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器考古:古人造物技艺之体现

2022-05-14夏千惠赵敏哲

科学24小时 2022年5期
关键词:官窑青瓷器物

夏千惠 赵敏哲

中国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在古代就已显现,可以说体现了中国人在技术与审美上的双重追求。

中国的瓷器制造历史十分悠久,其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200年。而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25—220年),其主要成分为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温度约在1280~1400℃。烧制瓷器的窑口的所在位置称为窑址。

到了宋代,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较为著名的窑址有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定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等。这些窑口大多是朝廷举国家之力投资的“国有”企业,其生产关系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写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南宋官窑鸟盏(图片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官窑粉青釉胆式瓶

宋代五大名窑之中的官窑指的是南宋官窑,窑址有两处,分别位于杭州万松岭南的老虎洞和杭州凤凰山南麓的乌龟山。有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文献记载中南宋都城临安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根据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杭州万松岭南的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被认为是宋代瓷器中艺术性最高的代表,细致纯熟的工艺、流畅简练的造型、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是南宋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的真实写照。

郊坛下官窑是继修内司官窑以后设立的第二座官窑。这座官窑烧造的青瓷胎壁薄、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造型也十分优美,是南宋瓷器中的优秀作品。

实际上,北宋灭亡后,南渡的赵宋皇室在临安继续着他们对高品质瓷器的追求,南宋官窑应运而生。在釉色上,南宋官窑的很多瓷器都模仿汝窑,呈天青色或与天青色相近的粉青色。当然,也有很多瓷器坚持自己的风格,显现出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并且有张牙舞爪的大开片,与汝窑的细碎开片风格差别很大。

南宋官窑梅瓶

官窑器物“紫口铁足”的特征

官窑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紫口铁足。器物底足的颜色非常深,像铁做的一样,在口沿处又常常显出隐隐的紫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官窑瓷器原料胎土的含铁量极高,在烧造后的冷却过程中,没有完全上釉的底足部位,铁元素逐渐被氧化,使胎体变成深色。而器物的口沿、棱角等部位,釉层较薄,像是给深色的胎体加了一层“滤镜”,从外表上看就呈紫色。“紫口铁足”的效果,就是这样来的。

修复发掘出来的瓷器,要秉持可识别性(尽量保留文物所包含的一切历史信息)、可逆性(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可去除的,方便以后新材料、新工艺的利用且不对文物造成损害)和兼容性(要考虑经济性与适用性,能够兼顾保护和修复两种需求)的原则来进行,并要以最小干预为前提,尽量保留其原真性。

具体修复步骤如下:

在完成拍照、取样等原始记录工作后,对残片要进行初步的清洗及脱盐。针对该器物的现状来选择清洗方式,用竹片等工具去除表面污垢和其他沉积物,并对表面松动的部位用浓度为5%的B72丙酮溶液进行渗透加固处理。

把脱盐的瓷器殘片晾干,在断茬处用5%的B72丙酮溶液进行渗透加固,使接驳处形成隔离层,等隔离层干透后,再用环氧树脂进行分步粘接定型。粘接后的器物依稀可辨原器的大致形貌,再依据残留部分和对称性判断缺失部位的样貌。

首先要以器物身上残留部分为参照,把缺失较少一半的器身与纹饰补全。补配材料选用医用高强石膏加矿物颜料,在补配前先根据原器颜色做多个配方的试验块,选用相近的颜色进行补配。然后,在补全的部位勾勒出缺失的纹饰并雕刻完整。

接下来,要依据已修补完的这半边器身的纹饰,以及瓷器以扉棱(青铜器或瓷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一般为凸出的条状)为对称轴的特性,采用拓片法,用延展性较好的连丝纸把修补完的半面纹饰拓下来,刻画出大致的纹饰图案。再根据刻画的图案复制出另一面的器身纹饰,以这完整的二分之一器身为器模,用硅橡胶翻模,最后用石膏把其他残缺严重的另一半器身及纹饰都补配完整。

使用矿物颜料和仿釉有机溶剂,以喷涂和笔绘相结合的方式对内壁及口沿局部进行上色处理。这也是瓷器修复最关键的步骤——仿釉与仿色,要使补配部分的色泽尽量与原器物相接近,减少因色差引起的观赏上的视觉冲突,从而使整件器物的视觉感受相对完整和统一。

修复后的南宋官窑樽式炉

宋代制瓷工匠在造物过程中,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紧密结合,创造了无数既有形态美又有功能美的瓷器。

南宋官窑是至今为止在官窑中唯一出产具有“文人气质”青瓷的窑口。南宋官窑青瓷的美与其他窑口的瓷器是不一样的,其他窑口的瓷器会有各式各样的装饰工艺,但南宋官窑就是靠材质与造型,是靠陶瓷技法里最简单的两种东西——釉水和陶瓷黏土的塑形来体现美。人们赋予它们一种人文色彩,用“类冰似玉”来形容瓷器的釉色,这不仅是因其釉色似玉般美好,更是赋予它一种高洁的品质。由于宋代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所以可以接受瓷器开片的不同状态以及各种纹饰。

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文人热衷于对物的探讨。他们在欣赏器物的过程中,不易受到个人爱憎偏见的影响,而是全身心投入品鉴的对象之中,由此获得对器物最真实的感受认知。这种“格物致知”的思想,进而延伸到匠人的造物活动中,最终形成对器物实用功能的注重。

茶具是这种思想的重要体现。如图中官窑的盏托,这是宋代用来固定茶盏的附件,又名茶托子。造型为圈足上安圆形托盘,中心部分高起托圈,内中可以安放茶盏。因其形似船,故又名“茶舟”。茶盏置于盏托上,稳当,不烫手,讲究卫生,水溢则流入盏托内,既实用,又美观。

乾隆皇帝曾作诗云:“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南宋官窑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巅峰。遗憾的是,南宋王朝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随着技艺失传,传世珍品较少。但却因这种神秘性,使南宋官窑一直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一项令人瞩目的课题。

南宋官窑盏托

宋代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大约创建于我国北宋政和年间,南宋学者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写道:“政和间,京师(今河南开封)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另一学者顾文荐在其《负暄杂录》中也有关于“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具体的窑址目前还没有发现。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個“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为了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开片: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自然的。

猜你喜欢

官窑青瓷器物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身如器物
龙泉青瓷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官窑驿站”寻踪
此“官窑”非彼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