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地带黑土滩植被修复覆盖与非覆盖模式经济比较
——以天峻县舟群乡郎庆村为例

2022-05-05郑建宗

青海环境 2022年1期
关键词:黑土牧草植被

郑建宗

(青海省海西州林业站,青海 德令哈 817099)

高寒地带天然草地基本特点是生态系统脆弱,生产水平低,容易退化,难以恢复,修复成本高,周期长,尤其是极度退化草地黑土滩类型,自然恢复约67年[1]。草地是牧民的生产生活资料,退化草地修复无疑需要人为助力。人类对自然干预目的在于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并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协调。现代农牧业基本要求是管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增收增效。目前,修复模式归结为覆盖和非覆盖两类,主要区别是种子播撒镇压后覆盖和非覆盖。修复方式不同,费用不同,相应草地经济回报不同。天峻县位于祁连山中西段阳坡,草地以高寒草甸类为主,平均载畜能力约1.1羊单位/hm2,以2020年畜产品市场价格测算,草地产值约850元/hm2。牧户修复黑土滩植被费用约(9 500~5 000)元/hm2,回收成本大约需要5~11 a,修复后人工植被群落不能到达草地原生植被群落顶级状态,该效益难以为草地科学规划建设提供支撑。因此,有必要在保障草地修复效益前提下,对覆盖和非覆盖模式经济投资进行分析研究。

1 模式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实验观察地位于天峻县城北约72.5 km舟群乡郎庆村,北纬37°58′33″,东经99°24′48″,海拔4182 m。年日照时间2 581.7 h,年辐射能146.27 KJ/cm2;年平均气温-2.4℃,日温差年平均16℃;年极端最高气温+19.6℃,年极端最低气温-35.9℃;年≥0℃积温980.1℃,年≥3℃积温886℃,年≥5℃积温583.8℃;年降水量464.3 mm,集中在6~8月的3个月中为297 mm,为年降雨总量的64%,降雨集中期与暖季一致,湿润度为2.43,干湿级为潮湿。无绝对无霜期,牧草生长期113 d左右。土壤为高山草甸土类型侵蚀碳酸盐高山草甸土亚类。土层≧50cm,土表石砾零星分布。质地沙壤,pH7.5~8.6。原生植被为高寒草甸类高山嵩草、矮生嵩草型。

1.2 修复模式

1.2.1对比模式

1.2.2技术处理

浅耕播种是利用微型旋耕机划破退化草地表土,破土深度8~15 cm,然后播撒种子。蹄踩是利用牲畜行走活动蹄趾前踢后抛土表的功能,其埋种深度为2~3 cm。覆盖是在畜蹄踩踏工序完成后,在草床置放无纺布,以有效提高地温,保持土壤墒情[2]。

1.3 研究方法

1.3.1对比设计

修复模式对比是舟群乡郎庆村黑土滩在规模化修复背景条件下,依据其植被常用模式修复结果和产生成本而进行核算,消除牧民个体在物资采购、安排用工、技术处理等方面非规范的偏差性,保证模式经济核算的普遍性和真实性、指导性。

1.3.2核算方法

依据黑土滩牧草生产与修复特性,选择以下两种方法:(1)毛利分析法是分析某单位某地块或评价单元产品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和亏损[3]。(2)重置成本法是指在现实条件下,从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评估对象所需的全部成本中,减去评估对象的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后的差额,以其作为评估对象现实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4]。

1.3.3生产参数

考虑牧草生命周期和当地自然条件及草地自我更新能力,确定生产利用周期为7 a,牧草刈割利用标准自然高度>30 cm。黑土滩修复后牧草产品(青干草)产量以实际测产为基础,参照同类自然和管理条件下他的产量进行预估。牧草产品价格为调入当地相同品质价格。

2 投入产出

2.1 投入

2.1.1修复投入

即黑土滩修复当年的投入人材物项目,分别有:种子、肥料、劳力、雇佣羊群踩踏、拉设围栏保护、运送材料运费、覆盖物无纺布,投入量根据舟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地生产要求确定。两模式投入差异在于劳动力用量和覆盖物,其他相同。经核算覆盖模式经济投入额9 214.51元/hm2,非覆盖模式投入额为4 312.16元/hm2,覆盖模式较非覆盖模式多覆盖无纺布4 502.2元/hm2[5],各项费用见表1。

表1 黑土滩修复成本构成费用表

2.1.2生产投入

即黑土滩在进入牧草生产期(第2~7a)所进行的肥料、劳务等投入。两模式生产投入相同,其中:专用肥料300 kg/年·hm2,草地撒肥和刈割用工6日/年·hm2(修复当年撒肥劳力忽略不计),劳动力150元/日,专用肥料3元/kg。则牧草生产每年投入小计:劳动力900元/年·hm2,专用肥料900元/年·hm2;牧草生产期每年投入:劳动力:5 400元/hm2,专用肥料5 400元/hm2,合计均为10 800元/hm2。

2.1.3总投入

在黑土滩修复与生产期,两模式实施各项总投入:(1)覆盖模式修复阶段费用10 114.51元/hm2,生产阶段投入费用10 800元/hm2,合计21 814.51元/hm2。(2)非覆盖模式修复阶段费用4 312.16元/hm2,生产阶段投入费用10 800元/hm2,合计15 112.16元/hm2。见表2。

表2 覆盖与非覆盖两模式生产投入与收益比较表 元/kg,元/hm2,kg/hm2

2.2 修复产出

2.2.1出苗密度

覆盖和非覆盖两模式修复当年分别为474单株/m2和344单株/m2[6],达到和超过《青海省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范》相关密度300~400单株/m2技术指标,满足舟群当地人工草地生态生产安全建植要求。

2.2.2牧草生产

(1)修复当年:覆盖修复模式,牧草生长自然高度60~75 cm,其产量(青干草)平均约3 567 kg/hm2;非覆盖修复模式修复当年,牧草生长自然高度≤25 cm,不具备刈割条件,无产量;(2)牧草生产期(第2~7a):草地产草量(青干草)两模式相等,测算估计平均产量(青干草)3 675 kg/年·hm2,牧草生产期小计均为22 050 kg。

2.2.3经济产出

(1)牧草生产总量,覆盖模式为25 617.00 kg,非覆盖模式为22 050 kg。(2)草产品价格,禾本科饲草(青干草)调入价为1.7元/kg。(3)产值,覆盖模式产值为43 548.90元,非覆盖模式产值为37 485.00元。见表2。

3 比较评价

3.1 收益

收益假定为毛利润,为产值与费用之差。核算得:生产周期7年中,覆盖模式毛利为+22 634.39元,非覆盖模式毛利为+22 372.84元。两种模式毛利相差269.55元。见表2。

3.2 比较

3.2.1盈利能力较强

修复当年,覆盖模式净收益为-4 050.61元/hm2,非覆盖模式-4 312.16元/hm2,第2年其牧草均正常生产,自第3年起均保持盈利状态。修复草地盈利的关键是对修复草地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施肥刈割,既保护了草地资源,促使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又提高了草地利用率,改变了以往重修复,轻管理,浪费资源的做法。

3.2.2平均毛利差异小

覆盖模式平均为3 233.43元/hm2·年,非覆盖模式平均为3 196.12元/hm2·年,覆盖较非覆盖高37.36元/hm2·年。差异原因是覆盖模式草地当年有生产收益,而非覆盖模式草地当年无生产收益。

3.2.3牧草生产成本低

3.3 评价

3.3.1生态效能

植被是水土保持的天然重器。刘斌罗等试验表明:在沟壑地带,当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时,其土壤侵蚀较为稳定;在50%以下时,则土壤侵蚀不稳定[7]。黑土滩植被修复后,当年覆盖度平均非覆盖为23.3%,覆盖为55.7%,通常第2年均在75%以上,第3~7年均稳定在80%以上[8,9]。植被修复当年,覆盖模式土壤侵蚀级由强度转为轻度,非覆盖模式土壤侵蚀级由强度转为中度,第2年进入无土壤侵蚀状态[10]。分析可见,两处理模式生态效能差距只表现在植被恢复当年,第2年后无差距。但在环境污染方面,覆盖模式在植被修复当年因覆盖物无纺布降解不完全残留而影响家畜采食,而非覆盖不存在该项弊端。

3.3.2社会效能

草地社会包容性较强,是牧民世代生息的基本生产资料。黑土滩植被修复虽然属于重建性质,但是仍然缓解了草牧业发展根本性的草源头问题,能有效协调振兴新牧区社会和谐建设事业,尤其为高寒地带草牧业现代化建设和稳定经济秩序发展提供了保障。(1)可以解决防灾抗灾安全发展问题[11],按照一般经营水平,草地生产力为3 000 kg/hm2(青干草),和防灾抗灾安全发展饲草料贮备要求10 kg/羊单位,则可为300只(羊单位)提供保障;则2 hm2产量基本保障一般规模草牧业经营户饲草料贮备量,稳定了草牧业生产秩序。(2)解决草牧户牲畜商品化反季节发展难题。牧户多在冬春季节育肥牛羊,但饲草料是大问题,黑土滩牧草通过科学刈割贮存后蛋白质及能量营养不减,其中蛋白质含量仍旧保持在10%以上,是家畜优质育肥原料,而其价格仅是育肥饲料的50%左右,以育肥用量50 kg/只(羊单位)计算,育肥成本下降350元/只(羊单位)左右。(3)有效促进了牧区富余劳动力社会再就业。以普通劳动者年均收入3万元/人,草地刈割工价900元/hm2,毛利率80%计算,约42 hm2可解决一个劳动力就业问题。以舟群地区黑土滩分布状况来看,每村可安置富余劳动力4~5人。

4 建议

4.1 综合施措,科学维护

人工草地生产生态系统组织稳健性在于科学维护,只要按照科学方法强化建设,就能实现草地可持续利用。据调查和试验观察,本案舟群地区人工草地建植品种种子均有少量成熟,其为人工草地群落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为此,黑土滩修复需要建立相关机制立体化进行支撑:一是在金融政策上支持,实施生产营运贷款、植被修复贷款底薪贴息和建植项目补助,保障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利用资金富足。二是在科技服务人才上支持,事业发展在于人才,要建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人才体系,积极培养乡土草地技术人才,培训草地修复能手,加强科技推广力度,使群众对退化草地懂修复、会修复、爱修复。三是在经营管理技术上支持,强化草产业链端建设,指导牧民群众刈割调制青干草,发展牛羊圈养和育肥等草畜产业链端,盘活草地产业经济发展资源。

4.2 结合实际,科学选用

两模式修复费用投入相差较大,覆盖模式较非覆盖模式高出1倍,但是两模式全面盈利时间均在第3年,差异在资金时间效益方面。在生产周期内,经济表现均为盈利,覆盖模式相对优势。生态作用明显,自第2年起均能发挥水土保持作用。对于当地社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稳固了草牧产业根基,维护了草地生产秩序,保障了草地经营者生计。两模式主要焦点在于经济投入,应结合经济实力和生产特点,统筹兼顾、优化资源,系统谋划、科学选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黑土牧草植被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