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与人文

2022-05-05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人类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上海举办的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首次设立了AI人工智能专区,现场人气十分火爆,各种机器人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而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的未来“被淘汰概率”,未来10年,很多职业将被AI取代,出租车司机会被自动驾驶取代,仓储物流员工将被巨大的机器手臂取代,会计将被财务智能机器人取代……不久的将来,机器人会成为你我的同事,或者你的工作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文题材料论述的核心就是将来我们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变革,我们的态度可能是:

1.可喜的、包容的、接纳的。人工智能代表著极先进的生产力,是人类智慧创造的新一代生产和服务工具,可以代替人完成许多工作,从而解放人力,造福社会,它可以让人脑有更多时间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感性工作”。另外,它在代替部分人类工作的同时,也会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为新的形式。

2.担忧的、警惕的、谨慎的。人工智能是人类无限追求控制自然索取财富的产物,这种欲望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科学甩开道德、伦理乃至智力的约束而一路狂奔,最后成为人类的对立面,甚至导致人类的毁灭。我们要未雨绸缪,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加上安全锁,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使其在人类可控范围内发展。

杏坛芬芳

机有形兮人有灵

◎陈光旭

“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狂虐柯洁,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AI人工智能展区的设立与专家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预测让人们深感不安:人类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打败甚至被取代?其实,关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的争执本是无稽之谈,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牛耕水灌代替了刀耕火种,机械代替了牛耕水灌;刘兰芝即便“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也难敌珍妮纺织机。众多职业本就难逃被淘汰的结局,人工智能不应成为落后生产力拒绝被淘汰的借口,人工智能更不应背锅。人工智能取代人们的部分工作本来就十分正常,但其能取代的也仅限于规律性的、重复性的、低效率的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AI,面对可能会失业的境况,如果我们都选择逃避甚至抵制,除了能得到一件“别里科夫的外套”之外,还可能错失机遇铸成遗憾。

与担心被自动驾驶车取代的出租车司机一样,曾经的英国马车夫一样担心自己会被汽车驾驶员取代。当英吉利亚海峡彼岸传来卡尔·本茨制造的汽车咔哒声时,英国的马车夫仍沉醉在哒哒的马蹄声中。为了牢牢握住手中的缰绳,马车夫们嘲笑、抵制汽车,他们指着报纸上政府的《红旗法案》的条文提出质疑——一辆汽车要3个人开,其中一个必须在车前面50米以外做引导,还要用红旗不断摇动为机动车开道,车子不能超过红旗,速度不能超过4英里,甚至一名叫沃尔塔·阿诺尔德的英国人因违反限速规定而被处以罚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超速而被罚的汽车司机。最终,他们胜利了——政府为了稳定局面,让马车夫们继续捧着自己的饭碗,但这也导致了英国对汽车的研制几近停滞,在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可悲的一页,如此看来,他们又“失败”了。

术业有专攻,人工智能在记忆、运算、高强度、重复劳动领域的高效率,是人类难以企及的;但在艺术创造与对美的欣赏领域,再精准的机器也替代不了人类。

法国钢琴机器人弹奏的速度与音准一定可以超过郎朗,但永远无法有郎朗弹奏时的气定神闲,谁让机器人没有“气”与“神”呢。人工智能更无法理解陶渊明的无弦琴,更无法领略陶渊明居然对无声弹奏那样陶醉。

人工智能可以一天“整”出一个“范冰冰”,但永远无法“塑”成一个“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正因为人工智能先天缺乏人类独有的对美的感知和各种丰富的情感,所以总显得冰冷与单调;除了对美的感知与情感,人类独有的超越自我与追求完美的品质也是机器不可能具有的。

当下,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自福特开创流水批量生产汽车以来,如今工业的智能化已经可以取代人工,可为何人们还惊羡工匠手工敲打出的劳斯莱斯?传统工艺背后凝聚的是人们对美的极致追求,所以工匠不必担心手中的锤子会被人工智能抢走。

人工智能并非洪水猛兽,“伊妹儿(电子邮件)”取代“飞鸽(传书)”,“刷脸”替代“指纹”,人工智能让我们腾出双手双脚,让我们有闲暇去重新审视人类特有的艺术创造能力,发掘内在品质,正如钱锺书所说:“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正视人工智能,才能理性发展。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明确“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担忧是多虑”的立场,接着指出机器所能够取代的只是有规律的、重复的、低效率的工作。文中前半部分,举英国马车夫对汽车的抵制与《红旗法案》事例来论述我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接纳与开放,呼唤人们对人工智能等新事物不要抵制排斥。文中后半段,浓墨重彩地论述人类在艺术创造领域,在有审美需要的工作中完胜机器;人类超越自我与追求完美的品质是机器不可能具有的。文末联系当下事物变迁来说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并借用钱锺书的话来作结,再次强调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小荷尖尖

大浪淘沙,留下精华

◎一考生

最近几年,AI人工智能的兴起一次次掀起社会浪潮——“阿尔法狗”击败人类围棋大师,人工智能在极短时间内将高考数学题做到了130分……其似乎拥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智慧,并正在不断显示自己的威力。据调查显示有许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有人因此手足无措。我认为,科技的发展,正如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留下的是更为灿烂的人类精华。

人工智能将会淘汰技术性不高的工作,与此同时也将带来新的岗位。软件开发师、程序员、用户界面设计者……新兴行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薪金同样水涨船高。然而,这些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发展自我,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人类的智能水平得以不断发展,创造力、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乔布斯抓住智能机发展的趋势,一手开创苹果帝国;而诺基亚却因没能在科技洪流中及时焕发新活力而淹没在历史的发展中。时间片刻不停,人类只有让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立足,让自己成为留下来的“金子”。

人工智能在取代人类承担了一些机械的、重复的工作后,人类的价值将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类情感、伦理道德等这些机器人所无法拥有的特质上。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中,神经医学专家保罗认为:科学再怎么发展,再怎样科学地解构人脑,都无法完美地解释人所拥有的爱、恨、嫉妒、兴奋等情绪。冰冷的机器把繁重的工作接下,也解放了人们的时间,使工作狂得以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是,需要与人交流的工作是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为了更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合作。在人工智能时代,属于人类的温情是人类的宝物,是大浪无法淘走的精华。

郝景芳小说《弦歌》中,来自外星的拥有强大力量的“钢铁人”旨在消灭人类,逼迫人类交出艺术家。艺术家是将人类的情感和历史融合到艺术作品中的一类人。这充分说明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饱含人文色彩的艺术是永远不会褪色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我依然相信,大浪淘沙,留下精华。

老师点评

文章紧密围绕核心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展开议论;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层次思路清晰;用“诺基亚”与“苹果”进行对比,分析问题有针对性,说理深刻;视野开阔,论据丰富,夹叙夹议,使得文章极具说服力。

【陈光旭/供稿】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谁变成了人类?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