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元九:将一生奉献给中国航天

2022-05-19

学苑创造·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惯性陀螺航天

陆元九(1920.1.9— ),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2021年,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他用汗水和青春,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力量。他是学生们眼中的“大先生”,更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就是陆元九。

[努力求学念祖国]

1920年,陆元九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一个教师家庭,由于生日是元月九日,所以父亲为他取名“元九”。

1937年,陆元九参加高考,当时他填报的志愿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因为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所以陆元九去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成为泡影,而从南京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则向他寄来了录取通知书。于是,在炮火中,陆元九逆江而上,经过湖北武汉、宜昌到达重庆。

在硝烟弥漫的求学岁月,陆元九盼望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心日益坚定。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的四年里,他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和空气动力学课程,还自学了飞机结构设计,不断加深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助教,广泛接触航空工程的方方面面。扎实的理论储备为他日后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最终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1945年到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一心想要“学点新东西”的陆元九没有选择驾轻就熟的发动机相关专业,而是选择了难度极大的仪器学专业,学习惯性导航技术。他聪明刻苦,再加上专业功底扎实,成绩相当突出。从1945年到1949年,陆元九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此美国当局甚至让学校出面强迫他把身份“升级”为美国公民,但陆元九不为所动,只想回国报效国家。

为了扫清回国障碍,陆元九主动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涉密岗位,调往土木系的一个研究室,后来他离开了学院,到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1956年,客居他国11年的游子陆元九终于借着中美达成的用美国战俘换取中国留学生回国协议的机会,在海上辗转23天后,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艰苦创业写辉煌]

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让陆元九耳目一新。他带着惯性导航这一先进技术和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准备大干一番。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任务由原来的工业自动化转向探空火箭、卫星方面。陆元九大胆提出: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研究,1958年10月,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和同事手中诞生。

陆元九在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项工作的同时,还坚持撰写专著,把自己在陀螺、惯性导航方面的所学所用编撰成书。1964年,陆元九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他提倡“元件为主,测試设备先行”的研制方针,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丝不苟献航天]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已近花甲之年的陆元九重回科研一线,被调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长。他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即确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术为基础的单自由度陀螺构成平台——计算机方案。

在他的指导下,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质量、安全的极高要求。陆元九深知航天无小事,航天人如没有事事认真的精神,很难摆脱失败的命运。他说:“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0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1996年,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失败:点火后2秒,火箭发生倾斜,飞行20秒左右坠落焚毁。这次灾难性的事故,使中国航天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为了尽快找出故障、查明原因,76岁高龄的陆元九临危受命。他身先士卒,连日工作,两三天不睡觉是常有的事。大家都说,没有陆元九的认真精神,就不一定能把问题查得这样仔细、彻底、清楚。

参加航天技术问题讨论时,陆元九常说自己是外行,先要向别人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虚心询问,解决问题的良方还是“认真”二字。

如今,已至期颐之年(活到百岁)的陆元九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余热。他在陀螺、惯性导航等领域求索奋进的铿锵足音,与我国航天的一曲曲凯歌交响共鸣。

猜你喜欢

惯性陀螺航天
有趣的磁悬浮陀螺
我的航天梦
逐梦航天日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NO.6陀螺
无处不在的惯性
对惯性的认识误区
无处不在的惯性
陀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