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安康学院“公务礼仪”课程为例

2022-05-06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务礼仪课程

邸 玲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打造“一流课程”已成为各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如何在资源配置、学科基础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打造“一流课程”、强化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共同面对且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安康学院的“公务礼仪”课程是陕西省首批确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本文就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同类地方院校打造“一流课程”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公务礼仪”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开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已进入“互联网+创新教育”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建设亟须加快步伐。“公务礼仪”课程是安康学院秘书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其他专业的通识性课程,同时还是广大实务工作者的普及性课程,具有应用性广、基础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课程的发展、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定位比较模糊。教师常常不区分目标群体,对秘书学专业学生和非秘书学专业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目标定位模糊导致课程建设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含混不清。其次,内涵不足也是礼仪课程建设的一大问题。礼仪课程本身应用性很强,一提到礼仪,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外在的规范与形式,礼仪课程的人文价值与本质内涵被其应用性掩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忽略思想内涵的挖掘和文化的融入,将本科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等同。最后,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实训环节与理论环节脱离,造成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忘”“知行未合一”的学习现状。

在认真调研、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安康学院“公务礼仪”课程团队于2014年开始了教学改革探索之路。先后利用优慕课、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平台逐步推进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什么是“混合式学习”?国外学者Singh&Reed指出:“混合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采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为适应‘适当的’学习风格而传递‘适当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就。”[1]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式学习总结为,就是要把传统面对面学习模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习者作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祝智庭教授对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也作了界定:混合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其目的在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混合学习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为适当的人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3]。

二、“公务礼仪”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互联网时代,知识学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材+PPT+讲述”的方式,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课程资源进行多元化学习。“一流课程”的建设也应充分体现“互联网+教材+课程”的资源背景。因此一流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应只是单一传授知识,而应将育人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育人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立德树人基本目标的实现上。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吸取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源泉。这是我们构建当代礼仪文化的指南。因此,在“公务礼仪”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首先融入了思政元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树立文化自信的号召,我们将“公务礼仪”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定为通过对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学习,理解中国礼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待人以诚、处世以理”的情感态度。

综合性即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不能只是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或是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当促进“学”与“术”的统一。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知识学习的场景、方式等都十分熟悉,他们适应并接受数字化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和素养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手段,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将综合能力目标确定为利用在线平台,提高学生的网络运用能力,提升信息搜集及技术运用能力;将知识技能目标确定为认识礼仪的本质与内涵,系统掌握礼仪在人际交往、公务活动中的规范形式及使用规则,明确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功能,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将学习策略目标确定为熟悉元认知策略,灵活运用内容预测、多维讨论、积极构思等认知策略,借助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优化学习效果,构建知识体系。

因此,“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公务礼仪”将“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礼仪教学创新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理念。通过“一流课程”建设改革课程全过程,使其既蕴含人文精神,又具有现实指向;既注重课程内涵,又强调实操能力。在充分挖掘传统的系统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的形塑作为突破点,探索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强调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学与做多向互动融合,发挥教学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教学增值”。构建兼顾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优势的结构性评价体系,建构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完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的有机结合。

三、“公务礼仪”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内容

在建设“一流课程”的过程中,安康学院“公务礼仪”课程团队按照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了“公务礼仪”教学内容,构建了公务形象礼仪、沟通礼仪、社交礼仪、面试礼仪、办公礼仪五大模块,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礼仪内容,以丰富课程内涵。以礼仪活动的主要类型为教学模块,以礼仪活动安排教学任务,以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按照任务发生的顺序展开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二)教学环节

由于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他们刚刚从高考的重压中解放出来,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呈现出偏重书本理论轻实践应用,强调专业知识、忽视职业伦理的学习特点。而“公务礼仪”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但部分学生仍然更注重书本理论,处于背诵记忆的初级阶段,未能达到灵活实践的应有水平。“公务礼仪”课程不仅强调技能的掌握,同时更强调内在素养和伦理教育。很多学生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略内在素养的提升,造成“知行未合一”的问题。因此,在建设“一流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引导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因此,依据“公务礼仪”课程的性质特点,教学内容与组织体现在三个阶段:

首先是知识唤醒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依据教材及教师课前提供的课件,进行概念性知识的储备,同时利用中国大学MOOC的“礼行天下,仪动职场”课程对相关章节的内容进行自学,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自学任务,自主完成课前学习活动,包括教学视频的学习、交流讨论、参与测试等。根据源课程定时更新发布的教学视频,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将在视频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反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SPOC专属讨论区中,其他学生可以参与讨论,给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定期上线,监督学生的讨论结果,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发现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提问或者回复的帖子点赞、踩帖,对于优秀的问题和回复,教师也会在帖子中给予赞扬和鼓励,充分给予学生情感上的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体现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师与生的互动。

其次是课堂研讨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通过课前测试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然后教师通过案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拔高。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并参与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研究方法。这个阶段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协作。

最后是课外延伸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通过礼仪情景剧的编排演、项目任务的合作完成、相关案例的搜集整理讲解等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能力,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能力素养。

如图1所示,课前自学、课中研讨、课后任务的统一,线上与线下混合使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翻转,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与自主性。

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过程

(三)教学模式

“一流课程”教学方法应具有启发性。在“公务礼仪”课程教学中,教师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导训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构建基于线上与线下、面向教师线下课堂教学与面向学生在线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的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一是利用“教材+电子教案素材”手段,以引导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讲授改变填鸭灌输式教学,突出课程思想方法和知识架构教学,回归课堂教学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的本质,体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与高阶性,强化与学生的互动,弥补互联网知识学习碎片化的不足。

二是基于慕课和资源共享课,构建“引导讲授+慕课学习+翻转课堂+讨论课+实训课”的线下与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余通过慕课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前测试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以“电话礼仪”为例,课前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习“握手礼仪”的相关知识点,明确了握手时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同时布置分组完成握手礼情景剧的线上作业。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在学生提交的线上作业中选择一份作为视频案例,文字表述如下:

(镜头)主方三人在办公室门口迎接客人。

秘书:刚联系,王经理他们马上到。

经理:好的。

(镜头)客方经理笑脸盈盈,早早伸出手走向主方经理,两人握手。

客方经理:让你们久等了。

主方经理:没有,没有,这位是我的助理小李。

客方经理(伸手):你好,你好。

(经理助理伸手与客方经理相握,助理低头,目光看着握着的手)

主方经理:这位是秘书小牛,她一直和你们联系。

客方经理(伸手与秘书相握):一直在电话里联系,今天终于见到本人,这个合作的促成,牛小姐功不可没呀。(握着的手一直没有松开)

(让进门)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请指出这则案例中握手礼的使用中出现的礼仪错误。由于这则案例中的礼仪错误比较明显,因此,学生都能够找出案例中出现的错误,一般情况下两三个学生就能够较全面地分析出案例中出现的错误。当然,这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抛出的“锚”,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就公务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握手的礼仪细节展开“头脑风暴”,五分钟之后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这个环节中各小组的陈述会出现重合的部分,即学生共同认可的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对于有争议的部分,教师不做评述,而是依据争议部分设计任务情境,由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对话交流,最终确定答案,由教师进行握手礼仪知识点的总结。

三是课程实践教学。根据安康学院秘书学专业“善写作、会办事、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内外一体化训练模式,由秘书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学活动。以项目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书本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

(四)评价体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加看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线上,教师利用中国大学MOOC建设了单元测试题库、单元作业题库、教学内容讨论区、期末考试题库,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掌握并评价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在线下,通过案例分析、模块训练、综合情景演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学习评价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40%,线上学习占20%,期末考试占40%。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20%)、课堂讨论(30%)、模块实操测试(30%)、作业测试(20%)四部分构成;线上学习成绩由学生参与线上讨论的活跃程度、作业及作业互评、章节测试成绩构成。因此,学生最终的学习评价由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多维多层次学习评价。

四、结语

“公务礼仪”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标准指导下完成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对学生学习情况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单一的期末考核评价容易使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夯实理论基础。采用同伴互评、计算机辅助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在帮助学生建立礼仪理论知识框架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

其次,促进学用统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侧重解决具体问题。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中在教师引导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梳理,采用测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巩固了理论知识;通过模块训练、综合情景演练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消化吸纳所学理论。

猜你喜欢

公务礼仪课程
在宋代擅用“公务马”要严惩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期做好公务接待工作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筷子礼仪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接待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