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山地杂交籼稻区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2022-05-20江学海李刚华陆波罗德强刘正辉李敏蒋明金陈永莲丁艳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黔北籼稻黔西南

江学海,李刚华,陆波,罗德强,刘正辉,李敏,蒋明金,陈永莲,丁艳锋*

(1.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210095; 2.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3.麻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麻江 557600)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1年的报告中指出,随着全球变暖,降水减少、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受影响的范围也将随之扩大[1]。全球气候升温1.5 ℃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增加,降雨量与降雨频率变异加大[2]。气候变暖引起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降水格局发生变化,西南地区降水量减少[3],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降低,干旱发生加剧[4]。随着气温升高,作物蒸散速率增大[5],安全播种期提前[6],生长季可利用率增加,但实际生长期缩短,需水量随之发生变化[7]。水分亏缺是指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的差值[8],可反映作物生产水分的供需平衡关系[9]。彭曼公式计算作物需水量被广泛应用,三江平原[10]、江苏[11]、云南[12]等地研究得出水分亏缺的变化特征,对区域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作为中国山地农业的典型地区,水稻产区多为梯田和山间田坝,水稻种植对降水的依赖程度高。贵州虽年降水量丰富,但因气候变化使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加之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发生季节性干旱,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随着气候变化干旱发生频率增加[13-14],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15]。贵州从20世纪80年代推广应用杂交籼稻品种至今,除西北冷凉地区外各稻区均以种植杂交籼稻为主[16]。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不同稻区种植制度发生改变,黔南、黔北、黔东双季稻区转为一季中稻区,稻田轮作高效模式通过早播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贵州不同生态区域水稻生育期变化对水分时空分布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分析贵州杂交籼稻水分亏缺时空分布特征是应对干旱灾害、保证产量的基础,但目前主要针对气象干旱的研究较多,而基于不同生态区域杂交籼稻阶段水分亏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黔中、黔东、黔北、黔西南和黔南5个生态区域以中迟熟杂交籼稻为材料,根据水分需求划分生育阶段,结合1986—2015年气象资料分析不同生态稻区阶段有效降水量、需水量和水分亏缺的时空分布规律,明确不同阶段需水量与降水量的协同程度,以期为贵州山地水稻灌溉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气象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贵州杂交籼稻水稻种植主要区域,根据气候地理生态条件分为黔中、黔东、黔北、黔西南和黔南5个生态稻区。气象数据来源于各生态区域的33个气象站点(图1),范围为25°3′0″N~28°34′48″N,104°32′24″E~109°7′12″E,各稻区海拔高度258.1~1 649.4 m,平均海拔分别为1 039.3、459.9、633.5、1 430.5 和395.9 m。收集各气象站点1986—2015年来的逐日最高温度(Tmax)、最低温度(Tmin)、平均温度(Tmean),日照时数(Sn)、降水量(P)、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风速(u2)等数据。

图1 气象数据来源站点位置Fig.1 Lo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ata source site

1.2 安全播种期的确定

贵州各稻区采用农膜拱棚保温旱育秧和湿润育秧,安全播种期界限温度确定为10 ℃[17],对各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温度采用5日滑动平均法[18],以稳定通过界限温度的初日作为各年份的气象安全播种期,以日序(DOY)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特征。

1.3 各稻区生育期划分

1.3.1 田间试验地点及基本情况2014—2015年,根据面积和海拔分布,在5个生态区域选择6个代表地点进行杂交籼稻生育进程观察试验,试验点情况见表1。贵阳、湄潭(黔中稻区)、思南(黔东稻区)、正安(黔北稻区)、兴义(黔西南稻区)、荔波(黔南稻区),试验地点的海拔为402~1 287 m,可较好反映各生态区水稻种植主要垂直分布实际。各点试验田的土壤地力相近,肥力为中上等。

表1 不同生态区域杂交籼稻生育期观测试验地点的地理位置Table 1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observation test site for growth period of hybrid indica rice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1.3.2 供试品种试验以贵州生产中常用的10个中迟熟杂交籼稻品种:金优785、紫优93、奇优894、黔优790、川香优6203、成优489、F优498、两优585、香两优875、两优662为材料,其中前6个为三系法杂交籼稻、后4个为两系法杂交籼稻。10个品种的生育期接近,适合各生态区种植。

1.3.3 试验设计对1986—2013年5个稻区安全播种期的平均值采用经验频率方法,按保证率80%计算确定各试验点播期[7]。贵阳、湄潭、思南、正安、兴义、荔波的实际播期分别为4月2日、4月1日、3月24日、3月24日、3月24日、3月17日,与当地生产相近。育秧方式为旱育秧,秧龄30 d,单本移栽,行距29.7 cm、株距16.5 cm。以品种为变量进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3.3 m2,3次重复。施肥按照总氮150 kg·hm-2,氮、磷、钾肥质量比为1∶0.5∶1,氮肥运筹按基蘖肥与穗肥6∶4(质量比)施用,磷肥全做底肥,钾肥分底肥和穗肥2次等量施用。为准确比较生育期进程,水分管理本田期保持浅水,收割前7 d排水。

1.3.4 生育期观察按照《农业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NY/T 1300—2007》观测记录移栽期、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19]。按照杂交籼稻的水分需求规律将本田期划分为4个阶段:有效分蘖阶段为移栽(T)至有效分蘖临界期(PT);无效分蘖阶段为有效分蘖临界期(PT)至拔节期(J);孕穗开花阶段为拔节期(J)至齐穗开花期(F);灌浆成熟阶段为齐穗开花(F)至成熟期(M)。

1.4 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

根据2年生育期观测试验结果,以不同生态稻区的杂交籼稻生育时期的起止日期作为节点划分生育阶段,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将各生育阶段内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累加计算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蒸散量(mm·d-1);Rn为作物冠层表面的太阳净辐射量(MJ·m-2·d-1);G为土壤热通量密度(MJ·m-2·d-1);T为日均气温(℃);u2为地面2 m高度的日均风速(m·s-1);es为空气饱和水汽压;ea为空气实际饱和水汽压(kPa);Δ为饱和水汽压与空气温度关系曲线斜率(kPa·K-1);γ为湿度计常数(kPa·K-1)。

作物需水量(ETc,mm)根据FAO推荐方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ETc=ET0×Kc

(2)

式中:Kc为作物系数。本研究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根据贵州水稻生产实际,采用贵州水利部门推荐值和前人[20-21]在西南区域研究结果的平均值,T-PT、PT-J、J-F、F-M阶段的作物系数分别为1.13、1.26、1.40和1.20。

1.5 有效降水量

根据2014和2015年对应生育阶段的逐日降水量整理和计算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Pe)。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采用美国土壤保持局(USDA)公式计算[22]:

(3)

式中:Pe为日有效降水量(mm);Pi为日降水量(mm)。

1.6 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协同程度

参考聂堂哲等[23]的方法,比较水稻生育阶段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的协同匹配程度。公式如下:

(4)

式中:Cd为水稻各生育阶段有效降水的协同指数;Pe为阶段有效降水量。

1.7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9整理数据,用SPSS 18.0进行统计方差分析。对ET0、Pe和Cd等逐步回归拟合分析倾向率;比较不同生态试点品种和地点间、年度间生育时期、ETc、水分亏缺(WD)的变异系数(CV),应用SIMPLOT 10.0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山地杂交籼稻安全播种期和生育时期的时空分布

2.1.1 不同稻区气温和降雨的时空变化1986—2015年5个生态稻区在水稻主要生长季3月至9月的日均温在空间分布上依次为黔南23.1 ℃、黔东21.1 ℃、黔北20.7 ℃、黔中19.5 ℃、黔西南19.0 ℃,整体表现出黔南最高、黔西南最低,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在时间上呈现出随年际升温的趋势,升温的倾向率依次为黔北0.36 ℃·10 a-1、黔东0.29 ℃·10 a-1、黔南0.28 ℃·10 a-1、黔西南0.27 ℃·10 a-1、黔中0.19 ℃·10 a-1(图2-a)。30 a各稻区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别较大,以黔西南最高为1 086.4 mm,黔南、黔中、黔东相近,分别为989.7、960.1、937.4 mm,黔北最低为887.4 mm;在时间变化上黔东、黔北稻区呈增加趋势,倾向率分别为16.1、3.9 mm·10 a-1,黔西南、黔南和黔中呈降低趋势,倾向率分别为-38.5、-11.7、-2.0 mm·10 a-1(图2-b)。

图2 贵州不同杂交籼稻区3—9月日均温(a)和降水量(b)的时空变化Fig.2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daily mean temperature(a)and precipitation(b) in different indica hybrid rice areas from March to September in Guizhou

2.1.2 杂交籼稻的安全播种期时空分布从1986—2015年,全省5个杂交籼稻区的安全播种期均表现出提前的趋势(图3-a),黔南、黔东、黔北、黔西南和黔中稻区安全播种期的倾向率分别为-6.5、-5.4 、-4.9、-4.7和-4.1 d·10 a-1。不同试点的安全播种期年际间差异较大(图3-b),总体以黔南最早,黔西南、黔东、黔北次之,黔中较晚,30 a安全播种期平均值比黔南稻区依次延长6.4、7.9、10.6、19.1 d。6个试点与代表生态区的安全播种期日序变化趋势相近,两者平均值的比值为94.4%,说明试验点的生态区域代表性较好。

图3 不同稻区安全播种期的时空变化趋势(a)和代表地安全播种期的时间分布(b)Fig.3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rend of safe sowing date in different rice areas(a) and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afe sowing date in representative sites(b)

2.1.3 不同生态稻区生育时期的时间分布杂交籼稻生育期受种植区域的光、温、水等气候因素影响。2014和2015年贵阳、湄潭、思南、正安、兴义和荔波6个地点10个杂交籼稻品种全生育期分别为169.3和165.0 d、161.6和157.8 d、153.8和151.4 d、152.0和151.5 d、179.7和177.0 d、141.7和138.9 d,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生态点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图4);生态点间全生育期的差异变幅为0.5%~2.9%,品种间CV为0.2%~0.9%,年度间CV为0.1%~2.0%。荔波点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早于其他试点;贵阳点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最迟,兴义点齐穗开花期和成熟期最迟,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齐穗开花期和成熟期生态点间极差分别为23.4、28.0、35.0、32.8 d,对应的4阶段相差7.3 d(P<0.01)、17.2 d(P<0.01)、6.0 d(P<0.01)和10.7 d(P<0.01)。2014和2015年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齐穗开花期和成熟期各品种两年平均差异为1.3%、0.3%、0.8%、1.1%。同一生态点杂交籼稻生育时期较为稳定,参试品种的平均值可作为该生态稻区生育阶段的划分时间节点。

图4 2014—2015年贵州不同生态区域杂交籼稻生育时期的时间分布Fig.4 Date of growth stage of 10 indica Hybrid rice varieties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of Guizhou in 2014 and 2015 PT、J、F、M分别代表有效分蘖临界期、拔节期、齐穗开花期、成熟期。下同。PT,J,F,M represent productive tillering critical stage,jointing stage,full heading flowering stage and maturity stage respectively. The same below.

2.2 不同生育阶段ET0和有效降水量的时空变化

黔西南、黔中、黔东、黔北和黔南稻区本田期ET0依次为612.5、544.2、482.8、479.8和453.4 mm。不同稻区生长前期的ET0差异和30 a变化趋势大于生长后期。有效分蘖阶段黔西南稻区的ET0最高为158.1 mm,其次是黔中稻区135.9 mm,黔南、黔东和黔北稻区为101.4~116.0 mm;黔中和黔东生态区降低趋势大,倾向率分别为-4.7和-3.5 mm·10 a-1(图5-a)。无效分蘖阶段黔西南稻区的ET0为158.8 mm,高于其他稻区,30 a降低趋势也最高,倾向率为-14.4 mm·10 a-1;其他稻区的ET0为89.2~100.8 mm,倾向率为 -0.7~-4.3 mm·10 a-1(图5-b)。孕穗开花阶段各稻区ET0为117.9~155.4 mm,黔中稻区最高;30 a表现出微弱升高的趋势,倾向率为0.1~2.9 mm·10 a-1(图5-c)。灌浆成熟阶段的各稻区的ET0为130.2~162.0 mm,黔中稻区最高;30 a黔中、黔北、黔南和黔东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1.1~4.1 mm·10 a-1,黔西南稻区呈微弱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4 mm·10 a-1(图5-d)。

图5 有效分蘖阶段(a)、无效分蘖阶段(b)、孕穗开花阶段(c)和灌浆成熟阶段(d) 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时空变化Fig.5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from transplanting to critical period of productive tillering(a),critical period of nonproductive tillering(b), booting flowering(c)and grain filling maturity(d)

有效分蘖阶段的有效降水量以黔中稻区最高为75.3 mm,其他稻区相近平均为51.2 mm;近30 a来,各稻区均表现为升高的趋势,黔东、黔中稻区倾向率分别为3.5和2.1 mm·10 a-1(图6-a)。无效分蘖阶段的有效降水量以黔西南稻区最高为108.8 mm,高于其他稻区;30 a黔北、黔南稻区表现为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3.6和3.4 mm·10 a-1,黔中、黔西南稻区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3.6和-3.1 mm·10 a-1(图6-b)。不同稻区孕穗开花阶段有效降水量的差异缩小,黔西南稻区为85.1 mm,略高于其他稻区;30 a除黔南稻区略有增加外,其他稻区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其中黔中、黔东和黔北稻区最为明显,倾向率分别为-3.1、-2.5和-2.5 mm·10 a-1(图6-c)。灌浆成熟阶段各稻区的有效降水量相近,黔西南稻区为75.7 mm,略高于其他稻区,各稻区30 a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在4个生育阶段中,灌浆成熟阶段有效降雨量下降趋势最大,平均倾向率为-5.1 mm·10 a-1,黔西南稻区达-9.3 mm·10 a-1(图6-d)。

图6 有效分蘖阶段(a)、无效分蘖阶段(b)、孕穗开花阶段(c)和灌浆成熟阶段(d)有效降水量的时空变化Fig.6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from transplanting to critical period of productive tillering(a),critical period of nonproductive tillering(b),booting flowering(c) and grain filling maturity(d)

2.3 杂交籼稻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的时空变化

如图7所示:黔西南稻区需水量(ETc)最高为761.8 mm,黔中稻区为680.1 mm,黔北和黔东稻区分别为602.0和600.4 mm,黔南最低为564.8 mm。本田期水分亏缺量以黔西南稻区最高为440.9 mm,黔中、黔北、黔东和黔南稻区依次为417.1、387.1、382.2和349.2 mm。

图7 贵州杂交籼稻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Fig.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deficit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of indica hybrid rice in Guizhou

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总体以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高于前期两阶段。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阶段黔西南稻区需水量为178.6和200.1 mm,略大于其他稻区。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黔南稻区分别为165.0、156.3 mm,略低于其他稻区的180.0~215.5 mm和178.9~194.4 mm。

总体来看,5个生态稻区的4个阶段水分亏缺值分别为83.5、70.2、120.5和121.1 mm;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的水分亏缺量占比为61%,其中黔中、黔东和黔北稻区后两阶段水分亏缺量占比分别为68%、68%和65%。

杂交籼稻阶段需水量和水分亏缺在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前者的时空变化小于后者(表2)。需水量的变异系数为9.3%~27.3%,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和孕穗开花阶段需水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大于时间分布,灌浆成熟阶段需水量时空分布差异相近;水分亏缺时空分布变异系数为25.1%~37.5%,有效分蘖阶段水分亏缺时间分布差异高于空间分布,无效分蘖和孕穗开花阶段水分亏缺时空差异相近,灌浆成熟阶段水分亏缺在时间分布上的差异高于空间分布。

表2 贵州山地杂交籼稻生育阶段需水量(ETc)和水分亏缺(WD)时空变异系数Table 2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crop water requirement(ETc)and water deficit(WD) at growth period of hybrid indica rice in Guizhou mountain %

2.4 降水协同指数的时空变化

贵州山地杂交籼稻区本田期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协同程度指数(Cd)30 a的平均值为0.39,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灌浆成熟阶段分别为0.41、0.49、0.36、0.34。有效分蘖阶段,黔东、黔中、黔北、黔南和黔西南稻区的Cd分别为0.53、0.50、0.42、0.35和0.29;在时间变化上,30 a来5个杂交籼稻区呈微弱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01~0.05·10 a-1(图8-a)。无效分蘖阶段,黔西南、黔中、黔北、黔东和黔南的Cd分别为0.55、0.51、0.50、0.47和0.38;30 a黔中稻区Cd表现为微弱降低趋势(-0.03·10 a-1),其他稻区呈微弱上升,倾向率为0.03~0.05·10 a-1(图8-b)。孕穗开花阶段,黔西南、黔南、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的Cd依次为0.44、0.35、0.33、0.31和0.30,30 a表现出微弱的降低趋势(图8-c)。灌浆成熟阶段,Cd以黔西南稻区最高,为0.44;黔南和黔中稻区的Cd次之,分别为0.37和0.35;黔北和黔东稻区较低,分别为0.29和0.27;随着年际呈现降低的趋势,倾向率为-0.05~-0.01·10 a-1(图8-d)。

3 讨论

明确贵州不同生态区域杂交籼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特征是制订各稻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田间试验杂交籼稻生育期与长期气象数据结合的方法分析贵州5个生态区杂交籼稻不同生育阶段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各稻区安全播种期均有提前,这与陈超等[6]研究结果相似。不同生态区域安全播种期的时间分布与纬度和海拔密切相关[24],贵州山地气候在垂直方向受海拔的影响,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增温幅度小,黔南、黔东和黔北等低海拔稻区的安全播种期提前早于黔中稻区,黔西南稻区为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因升温早,安全播种期比黔中稻区提前。各生态稻区熟期相近品种的生育期稳定,这与吕伟生等[25]研究结果相同,可将同一区域杂交籼稻生育时期作为时间节点分析阶段水分亏缺的时空特征。贵州不同生态稻区的生育阶段时间分布差异较大是影响ET0和Pe的主要因素。黔西南无效分蘖阶段显著长于其他生态稻区而ET0较高,黔南稻区的灌浆成熟阶段短而ET0较低,需水量与阶段历时呈正相关。与气温升高相比,不同稻区因生育阶段时间分布和长度差异导致ET0空间分布差异大,低海拔稻区生育期短,降低了阶段蒸散耗水的时间,即使因温度升高和辐射增强引起水分蒸散增加,但低于其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需水量仍表现为降低[26]。

不同生态稻区需水量时空分布差异还与贵州山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密切相关。需水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这与云南受低纬高原山川三维气候影响的结果相似[27]。黔西南稻区因海拔较高,日照时数长、风速大[28],表现出较高的需水量。近60 a来中国水稻的需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29],贵州地处中国西南,总体也表现出减少的趋势,但各稻区需水量的变化不同,黔南和黔北稻区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黔西南、黔东和黔中稻区表现出减小的趋势。水稻需水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增大,因此可按需水量特征分为:西南部高需水量区,包括兴义、兴仁、安龙等地;中部中高需水量区域包括贵阳、遵义、湄潭、安顺等地,东部和北部为中需水量区,前者包括铜仁、思南、镇远、三穗等地,后者包括正安、赤水、沿河、务川等地;南部低需水量区,包括望谟、罗甸、荔波、从江、榕江等地。此外,岩溶地貌因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WUE)而需水量增加[30],贵州山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不同稻区在估算需水量时,应考虑其影响。大气环流异动加剧了水分亏缺区域分布差异[31],以致水分亏缺的时空变化大。30 a温度变化对各稻区水分亏缺的影响较小,主要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关系紧密,不同生育阶段有效降水量在各稻区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总体表现为营养生长期升高,生殖生长期降低。有效降水量降低和分布不均增加了水分亏缺的发生频率和程度,黔中、黔北和黔东稻区表现突出。黔西南稻区有效分蘖阶段需水量高于其他稻区,有效降水量低,因此水分亏缺较大;生殖生长阶段需水量虽大,但有效降水量高,即使表现为降低趋势,但水分亏缺却低于其他稻区。

需水量和有效降雨量的协同指数可较好地反映贵州山地水稻的降雨利用效率。本研究发现水稻生殖生长阶段的需水量随年际增加,有效降水量减少,协同指数低于营养生长阶段,这使依靠播期调整提高水稻生育期与降水相匹配的技术措施增加了难度,因此,根据不同稻区协同指数制订水分管理技术对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尤为重要。孕穗开花和有效分蘖阶段发生水分亏缺可导致产量显著降低[32]。黔西南稻区有效分蘖阶段Cd较低,应通过浅水促分蘖,保证在有效分蘖临界期达到高产预期穗数;5个稻区无效分蘖阶段的水分亏缺较小,栽培上需要注意高峰苗控制,避免因成穗率低影响产量,采取排水搁田等水分管理进行调节,黔西南稻区此阶段较长,可加大搁田程度;黔中、黔东和黔北稻区在孕穗开花阶段增加灌溉,保持浅水;黔东、黔北、黔南稻区的灌浆成熟阶段的Cd较低,应通过建立薄水层和湿润露田控制用水量,增加间歇灌溉周期,改善稻田土壤通气,发挥养根壮根增产作用。通过减少无效分蘖和灌浆成熟阶段的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效率。本研究计算需水量采用的作物系数(Kc)取值为经验推荐值,但因其受区域气候、地理、土壤、水分管理方式的影响差异较大[33],因此,需要进一步在不同生态稻区开展作物系数的研究,提高模型估算需水量的准确度。

贵州山地杂交籼稻生育期由西向东、由中部向南北方向缩短,不同稻区生育阶段的时空分布与需水量、水分亏缺和协同指数密切相关。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育期分布一致;水分亏缺时空变化大,黔南稻区的水分亏缺最小,黔西南稻区有效分蘖阶段的水分亏缺较大,黔中、黔东和黔北稻区孕穗开花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降水协同指数低,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各稻区水稻生殖生长阶段的降水协同指数呈现降低趋势,发生水分亏缺的风险增大。生产上应根据需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和阶段降水协同指数制订适宜的区域水分管理技术。

猜你喜欢

黔北籼稻黔西南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诗书画苑
矮来支撑高
高离不开矮的支撑
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黔北花海春耕图
以“2+N”发展平台增强地方报业竞争力
——《黔西南日报》的相关探索
黔北民俗文化管窥
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突破6 666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