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域下家校共育当有为、有度、有法

2022-05-05袁成向小琴曹姗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育协同育人

袁成 向小琴 曹姗

【摘 要】新时代教育要求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家校共育是家庭、学校互相合作,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教育实践过程。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共育时,应厘清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标指向、立场边界,采用科学的共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成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校共育;家庭教育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1-0058-03

【作者简介】1.袁成,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成都,610000)教师,高级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2.向小琴,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610000)教师,一级教师;3.曹姗,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成都,610000)教师,一级教师。

家校共育是家庭与学校之间互相合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叠加影响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在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推进中,教师需厘清家校共育的具体目标指向、立场边界,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一、有为:家校共育的必然要求

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基本功能。协同育人视角下家校共育要有明晰的目标,用目标维系家校共育合作中各方的关系,引导家校共育的组织方向。因此,家校共育的必然要求是厘清协同育人、家校共育的价值追求,为家校共育实践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首先,基本目标是指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家庭和学校连接了对青少年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场域,其中学校是规范性教育的基本场所,家庭是补充。学生形成基本规则意识的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自觉接受教师的管理,认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一基本要求延伸到家庭则表现为:学生能够明确个人是家庭的一分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能够自觉承担责任,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内隐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的客体是青少年学生,唤醒青少年的“主体性认知”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当学生有了内省性的需求,才能真正提升协同育人的实践效度。在现实生活中,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用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占据孩子的课余时间;而学校的课程面向的是学生群体,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性需求,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眼中有人”是家校共育有为的基本要求。

最后,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家校协同育人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有序合理的家校沟通,引导学生内化道德信念,形成行为自觉。家校协同育人应通过家校间的协作,提高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共育能力。家长应成为“有能力、有方法”的新时代家长,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学校需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层次,共同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二、有度:家校共育的责任边界

家校协同育人实践中极为关键的是家庭和学校的立场和边界问题。立场是我们在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所处的地位和所秉持的态度,而边界则是具体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重要标志。就当前家校共育的实践状况看,家长呈现“边缘性参与”“集体沉默”或“过度干涉”等异化现象,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家校共育中立场和边界划分不清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家校共育各方责任不缺位。结合前文所述,家校共育中指向有为的目标,各方理应携手前行、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而在现实推进中,家校双方有时会出现理解和定位上的偏差,造成共育各方的责任缺位。事实上,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在家校共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和学校需要精准定位,在知识、能力及人格培育上学校都要严守立场。而家庭则在家校共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影响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家校共育关键在于家校的“共”,根本在于“育”,需要家校各方相互配合,各担其责。

其次,要坚持家校共育中各方边界不越位。明晰的边界意识是家校共育的前提条件,各方必须明确职责,做到边界不越位。具体而言,家校共育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取长补短,协同育人。例如,目前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惩戒问题,学生在学校没有遵守规则,教师进行教育惩戒,而要让惩戒真正达成教育的目的,背后有着系统性的各方边界不越位的问题。教师在实施惩戒前,学校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通过民主方式制定适合学校的教育惩戒实施细则,家校各方必须保障细则施行的权威性。教师作为教育惩戒的主要实施者,通过惩戒手段帮助学生成长必须把握好惩戒的“度”,而家长则需相信学校和教师,并全力配合。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而家庭则更多指向情感的寄托。因此,学校教育应履行好系统性文化知识和思维能力培育的职责,而家庭应做好督促和补充,突出知识学习之外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做人做事的价值引领。总之,学校要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文化的认同,而学校则需尊重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厘清家校共育中各方的边界。

三、有法:家校共育的实践策略

在家校共育实践中,除了应该“有为”“有度”外,在具体实践操作中,还必须从微观层面明确基本实践方法,也就是家庭与学校应该遵循的策略性问题。

首先,制定家校共育行为准则和指南。学校通过行为准则和指南增强对家庭教育的行为指导,提升家长的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知识、培养的品德等,能够在家庭中得以强化和巩固。如“手机管理”问题,在学校整体强化手机管理的背景下,家庭应主动配合加强对孩子的手机管理,引导孩子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家校共育行为准则和指南制定的参与主体应确保多元,保证有关各方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细则的内容和形式要具体,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并兼顾学段的差异,保证行为准则和指南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畅通家校合作共育的沟通渠道。家校共育涉及多方,目前出现的很多家校矛盾问题往往都是因沟通不畅引发的。家长、学校和教师是共育的主要参与者,需要相互尊重与信任,在沟通协作中,学校方必须有效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家长也需要充分尊重和认可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配合学校的工作安排。就具体家校协作沟通的渠道而言,家校沟通需要多元使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互动交流平台,同时,也应探索实践更多的专门沟通渠道,如“家校直通车”“家校学习平台”等,不断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增进多元沟通,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

最后,提高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合作层次。家校共育中家长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指向和目标是一致的,而家校合作的凝聚力度是有层次的。在实践中,家庭参与学校教育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学校需要吸引家长参与,引导家长由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主动,让家校协作真正从内容和形式上形成育人的合力。家校合作不能增加家长负担,转移教师责任。学校应适当设立“家长咨询会”等专门机构,引导有专业能力的家长参与学校的治理;设立“家长学校”,编制“家长读本”等,介绍家校共育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包括正确的育儿观、现代的人才观,助力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總而言之,厘清家校共育的目标方向,明确其立场边界并寻找科学的实施策略,彰显了家校共育的尺度和温度。家校协同育人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袁成,卢志.家校联动,协同育人——关于处理学生问题的“三有”策略[J].中国德育,2020(15):73-75.

[2]陈淑兰.协同教育视角下中国家校关系的失衡与反思[J].新课程,2021(34):238.

[3]刘娥.家校互建:家校共育的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0(15):31-32.

[4]袁成,梁丽静,钟宇.家校共育视角下科任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J].福建教育,2020(47):24-25.

[5]杜薇,何松岭.家校共育:现代学校治理的必要选择[J].家长,2020(17):62,64.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育协同育人
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初探
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共享“心灵之约”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