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巍: 探索加强平台治理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022-05-11本刊编辑部

互联网天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浪智能内容

□ 文|本刊编辑部

中国互联网行业伴随着时代发展,激流勇进,日新月异,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断锻造着新的生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浪多年以来,努力夯实技术基础,不断创新发展,为网民提供最新的资讯,丰富网民的文化生活。日前,本刊编辑部与微博COO、新浪移动CEO王巍进行了深度的对话交流。

王巍

本刊编辑部:作为最早的一批互联网人,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深度参与者,请您介绍一下这个行业的发展变迁?

王巍:没错,我是2000年加入新浪的,有幸一路陪着新浪走到今天,从探求方寸到沟通天下,新浪2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20年来时代变迁的缩影。1998年,新浪网诞生之日,我们以24小时滚动新闻和全方位的媒体合作定义了“中文门户”的标准;2005年我们发布博客,引领了自媒体潮流;2009年我们推出微博,开启了中国社交媒体的时代;2018年,为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新浪网升级为智能媒体平台,新浪新闻作为核心产品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2021年9月,新浪新闻升级成为智能信息平台。可以说,新浪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也引领了中国信息革命的每一次浪潮。

如果说PC互联网是网络世界的开端,为人类发展开启了智能空间,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则是顺势而为,让网友将这无形的信息空间装进了口袋。移动互联让信息传输呈现出便捷即时化、垂直碎片化、云端化等特点,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效率、范围和影响力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此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叠加融合,我们逐渐过渡到了智能信息时代。“智能信息时代有四个特征——场景化、智能化,生态融合,以人为本”。首先是场景化,体现在信息传播的精准度。比如我们已经获取了位置授权的用户,正在环球影城游玩,那么我们就会根据用户所处的场景,向他推送环球影城相关的新闻资讯、游玩攻略等。第二是智能化,智能化体现在人与技术的全方位交互,通过数据建模、算法训练、机器学习等,实现人机协同的良性互动。第三是生态融合,生态融合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终端的变化,现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手机上,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车联网等,都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通道。最后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也是对上面三个特征的总结。无论技术发展得多么先进,它最终都要在人类社会中落地,都必须要考虑终端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所以,以人为中心的AI发展道路,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我们的伙伴,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还有近两年比较热的元宇宙。最近很多人也会跟我讨论元宇宙,我认为目前基于AI、AR、VR等技术的应用场景,已经体现了一些元宇宙的雏形。未来,元宇宙应该是一种虚实相融的智能社会形态,它很有可能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但是从目前来看,还处在比较初始的萌芽阶段。

本刊编辑部:现在有人认为互联网行业即将成为传统行业,您怎么看待互联网行业的现状?

王巍:近两年确实有声音质疑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担心这个行业逐渐走向衰退。

但理智地去看,这种担忧显然是多余的,任何行业都会有一个发展的周期,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互联网行业也不例外,当它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流量见顶、用户增长停滞、资本褪去、泡沫逐渐被挤空。我们现在看到的互联网行业,应该说是在大浪淘沙之后,来到了趋于平稳发展的阶段。所以,如今的互联网更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像电信网络一样,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互联网行业是传统行业的错觉,但其实它没有过时,恰恰是更被需要了,为百姓生活服务,为各行各业提效赋能。

以上海疫情为例,在打通“最后一公里”,解决买菜难的问题,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电商平台,京东、阿里、美团、叮咚买菜等平台,已经成为驰援上海保“沪”抗疫的重要力量。新浪作为互联网企业,也在微博和新浪新闻开设了“抗疫求助”超话、专题等,搭建信息桥梁,让更多求助信息在第一时间被看见,让受困于疫情的人们得到帮助。截至4月14日,微博公益超话已有1500多个求助帖,有3.4万志愿者参与到这项公益救助活动中。

本刊编辑部:刚刚您提到了智能信息时代,那么新浪作为互联网媒体平台,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技术对整个互联网媒体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

王巍:我认为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协同创新所驱动的智能经济打破了原有的社会联结架构,相应的这些技术也驱动着媒体平台生态格局发生着巨变,智能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媒体的边界会日益模糊,承载形式会更加完整,信息传播渠道也会更加复杂多样。那么根据我的经验及认知,我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媒体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生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过去都是传统的PGC内容,都是由媒体和机构撰写发布,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UGC内容出现,自媒体开始成为内容生产的主力军,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发展,TGC内容开始登上舞台,比如地震新闻、天气、交通等模板类新闻,目前都是可以由机器自动生成。二是对内容形式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媒体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视频,未来VR和AR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视频内容中,用户不仅能够阅读,观看,甚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到虚拟的环境中,而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还能够将虚拟与现实连接,给用户带来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三是对媒介载体的影响。内容消费场景不再局限于PC、手机端,智能设备、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等均将成为用户观看、收听新闻资讯的媒介。

我可以简单举几个技术在新浪各个业务中应用的案例。比如在视频内容编辑方面,可以利用云剪技术把2~3小时的体育赛事等长视频做实时拆条处理,提炼出精华部分,生成2、3分钟的短视频以及GIF图,方便用户观看。

在分发方面,我们可以将优质内容分发到更多的分发场景与设备,并以社交圈层传播、精准定向、场景时机推送、智能语音等多种方式最终触达用户。比如,我们去年就跟一汽大众、一汽奥迪达成了战略合作,我们将通过丰富的内容服务生态与车载场景充分适配、有机结合,围绕用户车内时间打造新出行场景,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进而推动人车关系进化。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智能设备的合作,比如智能手表、音箱等。

本刊编辑部:机器推荐算法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极大提升了内容分发和获取的效率。但与此同时,这样的新技术和新平台也带来了一些“舆论乱象”,比如假新闻、标题党、谣言、以及信息茧房效应。那么,互联网媒体平台应该如何治理这些问题?

王巍:治理“舆论乱象”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董事长曹国伟先生此前在公开场合强调过很多次,这也是所有媒体需要共同努力完成。一是网络新媒体平台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新闻甄别和辟谣机制。要从产品设计与运营机制中植入新闻甄别和辟谣的基因,为权威机构提供更多工具,让“假新闻”无藏身之地;二是进一步发挥好运营和监管人员作用。在新技术面前,尽管我们不断在加强系统对有害信息的发现和处置能力,人工审核仍然不可或缺,互联网新媒体运营方要更加重视人工审核作用,加强平台运营和监管人员日常业务知识和新闻观培训;三是不断放大主流媒体的声音,应该把主流媒体内容作为突破算法本身的机制来推广,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让主流媒体的新闻可以覆盖更多受众;四是强化社区公约的机制。通过规范网民在互联网平台的言行,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网民网络素养,维护好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良好的舆论环境。

本刊编辑部:最近两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受到了媒体和市场的广泛关注,新浪既是互联网企业,又是大家公认的互联网媒体平台,而且还有微博这个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请您谈谈新浪是如何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

王巍:最近两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高度重视,新浪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把社会责任放到了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的公益行动、辟谣行动;我们对“舆论乱象”的治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以及我们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报道与服务等,这些都是新浪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努力。

下面我就结合我们的实践举例谈一谈。微博的传播体系主要由媒体+政务构成,媒体微博是传播服务平台,政务微博是互动服务平台,微博负责为二者提供基础平台服务。我们都知道微博并不生产内容,内容都来自于普通网友、明星、名人贡献的UGC内容,还有政府、媒体、社会团体等这样的机构类账号发布的官方信息、权威报道等。微博对这些内容进行聚合、分类、审核,最后分发给用户。

10多年来,我们邀请了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为代表的3.5万个媒体微博和@国资小新、@共青团中央等17.6万个政务微博大规模入驻微博平台,在微博日常的运营中,我们会利用人机协同策略,将媒体微博、政务微博发布的内容做人工筛选、分级,并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加权分发,针对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去做全量PUSH。这样的分发逻辑,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传播权威内容,也将媒体和政务微博搭建成了微博舆论生态中最具公信力的传播体系。随着政媒微博影响力不断扩大,微博也得到了网友的认可和社会的信任,成为了正面宣传的“放大器”、突发事件的“稳定器”。

我再举个去年河南暴雨的例子,7月20日暴雨爆发后,#河南暴雨互助#话题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本地求援信息、资源互助信息等内容纷纷获得转发。我们收集网友求助信超过两万条,有效完成 18000次协同救助,帮扶40余万人。而在新浪新闻的暴雨相关专题内,从汛情前期的“新乡遭遇暴雨”“亲历者回忆”“抢险救援”到后期的“灾后恢复”“成立调查组”等信息紧贴用户关注痛点,方便用户快速了解灾情全貌。可以说,在河南暴雨期间,微博和新浪新闻,在发布最新官方动态、灾情救援、推进公益项目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灾情信息交流最主要的平台。

另外,对不实信息的治理也一直是微博社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21年,我们的辟谣平台有效处理不实信息超过66000条,辟除新增谣言400多例。

刚刚提到的这些,我想,它不仅仅是新浪要坚持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整个互联网行业需要共同加强平台治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营造一个清朗的互联网空间。这才是互联网企业拥抱未来的答案,也是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赢得社会信任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新浪智能内容
猴子虽小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新浪读书排行榜
新浪与分众合并案告吹
新浪观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