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代八旗乡试始末
——以故宫《顺治十一年乡试录》及《顺治十一年乡试题名录》为例

2022-05-05

西部蒙古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八旗汉军会试

春 花

(故宫博物院 图书馆 北京 100009)

[内容提要]自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入主中原后,开科取士。自顺治八年(1651年)顺天乡试始设满汉两榜,蒙古归满榜,共取70名满蒙举人。每榜乡试完毕,举行传胪典礼,还刊刻乡试录。此文以故宫藏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顺天乡试题名》《顺天乡试录》为例,又据《大清会典》《清实录》《钦定八旗通志》及清代笔记资料等,归纳、总结八旗顺天乡试始末。

明代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为最初级的考试,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童生经本籍县、府、学院的童试、岁试、科试三种考试,取得生员资格者,俗称秀才。有了秀才资格者,才能到省城应乡试。乡试三年举行一次,中式者为举人,其第一名为解元。未中式举人者,可应十二年举拔一次的拔贡考试,中式者为贡生。一般乡试次年,在京师由礼部主持开举会试,举人、贡生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中式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同年,贡士再参加保和殿的复试。此外,若遇皇帝登极、皇帝大婚或皇帝、皇太后万寿庆典之年,可加一次恩科考试。

清廷早在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很注重文治天下之道。他即位不久,为选拔精通满文、汉文、蒙古文人才,于天聪三年(1629年)对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子弟开设考试,选拔优胜者,赏赐物品。如:

“上谕曰:自古国家,文武竝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贝勒等包衣下及满洲、蒙古家为奴者,尽皆拔出,一等者赏缎二,二等三等者赏布二,俱免二丁差徭”(1)《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中华书局,1985年,第14页。

然而,此次考试不能算为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其后,皇太极以朝廷文职需求,于天聪八年(1634年)、崇德三年(1638年)、崇德六年(1641年)曾三次命礼部,对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子弟开科取士。选拔优胜者,赐举人等第,相当于明朝的乡试。如:

“辛巳,初命礼部考取通满洲、蒙古、汉书文义者为举人,取中满洲习满书者刚林、敦多惠,满洲习汉书者查布海、恩格德,汉人习满书者宜成格,汉人习汉书者齐国儒、朱灿然、罗绣锦、梁正大、雷兴、马国柱、金柱、王来用,蒙古习蒙古书者俄博特、石岱、苏鲁木,共十六人,俱赐为举人,各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2)《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8,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戊申,赐中式举人罗硕、常鼐、胡球、阿际格毕礼克图、王文奎、苏弘祖、杨方兴、曹京、张大任、于变龙等十名”(3)《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3,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戊寅,赐新中式举人,满洲鄂谟克图、赫德,蒙古杜当,汉人崔光前、卞三元、章于天、卞为凤,各缎朝衣一领”(4)《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6,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总之,清廷入关前乡试共举行过三次,选出三十三名举人,其中有些人精通满文、汉文,有些人精通蒙古文。其多数人供职于文馆,撰拟本朝军政文书,或翻译汉文书籍等。如刚林、敦多惠、查布海、恩格德、宜成格、鄂谟克图等,其中有些人后升为巴克什、学士等。但当时却没有举行会试、殿试。再者,当时所举行的童试、乡试,在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各项制度,也尚未完善。

清廷入关后,为选拔人才,沿明旧制,开科取士。其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在考试时间、考试内容等方面,均同与明制。每科分文、武两类。因自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乡试以子、卯、午、酉年,会试、殿试以丑、辰、未、戌年。因此,顺治二年(1645年)、五年(1648年)、八年(1651年)、十一年(1654年)举行了乡试,顺治三年(1646年)、六年(1649年)、九年(1652年)、十二年(1655年)举行了会试、殿试。如:

自顺治二年秋,初行乡试。三年春初行会试,嗣后定以子、午、卯、酉年秋八月,举乡试;丑、未、辰、戌年春二月,举会试。间奉特旨开科,随时定期,更为旷典。(5)〔清〕伊桑阿等撰《大清会典》卷52,礼部十三,贡举一,科举通例,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第1页。

因清廷入关之初,多尔衮更为崇尚武功骑射,不仅不重视对顺治帝的文化教育,也不大提倡八旗子弟习文成才,于是科举考试只设汉榜。至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喀喇河屯病死。顺治帝亲政后,自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乡试,开设八旗考试,分满汉两榜,蒙古归满榜,汉军归汉榜。因此,顺治九年(1652年)的会试、顺治十一年(1654年)的乡试、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会试都分满汉两榜。如:

乙酉始乡试。丙戌始会试。一如先朝。而未及国俗也。辛卯仿元制定乡试。满洲四十人,蒙古四十人,合榜。乌金超哈四十人。乌金超哈,即辽人也,同汉人合榜。初场经义三篇,各从本国书。壬辰满洲、蒙古始进士各五十人。状元麻勒吉。授弘文院馆修撰。今改名氏曰马中骥。(6)〔清〕谈迁撰《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年,第1版。

因每榜乡试、会试完毕,紧接着举行传胪典礼,还刊刻乡试、会试试录、殿试登科录等。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乙未科始,不再刊刻试、乡试、会试试录、殿试登科录,改为红本进呈。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又令刊刻乡试、会试试录、殿试登科录。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有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天乡试题名》《顺天乡试录》,均为满蒙合璧刻本。笔者据《清实录》《大清会典》《钦定八旗通志》等及清代笔记资料,以顺治十一年(1654年)乡试录及题名录为例,叙述清代通过顺天乡试,选拔八旗文才始末。

一、《顺天乡试录》《顺天乡试题名》

清代乡试是省一级科举考试,八旗考试面向八旗子弟,因多数八旗子弟居住京师,故八旗乡试设在顺天府,与顺天府乡试一同举行。顺天府为清代设于京师之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因地处全国的政治中心,顺天府尹品秩较高,为正三品,执掌京畿之刑名钱谷,并司迎春、进春、祭先农之神,奉天子耕猎、监临乡试、供应考试用具等事。所辖有宛平、大兴、昌平、良乡等二十四州县,相当于今日北京市政府。

《顺天乡试录》是由顺天府承办的乡试简介及举人题名录。因内阁及各部院衙门翻译满文、蒙古文文职之需,顺治八年(1651年),即入关后第三次顺天府乡试,始设满汉两榜,蒙古归满榜,汉军归汉榜。此次乡试共取中一百二十名八旗举人。如:

吏部奏言:各旗子弟,率多英才可备循良之选,但学校未兴,制科未行耳。先帝在盛京,爱养人才开科已有成例。今日正当举行,臣等酌议满洲、蒙古、汉军各旗子弟,有通文义者,提学御史考试,取入顺天府学。乡试作文一篇,会试作文二篇,优者准其中式。(7)《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55,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凡八旗乡试,顺治八年题准,满洲、蒙古、汉军生员,开科乡试,于顺天举人定额外,取中满洲五十名,蒙古二十名,汉军五十名。各衙门无品笔帖式,亦同生员应试。(8)〔清〕伊桑阿等撰《大清会典》卷53,礼部十四,贡举二,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内府刻本,第8页。

由此可知,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乡试取中比例较高,满洲、汉军举人各五十名,蒙古举人二十名。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乡试,为第二回的八旗乡试,仍与顺天府乡试一同举行,取中比例,比辛卯科乡试有所增加。如:

顺治十一年乡试中额,顺天加举人十名,大省加举人七名,中省加举人五名,小省加举人三名。满洲、汉军各加举人十名,蒙古加举人五名。(9)《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4,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取中满洲、汉军举人各六十名,蒙古举人二十五名,共取一百四十五名举人。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有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顺天乡试题名》及《顺天乡试录》,二者各一册,均为蝴蝶装,明黄色缠枝花暗花绫封面,合为一函。其内容基本一致,有微小的区别。前者满文名:“šūn tiyan fu isimnefidosika jioi r'en seigebu”。其中先列“中式举人满洲六十名”(jioi r'en simnefidosikamanju ninju),自第一名至第六十名顺序编排,共七页。每人简介首列考试等次,其下人名,再下简述此人所属旗、牛录名称,此部分均为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第一行满文,第二行汉文,小字双行。后列“中式举人蒙古二十五名”,自第一名至第二十五名顺序编排,共三页,每人简介同与“中式举人满洲六十名”体例,而此部分均为蒙汉两种文字书写,第一行蒙古文,第二行汉文,小字双行。

《顺天乡试录》,满文名:“šūn tiyan fu i jioi r’en simnehe lu bithe”。内容包括考官序、考官名衔、满洲解元文章、满洲举人题名录、蒙古解元文章、蒙古举人题名录、考官后序等。其中考官序、考官名衔、满洲解元文章、满洲举人题名录、考官后序等,均由满文书写。满洲举人题名录部分,共列六十名满洲举人名字、考试等次和所属旗、牛录等概况。仅蒙古解元文章、蒙古举人题名录,由蒙古文书写,体例同与前者。蒙古举人题名录部分,共列二十五名蒙古举人名字、考试等次和所属旗、牛录等概况。

总之,顺治十一年《顺天乡试录》之“满洲举人题名录”“蒙古举人题名录”部分,与《顺天乡试题名》所列内容完全一致,只是文种有所不同。前者“满洲举人题名录”由满文字书写,“蒙古举人题名录”由蒙古文字书写。后者“满洲举人题名录”为满汉合璧字书写,“蒙古举人题名录”为蒙汉合璧字书写。总之,顺治十一年甲午科《顺天乡试题名》所录取名额,与《大清会典》记载相吻合。

二、顺治十一年顺天乡试取中举人名录

(一)满洲举人名录

(二)蒙古举人名录

三、八旗乡试停止及重设过程

清廷入关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开科取士。自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顺天乡试,始设满、汉两榜,取中满洲、蒙古举人共七十名。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乡试取中满洲、蒙古举人共八十五名。然而不知何故,顺治十三年(1656年)减掉满洲、蒙古生员名额。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月又下谕,停止八旗考试。此后,满洲、蒙古、汉军合为一榜,与汉人一同参加考试。如:

礼部奏言,八旗考试进士、举人、生员业,经奉旨停止。(10)《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06,中华书局,1985年,第21页。

至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顺天乡试,复设八旗考试,取中满洲举人二十一名,蒙古举人十七名。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丁未科会试,又改回与汉人一榜。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己酉科乡试,满洲、蒙古重设满字号,汉军设合字号。但取中名额大大缩减,满字号十名,合字号十名。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南方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北方察哈尔部博尔尼亲王趁机叛乱。因朝廷用武之际,唯恐八旗子弟专心习文,影响其训练武功。于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礼部奏准,再次停止八旗考试。如:

乙巳,复行满洲、蒙古、汉军翻译乡试,以内弘文院学士罗敏、内国史院侍读学士苏鲁木、礼部左侍郎布颜为主考官。(11)《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9,中华书局,1985年,第24页。

六年九月,复命满洲、蒙古、汉军,与汉人同场一例考试。八年七月,定顺天乡试,满洲、蒙古编满字号,共取中十名。汉军编合字号,取中十名。会试满字号取中四名,合字号取中三名。(12)鄂尔泰等纂修:《钦定八旗通志》卷102,选举志一,八旗乡会试缘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十五年十月,议政王大臣疏言:朝廷定鼎以来,虽文武并用,然八旗子弟尤以武备为急,恐专心习文以致武备懈弛。今值用武之际,若令八旗子弟仍与汉人一体考试,必偏尚读书,有误训练。现今将每佐领下一人,在监肄业已自足用,除现在生员、举人、进士录用外,嗣后,请将旗人考试生员、举人、进士暂令停止。(13)鄂尔泰等纂修:《钦定八旗通志》卷99,学校志六,顺天府学生员,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因清廷对八旗满洲人采取积极学习中原文化的策略,又怕其重文轻武,以致武备懈弛。由此康熙二年(1663年)复设八旗乡试之后,时而停止,时而复设,取中举人名额,也比以往大大减少。康熙十五年(1676年)又令暂停八旗考试。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廷入关已过四十几年,满蒙八旗子弟不仅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还早已精通汉文,其满文、汉文、蒙古文翻译已经不成问题。于是皇帝奉恩诏:八旗子弟与汉人一同参加科举考试。为文治武功双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加以规定,京师、盛京八旗子弟,必须通过骑射功夫,才能准许参加科举考试。

二十六年奉恩诏:八旗准同汉人一体考试。二十八年复准,满洲、蒙古、汉军,应乡试之监生、生员,均由兵部验射马步箭,能射者,准其移送顺天府入场乡试。二十九年题准,奉天府满洲、蒙古、汉军乡试之监生、生员,准奉天府将军、副都统等验射马步箭,能射者,交与该府丞分别考取,移送乡试。(14)鄂尔泰等纂修:《钦定八旗通志》卷102,选举志一,八旗乡会试缘起,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丁卯夏下恩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原有定例,同汉人一体开科取士。前因用兵,暂行停止,今仍照旧举行”。礼部题请于直隶举人额外,满洲、蒙古取中举人十名,另编满字号;汉军取中举人五名,另编和字号,汉军称乌金超哈故也。会试亦以汉进士额外,满洲蒙古取中四名,汉军取中二名,皆与汉人一体作文考试。盛京生员;附入在京八旗。本年乡试期迫,俟庚午、辛未科举行云。(15)王士祯撰:《池北偶谈》,卷3,中华书局,1982年,第85页。

至康熙后期,随着八旗子弟学习掌握中原文化的深入,其“国语骑射”逐渐退化,以致满汉翻译又成了难题。为满足朝廷满文、汉文翻译人才的需要,于雍正元年(1723年)另设立“翻译科”满洲乡试、会试。针对朝廷对满文、蒙古文翻译人才的需求,至雍正九年(1731年)“翻译科”增设蒙古乡试、会试。

如:

按:八旗满蒙试翻译,始于雍正癸卯。(16)〔清〕吴振棫撰:《养吉斋丛录》卷9,中华书局,2005年,第121页。

九年奉上谕:看来蒙古旗下人,能蒙古话及能以蒙古字翻译者甚少。如是相沿日久,蒙古文字并蒙古话,必渐至废弃。宜令蒙古旗下人,亦照考试满洲翻译生员、举人、进士之例,考取蒙古翻译生员、举人、进士,在理藩院补用”(17)鄂尔泰等纂修《钦定八旗通志》卷103,选举志二,八旗翻译科武科缘起,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壬戌谕内阁:近见蒙古旗分人,能蒙古语言翻译者甚少。沿习日久则,蒙古语言文字,必渐至废弃。应照考试清文翻译例,考试蒙古文翻译,取中生员、举人、进士,以备理藩院之用。如有学习汉书,愿就试汉文者,照常准其考试,于别部补用。着内阁会同理藩院议奏寻议:八旗蒙古旗分内,能蒙古翻译者,请照考试清文翻译例,三年内考取生员二次,举人一次,进士一次”(18)《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05,中华书局,1985年,第20页。

至乾隆年间,因应试翻译科者所“翻译文义相去愈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大学士傅恒等议准,只留翻译生员考试,停止翻译乡试、会试。后来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开翻译乡试、会试,但应试者数量逐年下降,后不得不采取使驻防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策略。

以往顺治、康熙年间,不准各省驻防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唯恐其追求功名,荒废骑射,失去朝廷设立驻防本意。雍正年准许驻防八旗子弟到京师参加乡试、会试,因路途遥远,可参加者寥寥无几。自嘉庆四年(1799年)始,朝廷准予驻防八旗子弟参加翻译科。自嘉庆十八年(1813年)始,朝廷准许驻防八旗子弟,可参加各省乡试。道光年间,驻防八旗文生改试翻译科,试题乃钦定,封交主考官刊印,用驿站发过去。等考完试,将其试卷汇集于京师,皇帝亲派大员阅定,取中名额,写榜封发各省。(19)〔清〕吴振棫撰《养吉斋丛录》卷9,中华书局,2005年,第122页。

四、结 语

因清廷在政治上采取“满蒙联盟”“满汉联合”的策略,因而重要的文书、国书,均由满文、蒙古文、汉文三种文字书写。为此清初为培养八旗子弟的文化素养,设立八旗满洲官学、八旗满洲义学、八旗蒙古官学、八旗蒙古义学等。此外,科举考试设立满榜,或翻译科。通过各类考试,为朝廷选拔众多满蒙文翻译人才。这些文人,为朝廷的文移正常运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些文人甚至成为国家栋梁。

猜你喜欢

八旗汉军会试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浅论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
说“进士”(中)
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
清朝军服背后的“兵”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