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的力量

2022-05-14苏楠

中国新时代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课程

苏楠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休闲教育的好去处,而博物馆力量的充分展现,则会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走进我们的心中,继而创造更多的可能。

如果说有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历史,那这个支点应该是文物,而这根可以连接古今的杠杆,非博物馆莫属。博物馆教会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并打开我们的思想去接受新的观点,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2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一件件从历史中穿行而来的展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见证着几百数千年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在化石墙上,感知寒武纪的生物奥秘;在素纱襌衣的“薄如蝉翼”里,体会西汉劳动人民的织造工艺;在《清明上河图》中,感受宋代汴京城的繁华盛景。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奇妙空间,而我们置身其中,就又将这份过去带往了未来。

故宫,文华殿内,2022 年的开年大展“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特展”正在举办。从全国 30 家博物馆精选出来的 130 余件文物跨越时空震撼登场,讲述着各自的前世今生。对于这场特展,网友给出了“什么都好,就是不好约”的评价。

不仅仅是故宫,近两年许多游客的活动半径逐渐从跨省游、长途游转变为周边游、本地游,而挖掘博物馆文化资源就成为了大家所青睐的一种出游方式。博物馆也一改以往严肃的形象,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走近年轻人,让“到博物馆打卡”更是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加强文化自信的积极力量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更成为了市民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不少博物馆甚至“一票难求”。这样的景象折射着人们强劲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更高的文化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宝库,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 7 亿人次增长至 12 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 1 亿人次,全国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其中5214家免费开放,定级博物馆达到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825家。这也意味着,目前我国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也成为了近20年来世界上博物馆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博物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加强文化自信的积极力量。

2022年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引发了亿万观众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热议;2021年河南电视台持续一年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得到了文博爱好者的喜爱;屡登热搜的三星堆、《唐宫夜宴》等出圈节目和文博类综艺,不断诉说着人们愈加深刻的文化认同。

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遗产工作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责任和使命。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由21000处增至23500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达30处。博物馆、纪念馆年观众人数达14亿人次,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00家。

《规划》还提出,“十四五”期间实施10~15个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推动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加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在此背景下,博物馆未来发展势必也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数字化创新的力量

博物馆种类日益多元化,不过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如果博物馆仅仅是陈列文物、展品,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现在的博物馆早已不再是从前寂静幽深的高冷模样,它们变得更亲民、更具科技感,也更有趣味。线上线下、专场夜场,各类“新花样”频出,沉浸、交互项目各具特色。

博物馆已经成为创新的乐园,新技术在这里可得以发展并应用于日常生活。数字化创新让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帮助观众理解复杂且精细的概念。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清明上河图》4D球幕影像在国家博物馆上演,到“万年永宝”展厅里能从壁画里“出来”跳胡旋舞的小人儿;从敦煌博物馆应用河图技术,游客可以在手机上体验虚拟数字内容与莫高窟实景的融合,到2021年河南春晚的火爆节目《唐宫夜宴》,以可爱的形象高度还原隋代乐舞俑造型,并且在舞蹈中加入故事元素……凡此种种,使文物摆脱出土时“尘满面,鬓如霜”状态,取而代之的是披上了有吸引力的外衣,愈益生动活泼起来,愈益令人透过岁月感受到它的美。

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科技赋能让文物动起来,至关重要。“新技术为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发展空间,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古今对话变得真实可感,新媒体让文化精品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度传播出去,形成网络顶流,引发公众围观。”

以中国煤炭博物館为例,馆内不仅通过藏品和资料全面展示煤炭的“前世今生”,还建有一个亚洲最大的地下模拟矿井,游客可乘坐缆车亲身下矿井,在逼真的景观设置里沉浸式地感受煤炭工业的生产与发展。相较于大型博物馆,“小众”博物馆缺少广为人知的藏品或是IP,相应的就需要在打造体验感方面多下功夫。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的专业讲解或是科技互动等方式帮助游客获取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博物馆线上直播也已成为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新方式,比如开通抖音、B站账号,又或是采用3D、全景VR技术,让不能到场的人随时感受。

2020年2月,国博等8大博物馆集体在网络平台直播间开放“云春游”,一天之内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近一年的客流量。创新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更多人体验到了多维度的文化熏陶。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持续蔓延的当下,数字化对于博物馆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科技力量,讓展柜里的国宝“开口说话”,让库房里的文物“活”了起来,吸引着观众走进博物馆。

“相比于传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运用网络化、系统化、数字化的手段和载体,在管理方式、公共服务、展览体验、藏品保护、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全面智慧提升,成为当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在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看来,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数字资源采集,提升馆藏文物保护能力,丰富数字文化内容供给,发挥博物馆展陈、教育等服务功能,提高博物馆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保护利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智慧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和博物馆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在融合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博物馆建设成果基础上,利用最新信息网络技术而形成的博物馆运维新模式。”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齐玫认为,智慧博物馆作为一个以核心业务需求为导向、创新科技发展的有机体,必将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迭代演进,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教育项目也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校园,使学生不必踏入博物馆,就能享受到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作为馆校合作的重要组成,“出馆进校”教育项目蔚然成风,操作形式渐趋丰富。

2021年12月,由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四中联合开发的“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研学丛书在北京出版发行,可谓是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介绍,自2016年与国博合作以来,北京四中有11个学科的20位老师自愿加入到项目中来,把64件文物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几年来,老师们积极参加培训,自主学习历史和文物知识,潜心设计教案,带学生走进博物馆,看实物、读历史。“几年来,博物馆课程深受初高中学生喜欢。”

北京八中与首都博物馆正式签订了馆校合作战略发展协议,依托首博“读城”项目,共同设计了10门跨学科特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如“策展的艺术”“古建灵魂——榫卯”“博‘悟’英语”“文物保护传统工艺实践”“中轴线攻略”等,深受学生喜爱。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博物馆项目组人员与学校各学科老师进行多次交流,不断完善课程的形式和内容。

陕西历史博物馆依托博物馆藏品资源,打造了多个系列青少年博物馆原创教育课程,如“周、秦、汉、唐”“陕历博星课堂”“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丝绸之路架起沟通的桥梁”系列课程等。针对馆校合作课程的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步雁表示:“与校内课程相比,馆校合作课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的文物进行观察、学习,所获取的信息要比阅读文字材料印象更加深刻,和实物面对面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充分交融,这种体验式、探索式的学习更具愉悦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双减’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多一些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而是让他们真正获得素质教育的过程和全面发展的结果。博物馆以教育作为首要目的和功能,也是‘双减’后校外教育非常好的去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表示,“我们要促使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深度结合,仍需要加强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动。”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其文化呈现形式是立体化多层次长时段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都有相应的研学对象和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下,促进博物馆课程与科学课程的密切衔接,充分发挥博物馆藏品资源和展览优势,努力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展现博物馆的教育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休闲教育的好去处,而博物馆力量的充分展现,则会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走进我们的心中,继而创造更多的可能。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课程
文物的栖息之地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博物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