之有效的科技示范与培训等。

3 陇川县蔗农甘蔗种植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 变量的选取和基本假设

3.1.1 研究变量的选取

基于甘蔗种植行为影响因素的多重性,从蔗农个体特征(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基本特征(家庭人口、甘蔗种植劳动力数量、家庭收入来源数、非农技能、其他收入获取难易度)、甘蔗种植情况(种植面积、替代性作物)、社会服务体系(甘蔗收购价格、甘蔗技术培训次数、收购办法满意度、制糖企业满意度、甘蔗补贴、甘蔗保险服务质量评价)4个方面设定15个具体影响因素[5]。

3.1.2 研究假设

⑴蔗农个体特征对甘蔗种植行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户主年龄越大,甘蔗种植年限越长,求稳心态使得种植的意愿更强;蔗农的文化程度越高,对甘蔗种植比较效益偏低问题考虑得越多,种植意愿也会有所减弱。

⑵家庭基本特征对甘蔗种植行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家庭人口、甘蔗种植劳动力数量、家庭收入来源数、非农技能、其他收入获取难易度。甘蔗种植劳动力数量越多,更能适应甘蔗生产劳动密集型特点,种植意愿就越高。蔗农家庭人口数、蔗农家庭收入来源数越多、非农技能越强、获取其他收入越容易,他们从事其他产业活动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就越强,而从事甘蔗种植的意愿则相对较弱。

⑶甘蔗种植情况对甘蔗种植行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种植面积、替代性作物。其中现有甘蔗种植面积越多,甘蔗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相对越大,为确保家庭收入的稳定,继续种植甘蔗的意愿就越强。家庭种植结构中替代性作物越多,选择性增多,则甘蔗种植的意愿相对较低。

⑷社会服务体系对甘蔗种植行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价格水平、甘蔗技术培训次数、收购办法满意度、制糖企业满意度、甘蔗补贴、甘蔗保险服务质量评价。这些因素会对蔗农甘蔗种植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也就是说甘蔗收购价格越高、种植补贴越高,蔗农的种植意愿就越强;在甘蔗种植中,蔗农获得的技术培训越多、对制糖企业服务、收购办法满意度越高以及对甘蔗保险服务质量评价越好,蔗农的种植意愿就会越强。

3.2 模型构建和变量阐释

3.2.1 模型构建

为了详尽地了解蔗农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且因变量的取值只有0和1,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函数模型能有效地将回归变量的值域限定在[0,1]之间。本研究中以蔗农是否愿意继续种植甘蔗作为因变量,即蔗农对种蔗收益的满意或不满意为“0”或“1”。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的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p表示蔗农对种蔗收益满意且愿意种植的概率,1-p为对种蔗收益不满意且不愿意种植的概率;X1、X2...Xi为不同的影响因素,即模型中的解释变量;β0表示常数项,β1、β2...βi显示不同自变量Xi(i=1,2,3,...,n)对应回归系数,阐明了不同因素对Y的作用程度,且其符号正负性显示两者变化方向;ε为回归模型误差项。

3.2.2 变量阐释

被解释变量为甘蔗收益满意度,将满意赋值为0,不满意赋值为1,结合问卷调查资料,选取蔗农基本特征、家庭基本特征、甘蔗种植情况、服务体系4个方面15个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其变量定义见表2。

表2 模型自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3.3 蔗农甘蔗种植行为实证结果分析

3.3.1 Logistic模型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

研究中被解释变量为种蔗收益满意度,将满意赋值为0,不满意赋值为1;对15个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变量定义和确定影响方向。依据调查问卷实际资料,首先采用SPSS软件对15个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表明容忍度值均大于0.5、小于1;方差膨胀因子值均小于2,说明15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由自变量所构建的模型较为稳定。

3.3.2 影响蔗农种植意愿的Logistic模型结果分析

运用SPSS软件,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向逐步筛选法(Backward Stepwise:Conditional)进行变量筛选,向后筛选的基本思想是最开始时,把所有的变量引入模型,逐步进行变量的显著性检验,逐次提出P值最大的且P<α的变量,一个一个地剔除变量,每次剔除后进行模型的重新拟合,继续剔除,直至所有变量显著。将上述15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年龄、家庭人口、家庭收入来源数、种植面积、甘蔗价格上涨、制糖企业满意度、甘蔗保险服务质量评价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如表3所示)。文化程度、非农技能、甘蔗劳动力、其他收入获取难易度、替代作物、甘蔗补贴、甘蔗技术培训次数、收购办法满意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得出模拟方程为: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⑴户主年龄、家庭收入来源数和制糖企业满意度对蔗农甘蔗种植行为的影响在1%以下显著,其中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来源数为负向影响,制糖企业满意度为正向影响,与原假设相符。表明户主年龄大、种植甘蔗的时间长,蔗农反而更愿意续种植,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劳动者长期稳定从事甘蔗生产,促进产业的发展。

蔗农家庭收入来源越多,甘蔗种植不再是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则对甘蔗的种植意愿反而下降,因此促进甘蔗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将有利于提高蔗农的种植积极性。

随着甘蔗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蔗农对种子、肥料、种植、病虫防治以有运销等技术指导和 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制糖企业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水平已成为蔗农种植降低生产不确定性和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表3 最终Logistic回归方程中的变量结果

⑵家庭人口对蔗农甘蔗种植行为的影响在5%以下显著,影响为正,与原假设相符。表明家庭人口越多,则从事多种生产经营的需求、多样化就业的愿望更强,相应种植甘蔗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就有所下降。

⑶甘蔗种植面积、价格水平、甘蔗保险服务质量评价对蔗农甘蔗种植行为的影响在10%以下显著,其中甘蔗种植面积和甘蔗保险服务质量评价为负向影响,价格水平为正向影响,与原假设相符。表明甘蔗种植面积越大,持续种植甘蔗的意愿反而更强,考虑到改变甘蔗种植对维持家庭收入稳定的风险性,反而愿意保持甘蔗生产的稳定。

甘蔗收购价格水平直接影响蔗农收益,甘蔗收购价格提高,蔗农的生产经营收入得到增长,将促使蔗农增加对甘蔗种植的信心和热情。

随着蔗农对甘蔗生产自然风险意识的增强,通过参保的方式能有效抗御风险,甘蔗保险服务质量越好,蔗农就越不愿意改变种植意愿,相反种蔗积极性还得到增强。

4 优化陇川县蔗农种植行为的对策建议

陇川县作为云南省最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蔗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边疆少数民族增收致富和乡村产业振兴,也事关国家食糖安全的重大战略。应重点针对蔗农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当地蔗糖产业发展的自然经济优势,激发蔗农生产积极性,促进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6]。

4.1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甘蔗生产规模化发展

从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蔗农种植规模越大,种植意愿越强、生产积极性则越高。陇川县应建立健全县、乡、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为土地流转提供“一站式”的高效服务,引导和帮助蔗农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培育甘蔗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实现传统家庭经营方式的升级,使分散的小农经营发展为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先进技术、设备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实现甘蔗产业与现代市场的有效衔接,为甘蔗产业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4.2 完善保险制度,降低甘蔗生产自然市场风险

甘蔗保险及服务质量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蔗农的种植意愿。要加大保险政策的宣传,使蔗农充分认识到甘蔗保险对于降低生产风险、减少损失、稳定收入的特殊重要性,增强蔗农的参保意识。要完善保费分担机制,加大各级政府的保费补贴力度,完善保险理赔方式和流程,提高保险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蔗农的参保积极性。要探索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提高蔗农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稳定蔗农收入和调动蔗农生产积极性。

4.3 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甘蔗生产社会化程度

蔗农种植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效益的高低,与甘蔗生产产业化水平密切相关。目前蔗糖产业已普遍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制糖企业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与蔗农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实行收益二次分配等方式保障蔗农收益。制糖企业、甘蔗站要在种子、肥料、农机具、技术指导、砍收运等环节为蔗农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帮助蔗农克服自身局限性,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有效适应产业社会发展需要,增强从事甘蔗生产的信心。

4.4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甘蔗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是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加大甘蔗产业的科技投入,培育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扩大高产、高糖甘蔗品种推广面积为蔗农增收提供基础支撑。要加快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甘蔗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艺环节的科学化水平,实现甘蔗种植的高产稳产。要结合种植制度大力优化推广适用机械技术,克服劳动力不足、降低劳动强度,充分挖掘增产潜力,有效提高生产综合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要加大对蔗农科技培训力度,创新形式和渠道,培育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蔗农队伍。

4.5 加大政策支持,提升甘蔗生产保障水平

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甘蔗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建设高标准蔗田,改善甘蔗种植的立地条件,实现“藏糖于田”。要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加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产业规模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发展农户信用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增强甘蔗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制定实施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甘蔗产业发展中各乡镇、有关单位、市场主体积极性。

猜你喜欢

蔗农甘蔗变量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甘蔗的问题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甜甜的甘蔗
“蔗农贷”解了文山蔗农后顾之忧
台湾“二林蔗农事件”始末
黑熊吃甘蔗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逆境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