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发现·感受

2022-05-15潘小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3期
关键词:朗读语感小学语文

潘小斌

【摘要】本文讨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的朗读要体现出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对意蕴的发现、对情感的感受三方面,并强调语文教师在语言激发及朗读示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能否做到真正朗读的关键因素。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及语言表达感染力上下功夫。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教师都会在课堂上运用。齐读是教师喜欢在课堂上采取的方式。在齐读时,学生为了保持整齐就要保证语调一致、语速一致。总是齐读太呆板,于是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人读等不同朗读方式出现,就显得富有变化,经常被听课教师赞扬朗读方式多样。当学生响亮的读书声回荡在宽敞的教室,就被认为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其实,这样的朗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真正意义的朗读是什么,如何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语感?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一、真正的朗读是理解

《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诵读。语言包含词汇、语法、语音三方面,而语音涉及的语调、语气、节奏、抑扬、轻重、缓急等又与文本内容及表达的情感紧密关联,不理解,就读不出文本包含的意思和情感;不读,就难以对文本有最深刻的理解。

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他强调了朗读要讲究发音,揣摩好语调,充分把握文本中词语之间的具体形象、 内容意思、逻辑关系、语体色彩、情感思想,并通过声音准确地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朗读,这需要一定的语感领悟力。

譬如,《春》这篇课文中“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如果读成“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不对的。因为这篇文章朱自清要表达的是春天带给人们充分的时间和希望,这句是说春天来了,多么惬意,一切刚开始,还来得及,有的是时间。要表现这个意思,在朗读时就要把“有的是”三个字连在一起,声调上扬,表现出充足的自信:“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再如,六年级下册课文《那个星期天》第一段:“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这段“昏暗”一词一出来,压抑情绪就出现了,所以这段奠定了一个伤感的情调,所以要读得慢一点,沉一点,声调低一点,声音延长一点,带出回忆往事的感觉。能这样读,就代表理解了。而因为理解了,才能这样读。

同是这篇课文第三段:“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这句写妈妈要带自己出去玩,很高兴雀跃,做事很麻利,迫不及待要出发。因此,这句要读得轻快,声音节奏感强,有弹性,情感是欢喜的。能这样读,就代表理解了。而因为理解了,才能这样读。

再有《桥》那篇课文,开头是这样的:“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读这里,声音要紧绷,语速要急促,收束要紧凑,声调逐渐升高,声音逐渐加重加厚,从而体现出水势越来越猛、形势越来越紧张、危险越来越近的急迫感。而课文最后: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第一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是老党支部书记和儿子被洪水卷走后的景物描写,渲染沉重悲伤的气氛,烘托失去老党支部书记的难过之情,所以要读得低沉、缓慢、沉重、悲痛,特别是“白茫茫”三字要把声音延长,才能把那种感觉传达到位。后面几句写祭奠老党支部书记和儿子,同样要读得沉重缓慢,“她丈夫和她儿子”要读重音而且语速要慢,强调出来。

所以,真正的朗读应该体现出对文句的理解,并且通过朗读强化这种理解,让人从朗读的语调语速中感受到语言情感的流露,这才是朗读真正意义所在。

二、真正的朗读是发现

前面的“理解”是指對文本句子意思的把握,这里的“发现”则是对文本句子深层含义、词语内蕴的体悟和挖掘。

譬如,老舍先生的《猫》中“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这一句中“蹭”是一个动词,这个词不仅有摩擦的意思,更有一种温柔的意味,体现了猫的温柔、撒娇、亲密,可见猫与人的亲近,而猫这么亲近人,自然是因为人平时对猫好,猫对人的信赖,所以“蹭”这个词写出了猫亲人、人爱猫的动人画面,体现了猫和老舍的关系特别好。那么,朗读“蹭”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温柔、撒娇的感觉,体现出词语的内涵。

再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为什么父亲要待了一会儿才回答呢?根据后面的句子,可以知道平时不管“我”问父亲多幼稚可笑的问题,父亲都会耐心地跟“我”解释,而这次“我”问“为什么要烧掉呢”父亲不是耐心地解释给“我”听,而是“含糊地回答”,为什么父亲这么反常呢?如果父亲像以往那样耐心解答“我”的问题,就要告诉“我”:现在形势很危急,事态很严峻,烧掉这些资料,是为了不让它们落到反动派手里,泄露党的机密。所以,这“待了一会儿”,体现了父亲在回答前的犹豫和思考,就是不能像以往那样告诉“我”真相,因为告诉真相会吓着当时还是孩子的“我”,让“我”也跟着担惊受怕,所以父亲含糊回答是为了保护“我”,这是父亲对“我”的爱护。理解了这层含义,才能读出父亲的思想变化过程:“我”奇怪问的话要读升调,读出小孩子的口吻,读出好奇的感觉,而“待了一会儿”,则要沉一点,慢一点,特别是“待”字要拖音,体现父亲的思考、犹豫,然后父亲的话就要快一点,轻一点,体现父亲要应付过去的“含糊”,这样读,才能体现出字里行间的意蕴。

而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开头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结合后面的内容:那里的天更可爱、空气更清鲜、天空更明朗,那么可以理解出这句话里的感情意味:初见到广阔美好草原的兴奋激动,故而读这句就要语速轻快一点,声调高一点,句调往上扬,读出心情爽朗,兴奋激动的意味。

文章中常有言外之意,准确理解言外之意,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解能力,是語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读出言外之意,既促进了理解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感悟发现的朗读很重要。

三、真正的朗读是感受

课堂朗读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不管读什么内容,都是一样的调子,一字一音,一个语速,没有感情。而很多教师在指导时则是笼统地指导:“请同学们带着愤怒的感情读”“请同学们带着快乐的感情读”,学生读得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也有一些朗读,虽然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有轻重快慢,但是因为内心不动情,所以就没有真情,没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这种没有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朗读也不是真正的朗读。

真正的朗读是感受。感受即真切体会文本的情感,内心被触动,朗读把这种内心的触动传达出来,具有感染人的力量。这就是朗读与感受密切的关系。

鲁迅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文字写出了先生陶醉在文章中,而这陶醉是通过他的朗读体现出来的,他的喜欢和喜悦也通过朗读体现出来了,通过他的肢体语言体现出来,就很有感染力。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的朗读。

培养感受力对语文教学来说其实很重要。语文课堂中,不是告诉学生要关爱、要同情、要同仇敌忾、要爱憎分明、要感同身受等情感,而是要激发学生关爱和同情、爱恨情仇等的情感和感受。这些情感和感受丰富他们的心,并投射到他们的生活中,引发他们对身边人和事的爱憎与同情,体现人性的真善美丑。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之处。

而朗读需要感受也体现感受,二者结合就可以如虎添翼,增加语文教学的感染力量。譬如,老舍先生《草原》的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也知道要用什么句调、轻重怎么处理。但是,这样还不够。因此,教师接着就要调动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那种兴奋惊喜的感觉,让他们的内心处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然后指导学生将这份感情放到句子中读出来,让声音里面有抑制不住的惊喜和兴奋之感。这样,学生的感受力就被激活了,内心的情感就丰盈了。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最后三句话:

“‘打到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我们要通过影视片段的画面打动学生,通过教师动情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敌人的可恨之处,激发学生的痛恨及愤怒之情,还让学生认识到战士的英勇无畏,慷慨壮烈。有了这些感情基调,这三句话才能读得激昂慷慨,读出对敌人的痛恨,读出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贞,读出气壮山河的气势。而且,学生的心里才会产生对英勇人物的崇敬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立德树人才能真正实现。

再如《穷人》最后两行: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渔夫的话是紧张、着急、不解的,所以要读得快,调子要高一点,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起生活中紧张、着急、不解时的体验,把人物语言的这种情绪准确传达出来。而桑娜的回答则是孩子问题顺利解决的如释重负的轻松和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的高兴,教师也要调动学生这种生活情感体验,将之倾注到课文中,从而感受体会善良的美好。

语言作为来自心灵的声音,作为源自生命灵性的表达,其学习与教育,首先应基于生命对生命的关照、心灵对心灵的吁求,通过朗读用自己的情感碰撞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心灵去敲击作者的心灵,唤醒学生的灵性,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充满魅力。

四、实现真正朗读的关键在教师

窦桂梅曾说:“语文教学朗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是必须的专业修养。”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用有感染力的朗读营造氛围,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此外,教师还要用自己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打动学生的心灵,开拓学生的视野,给他们进行语言的示范、感染与熏陶。

譬如,窦桂梅老师在上《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时,先用一段话打动学生的心:“在我们的生命中一定有这样的人,陪伴着你,教你用汤勺、拿筷子,陪着你学会绑鞋带、系扣子,讲着你听过十遍百遍的故事,带你去电影院、图书馆,去能做出美味饭菜的小食店。这样的人,可能是——”窦老师通过描绘具体细致的生活内容,通过富有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感受,而不是说“爸爸妈妈爱你们”的抽象的话,这段引导语引出了学生很多发自内心对父母的感想。在学生被触动的时候,窦老师先自己朗读,营造氛围,然后再让学生来朗读,再自己读,读完,先说自己从学生眼中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动,然后再进行文本分析,到关键处用这样一段话打动学生心灵:“啊,那是一种短时间内必须把对方完全装入内心的一刻,那是雕刻在一瞬间的永恒!把对自己儿子的爱藏在自己的动作中,藏在自己的眼神里,藏在自己的心中,于是有了一首歌的名称叫做——” 学生喊:“我的眼里只有你!他太爱自己的儿子了,也是控制不住了。就当着车厢里的那么多人的面,喊出了自己儿子的名字,并告诉别人,这是最好的儿子。”这时候,学生的内在情感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于是,窦老师便顺势要求学生:“那就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爸爸的话。”通过这些环节的气氛营造、文本诠释,最后又将这感情融入到朗读中,情感自然真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一切都得益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及语言感发。

而学生经过这样有目的、有方法的朗读训练,在文本理解和情感体会、朗读表达上都会有极大进步。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提升自己语言的美感、力量感,使自己的每一次开口,都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语文教育者重视真正的朗读,强调真正的朗读,强调朗读要读出理解、发现、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感受,这就是语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78.

[3]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238-254.

责任编辑  邵健丽

猜你喜欢

朗读语感小学语文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