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经·卫风·氓》的悲剧原因及影响

2022-05-18许妍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弃妇男女诗经

许妍

《卫风·氓》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叙事长诗,诗歌以一位弃妇之口,率直地讲述出了其婚姻破裂的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的体验,将弃妇心中的悲愤毫无保留地宣泄了出来。诗中通过弃妇自述,深刻反映了女子在婚姻中处于卑微地位和被压迫、被迫害的社会现象。《氓》一诗并没有直接给出有关男女爱情、婚姻的悲剧根源是什么。那么,《氓》作为中国“弃妇诗”的开山作品,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悲剧呢?其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又何在呢?

一、作品中人物形象解读

(一)女主人公

对于诗歌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历代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有人认为,她是在婚姻中惨遭抛弃的形象,有人认为她是勇于打破封建礼制束缚,却不为当时社会所接受的淫奔者形象。

首先,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氓》中的女主人公对爱情有着自己的追求,痴情是她身上鲜明的特点。她率直热情,公开反抗包办婚姻、摒弃世俗,勇于冲破传统礼教的桎梏,与“氓”私订终身,勇敢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这在当时十分不易。在《诗经》时代,婚姻受到家庭、社会、宗法等种种限制,男女结婚一定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被大众认可。《氓》的女主人公与“氓”从小相识,成年后,当“氓”以“贸丝”为名来找她商量婚事时,由于被“氓”的花言巧语和老实敦厚的表象所迷惑,她便爽快地答应了与其的婚事,并约好“秋以为期”。在依依不舍地送“氓”远行后,她痴痴等待着,期盼在秋天与“氓”再次相见,完成婚事。随着秋天的来临,“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日日夜夜渴望着“氓”的到来,终于盼来了“氓”迎娶的车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带着嫁妆结婚了。从依依不舍的分别到翘首以盼,从“泣涕涟涟”到“载笑载言”,从约期再到迎娶,这些都表现出了一个纯真少女对爱情的痴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追求。

其次,女主人公身上还具有温柔善良、吃苦耐劳的贤惠品质。结婚后,她任劳任怨,面对艰苦的生活,依旧是努力操劳。“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是贫穷和辛苦终使她过早地年老色衰,这也成为男子抛弃她的原因之一。女主人公以自己的青春和对丈夫的爱为代价,让生活走上顺境,最终却因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被“氓”抛弃了,甚至还受到了自己兄弟们的嘲笑,读来让人同情。

当女主人公被“氓”抛弃后,尽管也有过自怨自艾,但她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毅然地与抛弃她的“氓”决裂,大胆地向社会控诉自己的悲惨遭遇。虽然她惨遭抛弃是与她自身的不成熟和对待婚姻的草率有关,但这份勇气与觉悟在当时已经实属难得,现在看来还是令人敬佩。

纵观整首诗,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种种,塑造了一个勇于追求爱情、坚韧不拔,但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女子的自述,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现实状况,因此,诗歌中被遗弃的妇女形象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代表意义。

(二)男主人公

对于“氓”的身份,历来也有诸多解释,在《说文》和《方言》中都将其解释为:“氓,民也。”《诗古微》中更是把“氓”解释为“流亡之民”,因此,现在普遍将“氓”看作是普通的平民,身份并不高贵,甚至还有可能处在社会的底层,家庭条件十分一般。在《毛诗》中,“蚩蚩”一词解释为“敦厚之貌”,王先谦则解释为“戏笑之貌”。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可以看出,男主人公的外在形象是具有欺骗性的。男主人公是一个看似敦厚老实、笑嘻嘻的、和善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分不错。女主人公就是被“氓”的表象所欺骗,冲动地与他结为夫妻。

其实,当“氓”借着“贸丝”的名义来接近女主人公时,就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女主人公不同,他是富有心机的,这一特性也符合他小商贩的身份。因此,说他“蚩蚩”的样子并非一种称赞,而是说明了他擅长伪装,其实这个人既狡猾又輕浮。后面的“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也印证了这点,为他“二三其德”抛弃妻子埋下了伏笔。

另外,这个“氓”的脾气也不好,性格易怒。他向女子求婚时有一句“将子无怒”,他有些急躁的性格初步显现。婚后,在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他失去对女子的新鲜感后,更是直接暴露出他的暴躁,“至于暴矣”可见这个“氓”之前的和善、海誓山盟全是伪装。

《氓》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其实就是当时男权社会的一个缩影,他自私自利、虚伪冷酷、喜新厌旧。初恋时装得深情款款、老实敦厚,实则性格多怒、薄情寡义、始乱终弃。“氓”对待爱情的态度可以说是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时代背景解读

《氓》一诗中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男女主人公性格原因之外,还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有关。《氓》大致作于春秋初期至中期,虽然当时已开始“礼崩乐坏”,但宗教礼法仍对人们依然有一定的约束力,在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方面对人们有着极大的束缚。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分析,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一婚姻悲剧。

(一)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

在男尊女卑的宗法制中,礼对男女的约束本就不公平,妇女在政治、经济上都没有独立地位,在婚姻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卫国当时整体的风气就不好,《乐记》中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也证实了这一点。男主人公“氓”也必定受到社会风气影响。“氓”是男权的代表,当他和女主人公的关系由夫妻转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时,就代表了这段婚姻必然不能完满。女主人公从恋爱到饱受压迫再到惨遭抛弃,反映出了男权社会中绝大多数女性的命运,很有典型性。男尊女卑、父权制度是这段婚姻破裂的根本原因。男女间地位的不平等,给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也给这首诗增添了哀怨、悲愤的氛围。

(二)封建礼教、不合礼法的婚姻

这段婚姻悲剧的原因还在于,他们之间婚嫁并不符合当时礼法的要求。周代重视礼乐教化,礼乐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当时道德批判的基本标准。周代婚礼包含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其中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礼提亲,是婚礼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是婚姻合礼合法的前提。从“子无良媒”“秋以为期”等句中就可看出,“氓”并没有按照礼数向女子来提亲,女主人公也私自和“氓”约好了婚期。古代的婚姻均是由父母包办的,礼法上并不承认没有媒人的婚姻。当时的人们也反对男女的私下交往,如《古歌》云:“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因此,《氓》中男女主人公的婚姻一开始就不被社会认可。

其次,因为《氓》中的女主人公是私订终身,也没有进行“六礼”中的“纳征”,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在古代婚嫁之事中,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补偿女方家庭养育女儿的费用,使女方家庭减少经济损失。《氓》中的女主人公没有得到聘礼,这段婚姻实际上就失去了家族的支持,所以当她遭到抛弃后,回到娘家得到的却是兄弟们的嘲笑。第二,聘礼也起到了保障女子婚后地位的作用。因为在古代男女离婚后,一般不会归还聘礼,因此为考虑到经济损失,男方也不会轻易离婚,聘礼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适当地约束男方的行为。上文已经论证得出“氓”的家庭状况并不富裕,聘礼对他来说应该是一笔比较大的费用。但是由于他没有给女方聘礼,离婚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损失和负担。因此,他对待妻子的态度也就更加随意,這便让女主人公在婚姻中彻底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氓》中的男女主人公婚姻没有得到祖宗的认可与庇佑,因为他们并未实行告庙之礼。在上古社会中,崇拜祖先是社会意识中重要的核心观念之一,凡是重要的事情都要敬告祖先。为凸显婚姻的重要性,“六礼”中的每一礼都要举行告庙之礼,在祖宗崇拜盛行的周代,实行告庙之礼,就可以使婚姻具有神圣性,这对男女双方都有巨大的约束力,使他们不敢轻易背叛婚姻。而《氓》中男女主人公是私订终身,所以也缺失了这一环节。女主人公的婚姻不光不被自己的祖先祝福,也没有被男方祖先认可,故也不被男方家族所接纳。

综上所述,除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外,私订终身这一违礼行为,也是导致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从宗教礼法制度这一角度解读《氓》的悲剧,更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诗歌中婚姻悲剧的认知。

三、《氓》的意义与启迪

(一)文学意义

《氓》是《诗经》中的一首叙事长诗,借助女子之口讲述了婚姻悲剧的整个过程,塑造了一位大胆追求爱情、勤劳能干、纯真热情却惨遭抛弃最后毅然与丈夫决裂的女子形象,这一形象的创作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一,《诗经》作为先秦诗歌文学的代表作,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氓》更是开创了弃妇诗的先河,使“弃妇”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为后来的文学提供了“原型”。除《氓》以外,《诗经》中还保存着其他的一些弃妇诗,例如《邶风·谷风》,比《氓》的哀怨更甚,尽是哀哀之语而不见疾声怒词,《氓》更多的则是冷静痛斥与反思。两首诗歌虽然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但内容的基调都是伤感的,为古代诗歌中的弃妇诗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对后来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汉乐府中就存在不少弃妇诗,风格相当大胆、活泼。《有所思》中的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直接砸簪、烧簪、当风扬灰,显得十分刚烈。《白头吟》表现得则温和一些,但面对男子有了“两意”也是直接与之决裂。汉乐府中的弃妇诗反映了汉代妇女也依旧受到政权、神权、祖权、夫权的压迫,诗中女子所表现出种种刚烈的情绪,也体现出广大妇女对重重迫害的不满与反抗,这点与《诗经》一脉相承。

第二,《氓》也是典型的性格悲剧。前文已具体分析了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婚姻的失败。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男子更喜欢温柔娴静的女子,《氓》塑造的女子形象是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的,婚前私订终身,可惜遇人不淑,遭遇抛弃。但她并不是一味忍受,而是果断与男子决裂,这样的行动力,也是构成《氓》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这样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所谓性格悲剧,就是指从人性角度出发,解释悲剧的原因。鲁迅小说中就经常塑造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来表现性格悲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孔乙己对长衫的执念,祥林嫂总是讲述自己的不幸等。

第三,《氓》作为《诗经》中的代表作之一,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提供思路,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比喻女子结婚时心中的喜悦与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期盼,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是表现出了女子婚后年老色衰的样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借助鸠鸟贪吃桑葚而被猎人捕获来比喻女子轻信了男子的花言巧语而坠入情网。通过这些比喻,诗歌变得通俗易懂,既突出了主题,又表现出女主人公命运的曲折多变。比兴对后世影响巨大,例如屈原《离骚》中就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借助香草美人、美玉、凤凰等意象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到汉代五言诗出现以后,比兴手法的使用就更加常见了。

(二)现实意义

《氓》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女子婚姻悲剧的客观现实,反映出中国古代真实的社会风貌。诗歌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有其时代特性和社会原因。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崇高美,悲剧美,是美的基础,是历史的进步。”如果我们是悲剧的主角,往往会“当局者迷”,但倘若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将悲剧当作审美对象,就可以厘清悲剧的内因。如果说挫折可以使人成长,那么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则可以使人清醒。虽然,现在的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女性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有了更多主动性,但仍需要警惕类似的婚姻悲剧再次发生。再次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研究和解读,能对我们的思想、审美感悟和价值思考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弃妇男女诗经
《诗经》弃妇诗近十年研究综述
男女有别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古今弃妇形象的转变及妇女地位的反思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张幼仪:打造商界传奇的徐志摩弃妇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