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2022-05-16郑馨钰李继春王翰铮

艺术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住区设计

郑馨钰 李继春 王翰铮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新生育政策的陆续实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不足和现有城市建设中儿童友好度不高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儿童友好”一词强调要以儿童为本、尊重其权利与需求,让儿童能在城市中自由地享受户外与自然。而与儿童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是儿童游戏与活动频率最高的场所。基于此,文章在将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分析设计现状及问题,提出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以期为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对儿童不友好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为我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新方向和参考。

关键词: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儿童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当下城市用地紧张,现有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数量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所需;另一方面,当前已建成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往往在安全、游憩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此背景之下,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儿童的权益逐渐得到重视,儿童日常出行的交通、活动空间等也越来越受大众关注。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作为孩子们玩耍与交往的日常性场所,与兒童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文章探析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与儿童友好理念相结合的相关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概念于1960年在心理学及教育学领域被提出,在1989年被列入《儿童权利公约》中[1]。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人居署正式提出“儿童友好城市”概念。其概念旨在把城市发展与儿童权益结合起来,以儿童权利保障为核心,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建设能保障儿童健康、维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发展的城市公共基础环境。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新生育政策也逐步实施,这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儿童的发展与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我国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将建设100个儿童友好型试点城市,加强城市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等。

1.2 住区户外活动空间

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是指城市高度密集的住宅区内,提供给周边住户及城市居民的具有游戏、交往、休憩等功能的户外公共空间[2]。这样的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周边往往毗邻多个小区,面积也小于一般城市公园,且服务人群更加具有针对性。从儿童角度来看,这样的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往往也是住区儿童游戏玩耍的高频空间,是孩子们放下学、出行的必经场所,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面对当前国内兴起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热潮,将儿童们日常生活中的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同儿童友好相联系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2 当前研究进展及设计问题

2.1 当前研究进展

我国对儿童友好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相关研究较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国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33年雅典宪章的《城市规划大纲》中就有所提及,提出了住区中应当设置儿童活动场地。所以国外相关研究发展至今已较为成熟,无论在儿童友好型街道、公园,还是在活动空间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设计规范。而我国的儿童友好相关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在近几年,儿童友好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发展也愈加迅猛。

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儿童本身的物质空间需求进行,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交通的快速发展,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大,儿童的独立移动、儿童参与规划等相关内容,也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深圳、长沙、武汉等一批城市开始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试点,在研究与实践两方面共同推进了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发展。

2.2 当前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城市开放空间儿童游戏场所的相关研究及实践中,学者们已开始注重儿童的需求与权益,但就目前城市中已建成的户外活动空间来说,其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

第一,场地设计主要针对人群仍是成年人。尽管当前已出现了一些依据儿童需求与权益设计的户外活动空间,但其规划往往是设计师从儿童的角度考虑儿童需要什么,并没有注重儿童的参与。这样的设计规划往往会失真,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友好。

第二,场地儿童游乐设施单一。场地中依旧选用以往成套的滑梯等器材,缺乏趣味性,也局限了孩子们的玩耍与游戏方式。

第三,场地仅服务于低年龄段儿童,并没有考虑各年龄段儿童不同的活动行为需求去进行相应设计,导致中高年龄段儿童在场地中得不到合适的发展。

第四,场地绿化布置缺乏细节与趣味。现有场地中的绿植往往是随意且没有针对性的布局在活动场地周围,这样单一的布置,让场地失去了趣味性。

第五,就儿童友好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来说,我国目前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规范,所以当前已建成的一些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在安全、场内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

3 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原则及策略

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并不意味着要打造仅适用于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要做到在以儿童为导向、满足儿童各种发展需求的同时,兼顾住区内其他使用者的需求,对空间进行综合设计,做到“适幼但不唯幼”。因此,在设计上,主要从安全性、可达性、趣味性、儿童参与性、多功能性五方面综合考虑,同时结合设计原则和现有活动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从合理选址、均衡布局、绿植搭配、儿童参与等方面思考设计策略。

3.1 设计原则

3.1.1 安全性

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主要服务人群为未成年儿童,他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身体上都处于发育时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所以在设计活动空间时,安全性必须置于首要位置。这里的安全包括空间周边的交通安全、空间内的基础设施和游乐设施安全以及景观设置等各方面的安全。

3.1.2 可达性

就儿童而言,他们前往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大都是通过步行的方式,所以活动空间的选址需要考量儿童的可达距离。随着年龄和体力的增长,儿童步行距离也逐渐增长。婴幼儿大多在住宅周边活动;学龄前儿童合适的出行距离为300~400米;而12岁以上的儿童体力提升,能够借助自行车、滑板车等骑具出行,他们的可达距离能延伸到1千米,甚至更多[3]。以此来选址,更加便于住区儿童到达活动空间。

3.1.3 趣味性

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对身边的环境总是充满好奇,鲜艳的颜色、多样的植物、形态不一的昆虫,各类丰富多样的环境总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活动空间时,设计师们应该运用颜色鲜艳的铺装、种类多样的动植物、多变的地形等增强空间的趣味性,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让他们在其中健康成长。

3.1.4 参与性

在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儿童的参与性必不可少。当下很多的实践案例,都是设计师以儿童的立场去设计,即设计师将自己代入儿童的角色去思考儿童需要什么,但思考的主体仍是设计师本人,儿童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设计规划中,因此设计无法体现儿童的真实想法。要想真正了解儿童的本质需求,就应让儿童参与设计,让儿童成为户外活动空间规划的设计师。

3.1.5 多功能性

设计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增加滑梯、沙坑、攀岩等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使用的游戏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交往、探索、成长等各类需求。与此同时,儿童出行往往会有父母或者老人的看护与陪伴,所以也应为家长设置休息区域和能与儿童共同玩耍的互动区域[4]。

3.2 设计策略

3.2.1 场地选址合理,优化出行路径

儿童往往会通过步行的方式前往住区周边的儿童活动空间,所以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选址也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实际出行状况,在实际了解周边儿童年龄及实际步行距离等因素后再选址,保证儿童能轻松到达活动空间。同时,活动空间的选址也应充分考虑空间周边的交通环境,尽量避免选择一些交通要道环绕的场所和机动车辆频繁出入的场所[1]。这既避免了儿童在场地中玩耍、嬉戏时与机动车发生碰撞,给儿童带来安全隐患,又能够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安全且独立地前往活动空间游戏与玩耍。

另外,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选址也应考虑住区附近的居民,避免儿童游戏时过于吵闹,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因此活动空间的设置应与居民楼保持20米以上的距离。

3.2.2 均衡空间布局,多样化设计空间

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应尽量结合周边景观、地形、使用者需求等多种要素均衡合理布局。就人口密集的住区而言,居住的儿童并不仅局限于低年龄段儿童,所以在空间的规划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设置不同的功能区。沙坑、攀爬网、高低不一的洞穴等多样化的游乐设施都应在空间中得到合理设计,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游玩设施,促进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

在为儿童设计功能区的同时,也应为日常陪伴和看护儿童的家长设置他们需要的游憩区域。一方面,要在儿童的可视区域内为他们设置休闲座椅;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儿童与家长的互动提供可用的游乐设施,如亲子可共同游玩的攀爬网等,加强亲子间的互动。具体到游戏设施的设计上,设施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例如,地面铺装应选择橡胶地垫等软质材料、空间内的土地坡度应低于30°、水体深度不应超过30厘米等[5],让孩子们能够安全地在空间内玩耍。

3.2.3 合理搭配绿植,为空间增添自然与趣味

儿童对神秘的大自然总是充满向往,这是天性使然。所以在活动空间植物的设置上,也应合理搭配,不仅可以搭配多种无毒、形态各异、习性各异的植物,还可以运用含羞草、决明花等习性特殊的植物吸引儿童兴趣。同时,高低错落地排列植物,既能使它们在场地内形成一定遮蔽,给儿童营造探险的氛围,让儿童自发地了解不同的植物,在游乐中学到知识,又能对场地的不同功能区进行划分[6]。对于某些需要一定隐私的空间,也能通过植物的隔绝形成半开放空间,让一些性格内敛的儿童在空间内安心地玩耍。

3.2.4 儿童参与设计,真实贴近儿童需求

在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关注的当下,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必须将儿童的实际需求融入其中。而想要设计的空间能真正意义上满足儿童所需,让儿童参与到设计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当然,这里的儿童参与设计,并不是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创作、绘画,而是要想办法将他们无边际的想象力收拢在一定条件和空间的限制中加以设计[7],再在专业设计师的带领下,加以精细化引导,逐步将儿童的想法从理想落于现实。这样有儿童参与设计的户外活动空间能够真正贴近儿童的实际需求,从各方面满足儿童游戏、交往的需要。

4 结语

当前,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热潮已然来临,城市建设中的儿童权益也逐渐受到重视。儿童时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儿童的身体与心理在此阶段都在飞速发展。而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作为儿童成长生活中被频繁使用的日常活动空间,在设计上应以儿童为本,根据儿童不同的身心发展需求选址、划分功能区、设置游乐设施等,打造儿童友好度高,同时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可达性的儿童友好型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为儿童创造健康、安全、促发展的城市环境,让儿童在城市中得以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蒋晓丹,周雪.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住区活动场地设计[J].中外建筑,2021(8):129-134.

[2] 张岩松.基于儿童活动行为的住区开放空间环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

[3] M .欧伯雷瑟-芬柯,吴玮琼.活动场地:城市:设计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J].中国园林,2008(9):49-55.

[4] 馬潇潇.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J].广西城镇建设,2021(2):19-20,47.

[5] 段雅淇,冯田甜,王冀琛.“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设计探析[J].现代园艺,2020,43(14):55-56.

[6] 王楠,周建华,李旭.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7):118-125.

[7] 唐燕.儿童与空间:城市微空间的参与式设计[J].人类居住,2021(1):30-33.

作者简介:郑馨钰(199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李继春(196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王翰铮(1997—),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住区设计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实践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住区建筑节能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