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与我》中的流浪青年“诺”人物形象分析

2022-05-18何宗芮赵晓帆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流浪者自卑流浪

何宗芮 赵晓帆

德尔菲娜·德·维冈是当代法国最受瞩目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曾入围龚古尔文学奖决选作品,还曾荣获雷诺多文学奖、法国书商奖、法国科西嘉读者奖等众多奖项。维冈的作品多聚焦社会边缘人物,如《地下时光》中遭受了严酷职场暴力的单亲父亲玛蒂尔德,《无以阻挡黑夜》中由于原生家庭导致一生都在死亡边缘挣扎的露西尔等。《诺与我》是维冈的第四部小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法国当代文学佳作。维冈在其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流浪女青年形象—诺,作家将诺的流浪身份、敏感自卑的性格、自我矛盾等人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破碎的原生家庭和社会对边缘人物的偏见注定了诺悲惨的命运。

一、对诺的身份特征分析

诺是母亲青春期的“意外”产物,她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甚至连她的母亲也不清楚谁该为她的出生负责。对母亲来说,诺的出生让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母亲的冷漠,也使诺从未感受过母爱。好在七岁前,诺和祖父母生活在农场,即便旁人纷纷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诺,但祖母对此的满不在乎还是让诺感受到了温暖,也度过了平静的童年。然而好景不长,祖母的意外离世带走了她最后的幸福时光,短暂的快乐童年无法治愈她未来流浪的生活。

诺的“流浪者”身份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卢与诺的相识便可证明这一点。从卢的课堂汇报便知,她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社会调研,才决定“探索一个年轻女流浪汉的心路历程……她的生活和她的故事”,并专程在街上找到一位符合作业要求的“流浪青年”—诺。其次,在卢与诺首次相遇时,作家对诺的外貌描写也可看出她流浪已久:“她穿着一条很脏的卡其裤,旧罩衫的袖子一直卷到胳膊上,脖子上戴着一条只有在我奶奶的衣橱里才能找到的旧围巾。”再者,诺没有固定住所,她有时会借宿在朋友家,有时会赶到城市另一头的救助站等一个临时床位,她无法预知隔天早上自己是在何地醒来。虽然作家在叙述时并没有刻意将“流浪”这一字眼和诺挂钩,但诺的“流浪者”形象贯穿全文,为她的性格特点埋下了伏笔。

二、对诺的性格特征分析

(一)敏感暴躁

诺的敏感在她被卢收留回家后体现得十分明显。诺刚搬进卢家的表现颇有几分林黛玉初进大观园时的谨小慎微。她在家中的动作尽可能的轻,生怕自己的到来打扰到卢一家的正常生活,“她尝试发出最小的声音,不打搅我们。早上迅速地洗个澡,把爸爸留在咖啡壶里的热咖啡喝完。她在廚房里的时候从来不开灯,走路的时候轻得像一只猫”。诺为了融入这个好心收留她的家,主动承担家务,生怕卢的父母认为多养了一个闲人。

诺对于他人的目光也非常敏感。她受不了别人一直盯着她看,仿佛他人都会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她,诺的这一特点作家多次借卢之口进行表达:“我们在咖啡馆见面的时候,如果有人转过头来看看她,她立即就变得充满了攻击性,你要我给你张照片还是怎么的?我脸上有什么好看的?”诺还会因他人的注视而变得暴躁易怒,“有一次一个男人低声说了句‘可怜的东西’,诺站起来朝男人的脚边上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她当时眼睛里充满了暴力,那个男人连找零都没要,就匆匆走出了咖啡馆”。诺认为世人对她都充满了敌意,诺敏感时就宛若一个炸弹,一旦有陌生的眼神落在她身上,那束目光就好似一把火,立刻就能把敏感的诺点着。周围的人都穿着得体,包括她的同行者卢,因此衣衫褴褛的诺格外引人注目,她的“流浪者”形象也一目了然。

事实上,诺有以上种种表现归根到底来自她内心的自卑,这些无力的“反抗”不过是诺掩藏自己脆弱内心的面具,是她保护自己、对抗世界的一种方式。她知道自己和普通人不同,别人看她或许是可怜或许是嘲讽,无论是哪一种态度,诺都会感到自卑,所以她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挣脱、逃离他人的关注。

(二)极度自卑

长期的流浪生活使本就敏感的诺变得自卑。首先,从诺与卢初见时,作家对诺的动作细节描写便可窥知一二,“她的脚在桌子底下不停地晃动,她难以靠着椅背坐上超过五分钟,也不能把手放在一个地方保持不动。她观察着我身上穿的衣服,然后又换一个姿势,接着再回到前一个姿势,她浑身上下充满了焦虑与紧张”。这些细致的动作描写把诺的自卑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卢比诺年长几岁,但对比家庭美满,生活条件优渥的卢,诺不仅有破碎的原生家庭,而且还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看着对面的卢,自卑感悄然涌上诺的心头。

为了表达对诺愿意接受采访的感谢,卢为她准备了一个小包裹,里面有帽子、雨伞、MP3,甚至卢想给诺一点钱,但都被诺拒绝了,诺唯一接受的是卢替她付饮料的钱:“当我第一次把准备好的小包裹递给她的时候,她突然脸色苍白地说,‘你以为我是什么人?’”作家对诺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反映了她愤怒的心情,同时展示出她极强的自尊心。面对卢物资上的帮助,诺表现得极为抗拒,她之所以有如此强的反应,是因为她内心十分自卑。从表面上看,诺是一个有自尊心、有原则的人,她和街头等待施舍的流浪汉不一样,她不是一味依靠世人的救济过活;但实际上,这恰恰折射出诺极度自卑的性格特征,在诺看来,即便穷困潦倒且居无定所,但自己还没有沦落到需要靠他人的“施舍”过活。

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下,即使诺是一位青年流浪者,但她不仅不认同这个身份,而且希望作为一个“正常人”被好友和社会接纳,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所以面对帮助,诺敏感自卑的神经会自动开启防御心理。

三、对诺“矛盾”形象的分析

(一)渴望与放弃

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女,诺本该和同龄人一样享受着美好的校园生活,但是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迫使她无暇顾及学业。认识卢之后,诺表现出了对校园生活的极大兴趣与渴望:“她喜欢询问我发生在学校里的各种细节,阿克西尔今天穿什么衣服,莱娅得多少分,卢卡斯是怎么躲过老师的责问的。她叫得出我们班每个人的名字,每次她问我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时,好像是在关心报纸上的连载小说一样。”实际上,诺在开始流浪前也曾上过学,然而那时的诺却并未珍惜自己的校园时光。和母亲生活时的诺在学校里很孤僻,难以融入集体,也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是被老师抽到回答问题,她也沉默以对。和寄养家庭住在一起后,诺变得不学无术,和男同学们混迹在咖啡馆里,很晚才回家。

诺的行为实际上是能够被理解的。诺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敏感自卑,甚至有些孤僻,她恐惧和他人接触,因为和她有着血缘关系的人都丝毫不在意她,更何况是外人呢?在被送去寄养家庭后,诺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这也是因为诺长期遭受原生家庭的折磨,即便寄养家庭对诺很好,诺也一直渴望亲情的温暖,但是没有安全感的诺并没有接纳他们作为自己的“父母”,她甚至失去了缝补原生家庭裂痕的机会。

诺之所以喜欢听卢分享校园生活,也是对自己不曾拥有的校园生活的渴望和对放弃学业的惋惜。她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也憧憬单纯快乐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受制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她最终也没能逃过这片阴影的笼罩。

(二)新生和堕落

越是流离失所,诺就越渴望拥有自给自足的生活。搬进卢家后,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卢的父母对诺很好,把她当作家庭的一份子,给予了她对家人才有的温暖与关爱。卢的爸爸不仅给诺留下了家里的钥匙,让她可以自由进出,而且还尽力帮助诺重新融入社会,在他的建议下,诺见了专门负责照管流浪人群的社工,每周去两次为年轻女性重返社会做准备的社会福利机构;诺也喜欢和卢的妈妈一起打发时间,甚至在卢看来,她的妈妈最能让诺敞开心扉。幸运的是,诺后来找到了工作,这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是诺新的希望,她不仅找到了容身之所,也寻得了立命之处。

然而好景不长,诺在高负荷工作的压力和黑心老板的压榨下渐渐身心俱疲。诺的情绪变得很不好,工作的压力让她喘不过来气,虽然她试图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可黑心老板给诺的薪水只有一半是合法上税的,因此诺的条件不符合申请租借房子的要求,暂时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窝。面对无解的生活,诺再次堕落,开始用药物和酒精麻痹自己。压垮诺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的母亲,诺本以为当自己经济独立后,母亲便不再将她视作负担,或许会接纳她,但是诺却发现自己错了,母亲不仅没有给她任何重生的希望,还击破了她最后的心理防线。这一次,诺不再在意卢爸爸的批评和关心,她离开了卢的家,离开了她的朋友,带着堕落的身躯又开始了未知的旅途。

诺并不是一个完全消极的个体,她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曾为之付出努力,但她始终无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反而因其更加沉沦。

四、造成其流浪命运的原因分析

(一)难以摆脱的原生家庭的阴影

导致诺流落街头,甚至是放弃未来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来自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虽然童年时期祖父母的陪伴曾给诺带来温暖,可是从她的整个人生经历来看,破碎的原生家庭依旧给诺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祖母去世后,诺和母亲住在一起,两人的相处非但没有缓和母女关系,反而因为母亲男友对诺的关心而恶化。当母亲焦躁时,诺会透过钥匙孔观察她,诺想把母亲搂在怀里安慰她,请求她原谅自己,可是当诺鼓起勇气靠近母亲时,却被她一把推开了。诺会在母亲醉酒后悉心照料她,也会在母亲丢失工作后留在家中陪伴她。可诺的行為并没有感动母亲,即使在诺找到工作,能够独立后仍旧被她拒之门外。

诺一次次尝试修复和母亲之间的关系,然而她的力量太薄弱了,她给予的温暖不能抹去母亲心中对诺的恨意,诺一直“孤军奋战”着,单靠她的付出始终无法缝补好和母亲之间的裂缝,因为只有当母女俩双向奔赴时诺的努力才会有意义。再者,尽管诺经历了很多社会的磨砺,但是小小年纪的她承受能力自然不比大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也浇灭了她试图修复破碎原生家庭的希望。母亲对待诺的态度不但没有抚平原生家庭带给诺的伤痛,反而使诺的伤口更深。因此,诺始终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也注定了她不幸的人生。

(二)普遍存在的社会痼疾

诺这一角色并不是作家凭空捏造的,普遍存在的无家可归者是法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特别是年轻的流浪者。法国公益组织皮埃尔神父基金会曾通过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青年在流浪人口中所占比例过高,流浪者趋于年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原生家庭的破裂。”

除了家庭因素,有关教育部门也需要为逐年增加的青年流浪者负责。法国实行十年义务教育,教育部门的运作不仅占法国政府最大的预算比例,还区别于其他义务教育,法国实行的义务教育是指关于在现代社会、现代的法国如何有质量地生存而进行的教育,这正是法国社会目前所关注的教育焦点之一。每位公民都有权利接受义务教育,可是流浪者趋于年轻化恰好反映出法国现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教育落实不到位等漏洞,由此也导致了青年无法在社会中有质量地生存等后续问题。

《诺与我》中的诺是处于法国社会边缘的文学形象,也是流浪青年群体的代表,破碎的原生家庭使她过早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受尽磨难的人生经历也塑造了她敏感暴躁和极度自卑的性格特点。诺一直在和悲惨的命运作斗争,但是由于原生家庭的阴影和社会的偏见,即便她努力挣扎,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容身之处、安身立命之所,得不到社会完全的认可,更无法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维冈的妙笔生花,通过描写诺坎坷的人生之路,将以诺为代表的法国青年流浪者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以此呼吁社会各界给予青年流浪者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猜你喜欢

流浪者自卑流浪
流浪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流浪的歌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巴士车上的“浴室”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流浪猫鲍勃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