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诸子文献中颜子的形象

2022-05-18徐昊琳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颜子孔门颜渊

徐昊琳

颜子对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颜子、其他文献中的颜子两个方面对颜子的形象进行分析。颜子虽然出身贫寒,但其勤奋好学、安贫乐道、德行高尚。《论语》中不仅孔子、孔子弟子们对其赞赏评价极高,而且在其他诸多文献中对他的评价也极高,对他的形象分析有助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全面认识颜子。

我们都知道颜子具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的高尚节操和弥足珍贵的德行。在颜子的生命中,他不注重对物质的追求,而用其短暂的一生追求着“道”。有关颜子的事迹,其本人没有专著,对颜子的直接记载主要集中在《论语》《孟子》《庄子》《史记》等典籍中。颜子有着高尚的德行,除此之外,他还有着怎样的形象呢?我们可以走进《论语》,走进诸子文献,走近颜子,认识他、了解他,然后一定会更加钦佩于他。本文以分析诸子文献中有关颜子的句段来了解颜子的人物形象以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

一、《论语》中的颜子

(一)孔子眼中的颜子

1.德行高尚

在《论语·先进》篇中写到孔子的学生有其各自的长处、德行。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门四科中“德行”科首推颜回,其德如此。颜回曾向孔子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颜回至此一直践行着“克己复礼”,践行着“仁”。于是孔子说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的心长久不离开仁德,而其他的弟子只是偶尔想起一下罢了。孔子夸赞颜回一直以仁德为准,可见其德行的高尚与珍贵。颜回有一次与子路共侍孔子,谈及志向。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注为“伐,夸也”“施,亦张大之意”,即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可见,颜子德行的高尚处处可见。

2.勤奋好学

颜子初为孔子弟子时,孔子一度认为他是愚钝的。孔子说道:“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就是说孔子和颜回讲学,颜回从来不提出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颜回退下自己研究,却能发挥孔子所讲的内容,可见颜回不仅不愚钝,反而自己进一步研究竟能发挥孔子所讲,可以说非常勤奋好学了。季康子和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解释是颜回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听过这么好学的人了。可见,在孔子眼中,颜子是其最为勤奋好学的弟子,也是他最喜欢的弟子。

3.安贫乐道

颜回一生虽短,却极有意义。因为他一直寻找着自己的“道”,坚持初心,不改其心,不乱于心。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道:“箪:竹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故夫子再言‘贤哉回也’以深叹美之。”孔子又说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意思是士人有志于道,却以粗衣糙食为耻辱的,不足与之相谋。两句话的对比,赞扬颜回居陋巷,食粗粮而不堪其忧,以学习为乐而不改其心,讽刺那些以食粗粮穿破衣为耻的读书人,进而更加凸显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4.亦师亦友

通过读史料我们不难发现,有颜回之处,必提及孔子。颜回崇拜孔子,是对他“循循善诱、博文约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的崇拜。孔子懂颜回,懂他未完成的“道”,在颜子去世后孔子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的惋惜。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咳!天老爷要我的命呀!天老爷要我的命呀!”此后世间再无一人像颜子一样懂他。因为他懂颜子一生所遵从的“德”与“道”,在颜子父亲请求卖车换棺时果断拒绝,在门人请求厚葬时果断拒绝,他要做那位懂颜子的好老师、好朋友。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论语译注》解释的是:“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这种“惟我与尔”的师生情、朋友情却早早阴阳两隔了。

(二)孔门弟子眼中的颜子

在颜子仁德的影响之下,孔门弟子更加团结,这便是孔子所说的“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史记·仲尼弟子传》)。颜子对孔子是崇拜的,其他弟子对颜子也是崇拜的,因为崇拜,所以颜子去世后,弟子们准备丰厚地埋葬他,尽管遭到孔子的拒绝,但还是厚葬了他。在慎終追远的名义下,他们虽然违背了孔子和颜子所倡导的儒家尊卑有序的核心理念,却也是他们的心意,对颜子的心意,对逝者的崇拜之意。

《论语》中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当孔子问弟子子贡他和颜回哪一个更强时,在《论语译注》中解释到子贡回答的是:“我怎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排除子贡的谦虚,可见在子贡眼里,颜子是像老师一样的存在,令人感叹和膜拜。在《论语·泰伯》篇中,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译注》中这样解释道:“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人却向知识寡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就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的道德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就算被别人欺侮了,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是这样做的。”《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曾子说的“友”:“马氏以为颜渊是也。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可见,曾子对颜子的评价极高,有能力且满腹知识更是有着宽广的心胸。他们都崇拜着他,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着他。

二、其他文献中的颜子

(一)《孟子》中的颜子

《论语》作为研究颜子的一手史料,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颜子的形象。而《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之作,对孔子及其弟子进行宣传与赞美,从而也进一步将颜子的形象“圣化”。《孟子》中没有具体分析颜子的形象,而是对颜子德行进行大加赞誉,将颜回与禹、稷同论。《孟子》写道:“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孟子·離娄章句下》)在《孟子译注》中解释道:“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是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来不及结而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孟子》中将颜子与禹、稷这三皇五帝时期的内圣外王式的人物相比较,来赞扬颜子的高尚品德和仁者风范,进而将其“神圣化”。

(二)《庄子》中的颜子

庄子认为天道是大公无私的,赋予万物以各种自由,帝王应该法天道之无为,使万物得以各率其性。《庄子》全书多半内容与儒家有关,有一些是直接取材于《论语》进而继续演绎孔门弟子的活动,出现的人物有孔子、颜回、子贡、子路、原宪等,但以颜子与子贡次数最多,并且通过抑子贡而扬颜子,来渲染颜子的形象,进而灌之以道家的思想,抬高道家。

《庄子》中用“家贫居卑”来概括颜子的生活状况,家贫而不做官,孔子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庄子·让王篇》)孔子深受感动,赞扬颜子知道满足,注意内在修养。《庄子·田子方》中提到颜回跟从老师达到了亦步亦趋的程度,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庄子·田子方》)颜子追随着孔子的脚步,师生之情溢于言表。

颜子请求去往卫国“医治”卫国国君,孔子建议颜子“心斋”,做到“无己”,方能免祸。于是,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内篇·人间世》)书中所遵从的道家的理念,是对颜子活动的演绎,用他来宣传道家。但颜子与孔子的师生情谊可见一斑。

《庄子》一书,多用曲笔的手法,多处提及颜子,将他“寓言化”,从而装扮成一个“避世”“坐忘”“心斋”的道家人物,但颜子绝不是老、庄、道家式的人物代表,而是切实的儒家学者。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庄周著书,似极欣赏孔门之颜渊,彼殆即以彼所想象颜渊之私人生活,配合上儒家理想中政治领袖之无为而凭德化者,而认为惟有此一类人物,才始有应为帝王之资格也。”

颜子不仅在当时孔门,而且在整个儒学发展过程中都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发挥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如若颜子没有短命,他会不会从陋巷走出而入朝为官?会不会留下更弥足珍贵的永恒思想?如若他还在,那么他一定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门弟子最喜爱的同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是一个君子高度的自律和知礼守礼的节操,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出身贫寒,但立身修道,贤德于世人,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人,他将德行高尚、勤奋好学、安贫乐道、尊师重教的品质践行得淋漓尽致,是当之无愧的“复圣”,是绝无仅有的儒家思想践行者。在其短暂的生命之中,他将自身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颜子的形象及其历史建构,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问题。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寻到“孔颜之乐”。

猜你喜欢

颜子孔门颜渊
孔门十二时辰
试论 《论语》 中的颜子形象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伏生传《尚书》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志向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
考试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