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松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分析

2022-05-06俞伦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宿松县面源污染治理

俞伦琴

摘 要: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征程,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治理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根据工作实际,总结了近年来宿松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宿松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宿松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8-0170-03

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背景

1.1 农业废弃物排放过量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各种现代化的材料和新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1],设施农业占比逐年攀升,农膜等工业产品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农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然而,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回收地膜,可能会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据统计,全国年地膜使用量达到200万t左右,同比1998年增加2倍多。残留的地膜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也会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降低产量。很多农民在生产中为了经济省力,选择直接焚烧方式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土壤及大气环境。当农作物成熟采收后,会存在大量的残留枝叶、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笔者走访时发现,许多农户为了省时省钱,并未将残枝、落叶等集中运离处置,更多的是堆弃在园区周边,更有甚者直接焚烧,无论是堆弃产生的腐液还是焚烧产生的浓烟都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时,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养殖粪污等不可避免地会流入河湖溪流,严重污染当地生态环境。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污作为农业生产中当量最大的废弃物,如何实现有效地利用,是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1.2 水土污染较为严重 水是生命之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污染,处理成本非常高。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太注重水资源的保护,随意丢弃农药包装物[2]。农药包装物降解难度大,存续时间长,尤其是很多农户直接丢在配药的水源地,经常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同时,各种农药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也会对水土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因重金属超标导致农产品不合格的问题时有发生。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在从事农技推广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化肥中往往不注重科学性,当农作物出现病虫害后,化学农药防治因其简单高效而成为农民的首选,而且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往往都难以做到按说明书使用,更多的是超量使用。超量使用农药不仅会污染环境,也会加速病虫原抗药性的形成,造成防治效果下降。为此,进一步加大用药量、增加使用频次又成为首选,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更进一步加重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化肥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根本,这种思想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为了追求更多的产量、更高的经济效益,往往会持续加大化肥用量,进而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团粒结构破坏、板结或盐碱化,保水保肥能力下降,过量使用的化肥流入周围水体后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破坏周边生态环境。

1.3 农业面源污染具独特性 与具有固排污点的点源污染不同,农业面源污染有其独特之处[3]。一是排污点分散且范围广。我国农村地区面积辽阔,居住和生产点相对分散,导致农业污染源呈点状分布。以笔者所在的县城为例,全县农村户籍人口数约60万人,分布在22个乡镇约200个行政村,居民居住相对较为分散。二是地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程度不一样,农业生产的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地区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秸秆是主要污染源;有的地区重点发展畜牧养殖,主要污染源是畜禽粪污;有的地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农作物残枝、废旧农膜、地膜等是主要污染源。因此,不同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工作重点大不相同。三是污染危害易于潜伏。农业面源污染是由分布在各地的点状污染汇聚而成,在污染初期,往往不易被发现,但经过长期积累后一旦暴发会对当地农业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四是污染监测难度大。由于农业污染的分散性,无法实现全覆盖监测,同时,污染物通常能通过水的流动而发散或富集;此外,农业生产周年进行,污染问题没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暴发时间或地点,进一步增强了监测的难度。

2 宿松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情况

宿松县位于湖北、江西、安徽三省结合部,南临长江,北依大别山,境内高山、丘陵、平原梯次分布,河湖沟渠纵横交错,三调国土总面积约2395km2,下辖22个乡镇,户籍人数80余万。确权颁证耕地面积4.87万hm2、山场5.07万hm2、水域8.33万hm2。全县年粮食种植面积8万hm2以上,年均秸秆总量在60万t左右。蔬菜年均种植面积1.23万hm2(含复种),产量20t左右。在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约3000家,其中规模畜禽养殖场213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全县上下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总目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强化组织引领,齐抓共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1 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近年来,宿松县持续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改造和建设的投资力度,累计建成节水农业超过4000hm2;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行业新技术;优化耕作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进灌溉方式,改大水漫灌为精准灌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清理沟渠,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节水新品种[4]。实施水源地污染防治行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严格控制水源地周边农业设施建设,杜绝农业废弃物向水源地排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城镇为单位,建设农村污水处理中心,杜绝生活污水向水源地排放。开展重点流域水源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及“乡村清洁工程暨现代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建设项目”示范点建设,建成多个核心示范面积超过13.33hm2的现代生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区。

2.2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出台《宿松县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总目标及分年度任务,逐年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增效工作。一是在拓展广度上下功夫。深入开展蔬菜、茶叶等高效农药替代行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推广杀虫灯、黄板等物理防治方式,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由以水稻、小麦、油菜等大宗作物为主向经济作物并重拓展,由农业示范区向优质粮油及蔬菜生产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覆盖,全县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超11.13万hm2,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到45%,在全省处于先进位次。二是在减少用度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绿肥还田,推广利用冬闲田种植紫云、苜蓿等绿肥植物,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物含量;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行动,在茶叶、葡萄特色经济作物上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减少化肥用量。严控高毒高残农药,推广利用安全高效农药及生物农药使用。近年来,宿松县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均同比减少1%以上。三是在提高精度上下功夫。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及无人机飞防等,全县现有无人机140架、自走式植保机79台,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80余家,持续提高专业化、科技化水平,全县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67.97%,同比2018年增加10个点以上。四是在降低强度上下功夫。推广实行轮作、休耕等模式,减轻耕地利用强度。

2.3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笔者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中发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不再养殖家畜,尤其是非洲猪瘟暴发以后,更是如此。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发展,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污逐渐成为宿松县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不合理处置的畜禽粪污不仅会影响周边生态环境,更是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宿松县在持续加大农业“双招双引”工作力度,推进从生猪大县向生猪养殖强县转变的同时,紧抓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工作。统筹畜禽养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推进,严格控制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认真落实长江“1515”工作方案,对不合规定的养殖场(区)逐步予以关闭或取缔。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网格化管理,加大重点区域和重点养殖场所的整治力度,扶优扶强重点养殖场(区)。坚持“一场一策”,针对性的编制资源化利用方案,分类推进粪污综合利用设施装备配套工作。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收贮处理设施,实现规模及以上养殖场全部装备粪污处理设备并开展综合利用。建设专门的储粪池、沉淀池等设施,构建完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的设备设施。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等,首先经过固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部分进入沉淀池等进行生物处理,分离后的固体部转移至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进行发酵堆肥,做到分类处置。积极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整县推进。鼓励发展健康养殖,从源头上减少粪污总量。实施畜禽污染减排工程,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干粪堆场、尿液/污水暂存池等设备设施。强化示范引导,着力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2.4 開展秸秆资源化利用 收储体系建设是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基础保障[5]。近年来,宿松县持续优化全县收储点、收储场所布局,在全县粮食主产乡镇分别建成8个乡级收储点、125个村级收储点,逐步构建完善合理的秸秆收储转运体系。同时,引导经营主体配套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科技渗透率[6]。以秸秆肥料化利用为主,召开秸秆综合利用现场培训会,示范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同时,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深入拓宽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及基料化利用途径。2018年以来,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超过90%,处于全市第一方阵。

2.5 加强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 坚持把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工作,出台《宿松县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方案》,以农业废弃物整体回收率超过90%、回收物100%无害化处理率为目标,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全县各乡镇挂牌建立了22个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网点,回收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3 存在的问题

3.1 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不断健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全面,在普及面上还不够广,很多农业经营主体对各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各职能单位宣传普及力度不够,未对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到位,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在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农用投入品的全过程监管涉及多个部门,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监管范围,甚至各部门负责的职责还存在交叉或漏洞,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难以构建;相关调查、研究专业机构不多,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措施难以落实。

3.2 技术和信息的支撑作用未充分发挥 综合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来看,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中,大多数示范区都是就某一单项或几项污染防控技术进行示范应用,系统性综合防控示范工程较少。同时,示范点都是以单个示范点为主,连点成片工作难度大[7]。

3.3 民众生态参与的主体缺位 当前,全县人民的综合环保意识薄弱,科学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知识相对匮乏,农业废弃物等随意丢弃的习惯一时难以扭转,致使各类污染防控措施难到位。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化肥农药科学使用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够。

4 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控体系 全面掌握宿松县农业面源污染底数是科学合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控体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3]。要加大工作力度,持续优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控及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宣传普及,强化知识更新培训及技术指导,全面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民专业能力和素养。

4.2 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深入推广药肥减量化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各种农业绿色生产新技术[8]。加大绿色防控、农田节水等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力度,扩容先进装备,改进种养模式,推动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绿色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4.3 加快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公众参与机制 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多样化平台,营造浓厚氛围,引导民众积极主动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宿松县农业绿色生产向纵深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燕,刘太昭,田爱民.黔东南州种植业污染现状及防治途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5):131-132.

[2]付伟东.农业环保面临的问题及措施[J].江西农业,2019(22):50-51.

[3]翟紫剑,苏航,孟令玺.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J].生态经济,2021(6):9-12.

[4]陈蓉.清洁生产审核中环保工作重点探讨[J].清洁世界,2019(8):46-47.

[5]王一格,王海燕,郑永林,等.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法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1):25-33.

[6]张晓庆,王梓凡,参木友,等.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综合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9):30-41.

[7]张璟.江苏面源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19):34-35.

[8]朱少应.霍山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1(14):172-17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宿松县面源污染治理
宿松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性”思考
宁夏海原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调研
农村生活性面源污染治理的制约因素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面源污染、碳排放双重视角下中国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
宿松县医院成功实施子宫肌瘤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