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共享 郫都走出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2022-05-09吴志明周淼葭

当代县域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郫都区导则战旗

吴志明 周淼葭

上风上水,八河并流,成都市郫都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让这片土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先天的自然禀赋再加上郫都人广阔的视界、科学的规划筹谋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拼搏,郫都区走出了一条融合共享的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

构建乡村振兴标准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是全社会共识。然而,在這个大战略下如何建设乡村却没有先例可循。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郫都区战旗村时嘱托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给了郫都区的建设者们莫大鼓舞。几年来,郫都区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实施国家和省市重点改革试点20余项,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等86项荣誉,创新形成经营村庄、人才下乡等十二个方面实践经验,成绩斐然。

郫都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郫都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与当地政府全力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分不开的。这不仅激发了乡村本土要素的活力和潜力,更吸引了不少城市优质要素下乡,实现了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相互支撑、循环共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头活水。

与此同时,中国乡村振兴高峰会议第二届县(市、区)委书记共话乡村振兴研讨会于2020年底在郫都区召开。会上,郫都区制定了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技术导则——《成都市郫都区乡村振兴技术导则》,聚焦生态资源、大地景观等六个方面,构建“1个总则+ 6个具体技术导则”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导则的制定为建立有序的乡村振兴资源配置和开发过程指出了方向。

“这样一份纲领性的导则发布,在全国乡村振兴工作中都是一次创新尝试,也将成为一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业内不少专业人士给予这套导则体系高度评价,称其为进一步推动生态、人才、科技等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价值创新性转化,推动农村融合发展等提供了新的“路标”。

接下来,郫都区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目标定位和“一心两廊三片”总体布局,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市民更向往”新图景,努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乡村新样本。

建设农业科创高地

初春的郫都乡村,青青大蒜生长得极为茂盛,片片青绿预示着今年是个丰收年,这是位于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内的喜人景象。

“科创点亮乡村”,这是园区内的标语,也是科学园建立的宗旨。记者走在园区里,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数十年前,正是袁隆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夙兴夜寐的科学研究才成功育成杂交水稻,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路径。

郫都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是全国唯一经袁隆平院士授权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园区,由成都市郫都区国投公司、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四川泰隆公司三方合作共建而成,于2020年5月正式开园。

而位于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内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则是袁隆平院士为杂交水稻在西南地区选育与推广而设立,专门从事杂交水稻选育示范及推广工作。2020年,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这里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引入四川,在成都市郫都区(即德源基地)、凉山州德昌县、攀枝花米易县建立每公顷18吨(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示范点。

“我们园区以杂交水稻科研为核心,在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开展稻渔、稻菜和稻蒜等绿色种养结合新模式,并结合林盘文化、川西文化、农耕文化和水稻文化,赋予川西林盘新的定义,研究和推广袁隆平院士倡导的‘种稻致富’新理念,通过‘农业科研+品牌塑造+教育+乡村文旅’等业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探索和实践一条既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二三产业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向记者介绍说,每年在分中心都要进行几千个水稻品种(组合)的杂交实验,而最后仅有千分之一左右有望最终通过审定,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除了研究杂交水稻,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成为增收的关键。刘金涛进一步解释,这种模式是对传统的稻田养鱼进行升级,集成了设施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的优势,改稻田单纯散养为“设施圈养+散养”,在保证水稻增产的前提下,以40亩稻田为一个最小单元,建设帆布桶高位池6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田里种稻、池中养鱼,生态循环种养,能够产各类高端水产品1.2万公斤以上,优质稻谷2.4万公斤,单季就能实现每亩稻田稻渔综合产值上万元,稻渔总产值40万元以上,破解了传统稻田养鱼集中上市销售、增产增收效果不显著等瓶颈,大幅度提高了稻米品质和水产品的产量质量,既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又能实现“种稻致富”的目标。

改革兴村激发活力

从古色古香的木门牌匾下进入石子铺就的街道,两边是一间间类似于手工作坊的商铺,唐昌布鞋、豆瓣酱、玫瑰花饼、蜀绣竹编……不一而足,其中更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在这里呈现。

这里叫作“乡村十八坊”,位于著名的“网红”明星村——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内。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往的地方,最开始只是战旗村里谁都不想要的一片荒地。

没有外来资金投入建设,也没有高端的设计团队来规划这片空置的土地,这片地成了拖战旗村后腿的“包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战旗村党组织书记高德敏提议由村集体出资将这里兴建成集聚当地农村工匠的地方,让他们能在这里就近从业。

负责讲解战旗村发展经验的讲解员于静介绍说,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的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

石子路的右边有一个巷口,拐进去往里再左转,就能见到码放着几十个酱缸的晒场,其中一个揭开盖子的酱缸散发着浓郁的酱香。“这全是我们自己做的酱油,与外面卖的不一样,从选料蒸煮、制曲发酵到酿晒成酱,全都是标准化制作,你可以来尝一尝。”老板娘看到记者一行人,热情地招呼道。记者用小勺舀了一点,入口回甘,果然特别香浓。

从晒场出来,是两间售卖豆瓣的作坊。“我们这里的豆瓣酱是分年份的,就像白酒一样,年份越大越香,一般来说有一年、三年、五年的,当然价格也不同。”豆瓣酱的老板向记者道出标价不同的原因。记者花了20元买了一斤三年年份的豆瓣酱,扫码付款后发现收款方并不是个人,而是“郫县豆瓣博物馆”。于静在一旁解释道,因为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村集体出资兴建的,所以其经营也会增加战旗村的村集体收益。在经营上,采取店家出产品、村集体出固定资产的方式联合经营。

正是由于战旗村的开拓创新,才使得其发展后劲十足。梳理其发展脉络就会发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战旗村一直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农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集体资产股份制、农村产权交易等“五项改革”,曾敲响四川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资本下乡、人才进村、市场主体再造。2020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到812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65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万元。

(图片除署名外由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提供)

猜你喜欢

郫都区导则战旗
浩浩春风起 猎猎战旗红
战旗村:让安静的乡村灵动起来
郊野型公路绿化景观导则式设计方法探讨
成都市郫都区太和牛灯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战旗村:一个乡村的就地城镇化之路
郫都区出国留学市场开发对策
郫都区出国留学的现状与潜力
四川郫都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分析
岛、城、人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