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逆境

2022-05-06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雪里蕻雪菜合肥

挫折是最好的磨炼,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只有在逆境中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才会成就非凡的品质和能力,“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训练一

荒漠中的苇

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蒙眬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砂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如弱小的一叶扁舟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氣,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作者王剑冰,选自《澄江一道月分明》)

思考

1.文中,作者写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渤海湾、白洋淀的苇的目的是什么?

2.第四段,“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的“荡漾”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作者写“苇”,又不仅仅是在写“苇”,他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阅读训练二

人生当如雪里蕻

2004年的初秋,因为求学,我一个人拉着沉重的行李箱到了合肥。举目无亲,唯有一箱书,几件单衣。坐上公交车,在赶往学校的路上,泪眼婆娑,想着我从此要孤身一人在合肥度过四年(也许会更久),不觉内心落寞。

到学校报到缴费,领完卧具,天色已晚,我已经饿了。走进校门口的小餐馆,老板问我吃什么,我随意一指他刚刚炒好的一盘饭,说:“就来这个吧。”

5分钟后,饭炒好了,老板边摸围裙边与我搭讪:“同学,一个人来的?”我点头。

老板愣了一下,说:“赶紧吃吧,你一定饿了,这是雪菜炒饭,外地不一定有这东西,你尝尝,挺开胃的,往往人的胃口一开,身上也就暖烘烘的,心事也就消解了。”

老板的一句话,戳到了我心里的酸涩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到别的同学都有家长陪同来报到,我有种说不出的心酸。

店外,起了些风,毕竟是立秋以后了,晚风吹得人凉凉的。一盘雪菜炒饭很快便被我吃光了,我浑身汗津津的,告别老板,往校园的方向走,天上那轮月真圆,走进寝室,扑面而来的是室友们亲昵的笑脸。

此后,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去那家餐馆吃饭,每次我基本上都要点一份“雪菜炒饭”。后来,我才知道,雪菜就是雪里蕻,很多地方是被当成咸菜来吃的,合肥人也喜欢拿它来佐早餐,吃一份粥,两个茶叶蛋,配上一碟雪里蕻,味道清爽,周身的毛孔都被打开了。

时光匆匆,在合肥的几年里,雪里蕻成了我最贴心的“朋友”。人说,美食养心,而暖心多半是从“暖胃”开始的。

大三那年,我去一家单位实习,一位部门主任问我:“你对合肥印象最深的吃食是什么?它为什么给你的印象这么深?”

我稍加思忖说:“合肥没有特色十分鲜明的小吃,如果有,应该就是雪里蕻了。爱吃雪里蕻,不光是因为它美味,还有它身上所负载的美食以外的东西,《广群芳谱·蔬谱五》里记载:‘四明有菜名雪里蕻,雪深,诸菜冻损,此菜独青。”

主任听了我的回答,微笑着点点头。

遭遇霜冻,不萎反茂,这与人“遭遇逆境,不靡却振”是一个道理。菜不会种在瓷实的地面上,而是种在松动的土壤里,难怪一位诗人说:“菜栽了个跟头,枝繁叶茂;人栽了个跟头,学会绕道。”

青青雪里蕻,不光在我的心智里播撒了无边的绿意,也伴随着我,把孤寂的路走得如此美丽且充满暖意。

人生当如雪里蕻。

(作者李丹崖,选自《茶饭书》,有删改)

思考

1.文章第一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简析本文的主题思想。

猜你喜欢

雪里蕻雪菜合肥
浙江地区雪菜高效种植模式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冬天里的翠绿
——雪里蕻
雪里蕻炖豆腐
雪菜肉末粉丝
吾乡雪里蕻
冬日常食雪里蕻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冬笋雪菜炖海参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